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鸡娃”长大的人,终于开始“反向鸡妈”
这两年,随着最早一批被父母“鸡娃”长大的孩子成年,反向“鸡父母”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这其中,大部分又体现在“鸡妈”上,就是给妈妈们打鸡血,让妈妈重新体会学习的拼搏感。
01
4月份,妈妈刚到不久,小爱就将妈妈送入了美国社区举办的一个英语课程班,开始零基础学习英语。其实,小爱妈妈比较宅,无论在北京,还是去了美国,平时都是在家追剧、做饭,很少外出,实在需要英文交流的地方,基本可以由女儿代劳。
但她还是想学好英语。原因是,今年4月去美国前,方晓需要去相关政府部门帮小爱办理一些公证材料。在办事的地方,有打印机可供办事人自行使用,但小爱妈妈不会用,需要到人工窗口求助,眼看着别人1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她硬是花了1个多小时。
方晓当时的感受很复杂,有种即将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因而也觉得,“我必须要继续学习了”。后来,小爱听到平时一向要强的妈妈给自己讲述这段经历,心里又好笑又心酸。虽然口里开着玩笑,帮妈妈报班,是“为了防止我妈到纽约看我期间无所事事导致无事生非,但她也好奇,想知道“我的妈妈她不做妈妈,也不做妻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小爱妈妈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6岁时和弟弟妹妹三人跟着妈妈一个人生活。为了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即使考上大学,但为了补贴家,方晓也放弃了学习机会,此后,心里一直对学习怀有憧憬。
《小舍得》剧照
在美国,方晓上的是当地社区举办的公益课程,从2月份开始,设立有初级、中级、高级等英语课程班。小爱给妈妈报的是初级班,4月开始上课,算插班生。每周一到周四,早上9点半开始上课,简单休息一次后,继续上课到12点结束。
初级班40人左右,大都是20-40岁左右的华裔。其中一次,有个年纪跟方晓年纪差不多的华人男性告诉她,自己已经拿到美国绿卡了,方晓很吃惊,心想,“你都拿到绿卡了,还在上初级班?”对比之下,她对自己有点小小的骄傲。
不过一开始,方晓基本上一个字都听不懂,为了应付老师时不时地提问,会早早预习,认真复习,上课更是一点神也不敢分。进步也显而易见,比如从公寓到上课的地方,方晓是搭地铁前往,一共19个站,要坐1小时。一开始,方晓对列车员的报站毫无感觉,只能紧紧盯着站名,生怕错过,但渐渐地,随着不断做忙听联系,她发现,自己可以像在北京地铁上一样,能自然而然地分辨出不同的站名了。
另外一次,方晓所在的公寓管理员敲门找。她听着有“water”(水)和“ten aclock”(10点)两个单词,想了一下跟对方表示,“ok、ok!”当时公寓里停水了,她猜对方说的是晚上10点来水。后来10点果然来水。
《我的姐姐》剧照
甚至,在学习英语之后,方晓与邻居也有了更多交流。有一天,方晓坐电梯上公寓,通电梯的一个乘客口里说着什么,方晓听着是“three”这个单词,大胆在电梯上帮对方按下了3楼。下电梯的时候,那个邻居向她表达了感谢。
这些体现在生活中的英文进步,方晓每次都会讲给小爱听。小爱则发现,她跟妈妈之间可以聊的话题更多了,“我妈不再像之前一样,聊起天来都是问我每天吃什么了,我真的挺骄傲的。”
02
和方晓一样,李慧也是为了女儿安安开始学英语的,不过是在国内学的。
安安今年即将去英国留学,妈妈工作繁忙,但仍然准备抽出时间送她去学校。李慧是本科学历,由于毕业多年,早已忘了英语,相当于零基础。在她看来,不会英语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她相信,凭自己出色的社交能力,即使不会英语,也能在英国应对自如。安安却不同意,还对她激将说:那怎么行,你不会英语,到那边会丢掉。
《印式英语》剧照
在安安的激将下,李慧报了周末一对一的英语补习班,开始从头学习英语。李慧本就是事业型女性,平时也有很多学习课程,从周一到周五,有心理沙龙,有管理课,教育课,现在又加上了英语课。每周陪伴女儿的时间更少了。但安安却坚持,她很担心妈妈不会英语,到外国寸步难行,什么都得依靠她,一定要对妈妈“鸡”起来。
谁知,真开始学习后,妈妈的学习热情反而出乎她意料。比如上完课,妈妈总喜欢拉着安安,和她用英语对话,刚开始安安还能应对一下,并交流学习心得,后来渐渐有点吃不消了,她比喻那种场景,“像交了一个外国男朋友,非要和你说中文”。尤其是李慧刚开始学习,语法和单词不时使用错误,更是安安哭笑不得。
