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韬:ALL IN出海
编者按:2023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我们从疫情中走出来,重回线下生活。一些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探索。但更多的人,在国内拼杀。我们仿佛回到了2019年以前的繁荣。然而,线下活动恢复,让因线上远程服务而受益的音视频应用需求减少,更多玩家杀入市场后让行业加剧内卷。价格战,裁员不可避免。而另一方面,海外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仅靠买量就能通杀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2B业务,更需要精细化运营,非简单粗暴可行。
希望透过此系列能够发现多媒体生态当下的新变化,痛点以及如何推动行业健康前行的思考与探索。如果你正战斗在行业发展前线,愿意分享自己的洞察与思考,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 。
策划 / LiveVideoStack
Amp It Up
ALL IN
在2B领域(腾讯)走的比较坚决,但海外市场也面临看似矛盾的两面。一方面,海外的确机会非常大,这是一个体量大过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另一方面,海外局部“过热”,很多中国公司在扎堆低水平竞争。
今年二月,腾讯视频云在新加坡开了场发布会,正式亮相。“首先,随着防疫调整,可以明显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特别想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中国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输出,新的一起赚钱的机会在哪里?李郁韬表示,第二,海外的机会真的多,特别是在东南亚,大家会集中在新加坡寻找机会。这有点像曾经的大航海时代,商人会集中在港口城市,寻找贸易伙伴和货源。这坚定了我们2B出海的决心。
与此同时,许多人着急把国内的经历复制到海外,但在网络、用户使用习惯方面有很多gap需要跨越。“需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一个客户一个客户,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慢慢’的做”,李郁韬告诉LiveVideoStack,“同时,产业的轮替比预想的要快”。
原本我们还在重点补上web3和元宇宙的产品能力,但现场很多用户开始讨论AIGC的话题,甚至已经把web3的项目关停全力投入AIGC。前一分钟在谈web3,下一分钟就问你有没有大模型和GPU渲染集群了。最后我们总结,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先把重点放在“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周边,并逐步建立当地的团队。
比如在中东、北非中国的企业占比很大,加上外部环境的原因,长期看,中国的资本会进一步流入并带动人才的流入,值得期待。其次是拉美,由于同样的逻辑,随着资本和人才的流入,加上人口基数大,很多游戏的发布都会在拉美单独开辟市场。OTT、社交等音视频应用将逐步涌现。但相对于东南亚,南美在语言、交通距离和时区的挑战更大,市场拓展速度会受限。
新加坡由于税收的优势,企业相应成本更低,整体上人才的幸福感会更高。东南亚高端的工程师正在吸引到新加坡,加上国内移民,导致新加坡的人才密度是很高的。李郁韬表示,“在新加坡发个朋友圈,能引来很多老朋友、老同事的互动,很快能约个见面”。
此外,日本和韩国又是两个独具特色的代表。日本的音视频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一方面主流的app被美国的产品渗透,同时中国的app也发展的非常好,比如TikTok、希音。所以本土的公司特别希望开发更贴近当地文化和习惯的国民级应用,他们对中国的技术服务商很感兴趣,上手很快。“我感觉日本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所以,当切身处地和当地的伙伴交流,很多想法会随之改变,工作的优先级也会变化”,李郁韬说。
国内“卷”出新场景
另一家视频云平台负责人透露,抖音和快手调整了供应商采购周期,竞标从原来的半年左右缩短到三个月,这意味着供应商需要更加频繁的参加各种PK,甲方也有了更多压价的机会。
一名视频会议平台的资深工程师告诉LiveVideoStack:“随着大家恢复线下工作和社交,用户使用量下降了很多”。另一名服务于视频云平台的工程师表示:“今年2-3月后CDN使用量下降了20%,RTC用量也降了。”需求侧的疲软也加剧了视频云行业的内卷。
自强也要调整心态
谈到2023年多媒体人才的供给,LiveVideoStack在过去几期的AV夜话栏目中做了集中讨论(大家可以在LiveVideoStack视频号的回看标签中重温)。
比如为头部互联网公司提供人力咨询的李一表示:今年大厂的人才需求下降了80%。在直播过程中,几名应届博士生也表示目前已经拿到了几个offer,但package大不如往届。对于网上不断爆出的巨头裁员消息,一名视频平台的资深工程师告诉LiveVideoStack:“这些消息大部分都是真的。”
行业减速给每位从业者带来了冲击,正如遭遇了“双减”后,一名教育平台的视频负责人告诉LiveVideoStack的那样——时代的一粒沙,落在自己身上就是一座山。
对此,李郁韬建议年轻人,要有一技傍身。“好学历并不一定对应着好工作的”,要尽早做选择,上手提升工程化的能力。而对于10年以上从业经经历的同学要调整好心态,砥砺前行。
▲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
查看更多LiveVideoStackCon 2023上海站精彩话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