25岁人大硕士上传“一键脱衣“色情程序:父母这样养孩子,很难不翻车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人大毕业生马某某被刑拘”,在热搜榜上挂了小半天。
点进去一看,嚯,“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给全校学生颜值打分”“上传‘一键脱衣’的色情程序”……
事件起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内网上,有人发布了一个颜值打分平台的截图。
截图中包含学校学生的隐私信息,照片、姓名、学号、学院、籍贯、生日等,还建立了颜值打分系统。
帖子很快删除,校内网发布声明:
“关于刚刚大家关注的某网址涉嫌泄漏信息的情况,警方正在核查处置。”
有学生根据截图中的“RUC IR FACE”找到了平台搭建者马某某的微博。
原来早在2020年,马某某就和“志同道合之士”完成了对这个颜值打分平台的搭建,他用“坏事”“怕打拳”来形容,字里行间却还是隐约透着点炫耀。
同时,因为马某某在各个公开的社交平台上均使用的是自己真名,所以他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网友扒出来:
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是党员;
曾在知乎上说自己开发了人大某课程作业系统;
曾获评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曾因斩获多家大厂offer而作为优秀毕业生进行求职分享;
目前就职于腾讯北京微信团队搜索算法部门……
除此之外,马某某还分享过中文版人工智能“一键脱衣”软件的程序代码,这个软件的运作原理是只要上传一张生活照片,就可以快速生成一张裸照,而这个脱衣功能,仅针对女性。
好像很难把这些荣誉的获得者和颜值打分平台、一键脱衣软件的开发者联系到一起,但其实不难看出,如此物化女性,不能把人当人的马某某,是个人格不健全的教育失败案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表现,代表着他可能还处于婴儿期的自体自恋人格发育水平:
“世界围绕我运转,我是所有人的王。”
“一切都得按照我设定好的剧本来!”
“你们不过是我的工具而已,我可以打分,你们高不高兴不重要。”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选择的专业、从事的职业,几乎是“完美契合”了他的心智模式——再没有什么比程序和代码更听话的了,但只跟程序和代码打交道,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全能自恋。
不过这种人格发展水平的人,生活里其实还挺常见的……
生理期腰疼,只是和老公说了句“身体不舒服”,他就突然发火:“早就跟你说了少吃点雪糕!让你运动也从来也不听!现在难受了和我说有什么用!”
工作上被领导穿小鞋,饭桌上和妈妈吐槽,她却语重心长地让我体谅领导:“算了吧,说不定人家有什么苦衷呢,你怎么就不能宽容大度一些呢?忍忍就过去了。”
和邻居闹了点不愉快,芝麻大点事儿,明明转天遇见打个招呼就过去了,结果我爹硬是给我讲了半小时大道理,还非要我大晚上的端盘水果过去道歉……
你看,其实都是些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但那个当下,你就是会感觉不舒服,被规训过了头的话可能还得想想是不是真的自己哪里有错……
大可不必,有问题的是那些自恋、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共情他人感受的人。
他们凡事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听我的”“少惹麻烦”“讲道理”“我给你支招”……
他们缺乏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甚至无法理解外界的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及人家是个不受他控制的独立个体。
那这样的人格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全能自恋”其实是每个人在婴儿期都会具备的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阶段,婴儿会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世界(主要指养育者)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比如饿了就有奶吃,哭了就有温暖的怀抱等。
但如果养育者坚持定时喂奶、给孩子做睡眠训练等行为,即使美其名曰“立规矩”“延迟满足”,这本质上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还会让孩子笼罩在匮乏感的阴影之下,反而不利于TA感知二元关系的存在,而困在一元关系里的孩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巨婴”。
除此之外,自体自恋人格的养成,可能还来自这几个生活中相当常见的教育行为。
比如,父母把考试成绩当做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除了学习,孩子做什么都看不顺眼,孩子要是和父母说点学校趣事,父母也得扯到学习上:
“你作业写完了吗?”
“在学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
“就知道玩,没见你对学习这么上心过!”
“你看看人家那谁,课间也在位置上做题!”
仿佛孩子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活,他们必须得努力追赶父母师长划下的标准线,要听话、要懂事……至于他们开不开心,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没人关心,或者说,远没有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来得更重要。
还比如,父母认为孩子是造成自己不如意的罪魁祸首——
“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
“我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哪个白眼狼?”
“你能不能懂点事,别惹我生气!”
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却反过来要求尚且年幼的孩子为我们负责,小到一次暴躁情绪的产生,大到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
我们无力直面自己乱成一锅粥的生活,就把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当成发泄口,而通常在埋怨孩子这种念头的背后,我们又会开始无视、指责孩子的情绪。
再比如,父母幻想自己做了哪些事,孩子就能如何如何——
看似是“溺爱”“无条件满足”,其实说到底还是毫无边界感可言的控制,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控制孩子的情绪,甚至是消灭孩子的情绪,正如心理学者李雪所说:“所谓的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伺候,其实依然是共生吸食。”
一定要说这几种教育行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
第一是“爱”的占比很小,“工具”的占比很大。
就像是给机器人设定程序,输入什么指令就一定会完成什么操作,可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你不哭了我们再说”和“立规矩”,除了生硬和冷冰冰,真的能感受到爱吗?
逛街时遇到一条很喜欢的连衣裙,结果老公死活不让买,不仅不让买,他一边阻拦你一边还念叨着“我爱你”“不能买但我真的爱你”,你信吗?
第二是它们都会带给孩子这样一种感受,即一个人是可以控制别人的情绪的,甚至是人生。
边界感被彻底破坏,所以不赞美“我”就是攻击“我”、“我”可以随意给他人打分、物化他人等。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避免?
边界清晰——尊重他人的主体性,不越俎代庖随便帮别人做决定,或者试图控制他人情绪;
用干净的逻辑爱自己和孩子——遇见问题解决问题,不要陷溺在剧情和幻想里。
举个例子,一家三口去餐厅吃饭,“边界清晰”指的是,孩子想吃面条就别坚持只点米饭,喜欢吃肉也别唠叨什么“挑食没教养”“长不高没人爱”之类的话吓唬TA,担心营养不均衡的话就明天再找点孩子能接受的蔬菜水果。
“干净的逻辑”则是,假如我们忙着给孩子喂饭时,老公一边玩手机一边把桌上的菜吃了个一干二净,那我们就拿起菜单再点两道自己喜欢的菜,而不是饿着肚子和那个没长心的、肚子撑个滚圆的老公掰扯“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有没有这个家”。
增强和自己身体的联结,学着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自己对自己好、自己爱护自己,慢慢就会生出真正爱他人的能力,老公、亲友也能学会用尊重我们、看见我们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成为你自己》
武志红·系列视频
武志红原声 | 50课时 | 无限回听
从内在体验出发,走出全能自恋
凝练武志红10+年理论经验
提升做事水平,建立深度关系
现在仅需99元
识别二维码,立即订阅
👇👇👇
支持无限回听!
作者介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