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之战看美国历史2022-07-20 05:07 按照武侠小说里的打斗设计,交手双方往往是先上来拳脚动作比划一番,如果不能解决战斗,再进入到你死我活的比拼内力阶段。俄乌战争基本遵循了金庸小说的逻辑。仗打到这个份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拳脚比划已经结束,走到了“内力比拼”的关键时刻。大家精神高度紧张,谁都不轻松,谁都是靠一口气硬撑着。(《战争的决心》)基辅方面自不必多说,国内早已做过充分的战争动员;在此基础上,从泽连斯基到副总理、外长,天天向西方哭穷要钱。俄罗斯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战争长期性带来的巨大消耗。7月14日,普京总统签署开战以来最严厉的法案,允许政府在俄武装力量境外开展行动时采取“特别经济措施”。“特别经济措施”是相对委婉的说法,真实含义相当于军需领域的经济动员。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战事大致呈现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局面。俄军重点进攻方向放在了乌东顿巴斯地区,这里距乌克兰腹地十分遥远、离俄罗斯边境较近,更像是俄军的主场。乌克兰方面则避短扬长,在乌东地区保持守势或退缩态势,将反击方向转移至南部沿海地区。基辅官方表示:计划集结配备北约武器的“百万大军”,从俄罗斯人手中夺回被占领的乌克兰南部地区。按照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的说法:“我们武装部队有大约70万人,加上国民警卫队、警察、边防警卫队,大约能有100万人。”大家都知道,普京虽然签署了军需领域准动员法案,但截至目前并未在国内做规模化的征兵动员,只是以志愿军的形式组织部分退伍军人赴前线。外界一般估计,投入乌克兰战争的俄军数量大致是十几二十万,外加若干东乌地区民兵。考虑到北约武器装备与作战体系的先进性,但凡美国发发力,将这一百万乌克兰大军武装个三五十万,战局将迅速发生转变。可为什么拜登400亿美元的租借法案签下去后,前线乌军的战力转化如此之慢呢?左下角蓝色箭头为乌军重点反攻方向。此租借法案非彼租借法案。今年4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高票通过了预算约400亿美元的《2022年乌克兰民主防御租借法案》。尽管账面上看与二战期间总额约500亿美元的罗斯福版《租借法案》类似,但后者可是八十年前的500亿美元。如果按购买力换算下来,放到今天何止万亿!换句话说,此租借法案相对彼租借法案只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刚刚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整个国家的工业还处于卓别林演绎的“血汗工厂”状态。罗斯福版《租借法案》一经签署,美国立即由“血汗工厂”化身为“民主兵工厂”,源源不断向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军事物资。在所有受援国家中,英国拿到的装备数量最多(以英国公司控股股份等各种利益作为交换),包括50艘驱逐舰和38艘护航航母,以及约2万辆坦克。靠着这些家伙,英国艰难抵挡住了德军的狼群战术,并完成著名的北非大反攻。除英国外,接受援助第二多的国家是苏联,包括各类军火、工业机械设备、战略物质和粮食等。苏军接收的美国坦克高达7000辆(一说1.2万辆),另有大批飞机、装甲车、军用汽车等,数量少则上千,多则上万。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时批量列装的谢尔曼坦克,便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造。至于说中国方面,仅执行“驼峰航线”的三年间,美国即损失了约1500架各类运输机,眼都不眨一下。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两三年间生产、运输并投入战争的,工业产能之庞大,令人嗔目。此时非彼时。当2022年美国想再度启动“民主兵工厂”时,大家惊讶的发现,八十年前那种恐怖的效率已经烟消云散。根据媒体报道,目前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的装备和军火主要是从现有军火库里直接发运的,而非工厂接到订单新造。接受采访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安全项目高级顾问马克·坎西安称:“一些武器的供应已经不足。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最近受到了很多关注。例如标枪反坦克导弹,我们已经给了乌克兰超过我们自己1/3的库存。如果持续提供武器,可能会影响美国自己应对战争的能力。”实际上,当下美国军工企业的效率并不高,工人们远不能像八十年前卓别林时代那样加班加点、吃苦耐劳。除非无限推高成本,给很多很多的钱。美国军工企业甚至要为了顺利交付乌克兰的订单而推迟对台军售订单。比如今年5月份,总价7.5亿美元的台湾自行火炮案即被临时喊停,理由是“优先考虑乌克兰的军事装备供应”。如此场景放在二战时期简直不可想象。因为台湾要购买的自行火炮无非是一百来门,如果连这点产能都得腾挪协调,那就算开足马力生产,又能给乌克兰多少装备呢?除了工业产能与用工现状的影响外,现代武器装备的复杂性也是生产交付缓慢的重要因素。与二战时期那些飞机、坦克、火炮不同,现代装备几乎都采用供应链式的生产模式,需要协调若干个单位、各式各样的配件。哪怕洛克希德·马丁的工厂开足马力,但配套芯片供应不上,也是白搭。哪怕是芯片供应充足,调试的程序员休假了,同样白搭。毒刺防空导弹的承包商雷神公司CEO格雷格·海耶斯近期对外表示:“美国国防部18年没有购买过毒刺防空导弹,一些零件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我们必须要重新设计导弹弹头的一些电子零件,这将需要时间。”武器装备高精度、自动化、市场化的背后,是越来越长的供应链,越来越复杂的生产调试工序与使用培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大家都歇菜。而即使装备最终交付到乌克兰军人手中,少了几个月的高强度培训根本玩不转。要不俄罗斯怎么指责是美英退伍军人在现场操作海马斯、乌克兰军人只负责拍视频发网络呢。转换一下角度,美国军工企业和乌克兰士兵面临的问题,俄罗斯同样存在。作为一名胸怀大志、武德充沛的政治人物,普京总统十几年来搞了不少高端武器装备,为军迷朋友们津津乐道。不过很可惜,这些高级货在俄乌战场上规模化投入应用的并不多,挑大梁的还是苏联时代那些旧库存。高端武器装备价格高、库存少的问题,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可现在战事已经打了整整五个月,总得加班加点赶工些出来吧?似乎没有。像俄军号称物美价廉、地表最强、不惧“标枪”的阿玛塔(T-14)主战坦克,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由此可见,现代大型武器装备难以突击批量生产的问题困扰着诸多国家。类似二战期间苏联人一眨眼的功夫将拖拉机厂改造成坦克制造厂那种奇迹,如今很难再发生了。苏联三十年代的工厂一开始即按照军民两用的标准建设,红色帝国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为战争做准备。每一场战争都是反思的机会。乌克兰战事给各国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即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战争主要依赖战前库存。正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其实是把预备着和苏联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军火储备拿出来打了萨达姆,价格不菲的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像不要钱似的扔。相对而言,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反而没有那么惊艳。若非中情局事先用金钱炸弹炸掉了伊军的诸多高级将领、使其临阵解散部队,局座的预测未必会打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战争是“去库存”的游戏。事到临头把希望寄托在全民动员式的战时生产,并不现实。在一场预期的大战之前突击进行海陆空大型装备建造,将导弹库、战略储备油库等升级到满格,才是合理的做法。反过来看,如果库存准备积压到一定程度,客观上也就说明时机差不多该到了(《鹰派的时间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