和方晓一样,自从学会了一些日常交流英语后,李慧也时不时在女儿面前“显摆”一下。以前,李慧由于工作忙碌,对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两人交流并不多。自从李慧开始在家中显摆自己的英语后,两人有关于此方面的话题多了许多,甚至到了令安安烦恼的地步,对此安安只得升级“鸡妈”大法,她告诉妈妈:“一个人的学习退步就是从炫耀开始的,如果这个人显摆了,说明这个人最近又退步了”,试图以此来遏制妈妈在英语上的分享欲。
如今,离安安去英国上学还有2个月不到的时间,李慧的一对一英语课程还要继续上下去,目前,她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句式。
03
安安和小爱督促妈妈去学习,都有实用的目的,华林则是纯粹希望妈妈能探索更多退休生活的可能性,把妈妈送进了老年大学。
华林的妈妈谢棠曾在初中当英语老师,但没有上过大学,后来更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从学校辞职,下海和丈夫一起做生意。不过虽然忙于生计,在谢棠心里,总觉得上大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觉得自己未能进入大学,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老太太求助华林,让她帮忙用电脑在老年大学报名。华林才发现,原来老年大学里活动丰富,课程多样,很是心动,很想让妈妈也去报名,找找兴趣。虽然老年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华林告诉妈妈后,妈妈也认同,这仍然是一种大学。于是,在经过了报名、摇号、中签、缴费等环节之后,58岁的谢棠在去年9月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爱的厘米》剧照
谢棠是在杭州上的老年大学,学校风评不错,附近老年人每年报名者众。为防止人数过载,学校还规定,必须是60岁以上的男性,50岁以上的女性才能报名,报名还需要摇号。摇号成功,进入老年大学后,学校还规定,每名学员限报两门课程,报名人数过多的课程,同样需要抽签。
谢棠报的两门课是诗词鉴赏和越剧戏训班。诗词鉴赏课上,老师从诗歌的起源到《诗经》楚辞,再到各个朝代的名家,极能调动班级同学兴趣。华林妈妈告诉我们,她最近已经学到宋朝的苏轼了。
诗词鉴赏是谢棠感兴趣的,越剧戏训班则是因为冷门,为了保证中签选的。在两门课上,谢棠也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差异,比如诗词鉴赏班课堂上,“大家都很认真,没有什么小动作,很自觉,很有修养”。越剧戏训课则因为难度颇高:“有时候大家会吃点零食,交头接耳,玩一玩,讲讲话”。
谢棠还提到,越剧唱腔好听,但真要唱却使人头大。班里有经验丰富的学员热衷于上讲台上展示,谢棠这样的新手则“不愿意上去献那个丑”。不过,在班主任和小班长时不时的鼓励下,“你们胆子要大,脸皮要厚,没关系的,唱得好不好都没关系,大家都是来学习的嘛”,谢棠也有点跃跃欲试了,她准备再学一段时间,也上台去挑战一下自己。
《八零九零》剧照
谢棠上的两个班,学员都在60左右,但全员到齐的时候不多,一般能来五十几人。上课的间隙,大家会聊起,谁今天又带孙子请假了,谁又出去玩了。这种闲聊,常常让谢棠有些恍惚,感觉回到了以前真正上学的时候。也正是为了经常去见见同学,谢棠很少请假,有事情一般都会提前安排好。
自从去老年大学之后,华林和谢棠的关系好像颠倒了。即使上学的车程只有10分钟,华林仍然坚持每次都送妈妈去上学。在路上,华林常常想起,小时候妈妈送自己去上学或者上补习班的日子。就像小时候妈妈叮嘱自己一样,如今华林也会叮嘱谢棠,多穿衣服防止着凉,少喝奶茶,对身体不好。
华林说,其实小时候,或许是因为妈妈忙于工作,她感觉和谢棠并没有那么亲密。反而是如今,她和弟弟都成年了,大家都找到了想做的事情,反而放轻松了。尤其是妈妈上了老年大学之后,华林能够明显到,母女关系变得比以前更亲密了。
为了回报女儿,华林妈妈也兴冲冲为女儿报了一个社区摄影班。当华林和一群年纪60+的老年同学一起上课时,感到哭笑不得。“老师讲得很慢,因为同学们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同上社区课程的母女两人同时实现了“鸡娃”和“鸡妈”。
《凡人的品格》剧照
其实,华林的爸爸也很想报名去老年大学学习太极,但是,因为年轻还不到60,只能等几年再报名。华林说,父母是高中同学,一直以来都互相陪伴,如今想一起去上老年大学,她特别能理解。她想等爸爸到年纪后,立刻就去帮他摇号。
排版:瓶子/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