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未观察到HBV再激活事件!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高流行地区。2006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1~60岁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2%,约占全球范围内HBV感染者的三分之一[1]。HBV再激活的风险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类型及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宿主因素及病毒学因素等[2],慢性HBV感染者接受肿瘤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也有可能导致HBV再激活。
伊布替尼和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抑制B细胞功能可能导致HBV再激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欧洲血统中最常见的白血病,在亚洲人中很少见。这些人群之间存在表型和基因型差异,包括IGHV的基因重排频率和突变状态的不同。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大多数数据表明[3-4],在亚洲人和欧洲人中,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等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相比之下,关于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患有CLL/SLL的亚洲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很少。使用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治疗CLL/SLL通常与免疫抑制、机会性感染和病毒感染(如HBV)的再激活风险有关。这种风险在亚洲地区尤其重要,因为许多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有潜在的HBV感染风险。
伊布替尼和利妥昔单抗抑制B细胞功能可能导致HBV再激活,即使在HBV感染已消退的患者中也是如此。因此,许多指南建议给有HBV感染风险的人使用抗HBV药物。对于携带HBV的患者,非活动性或低(非)复制期患者的肝组织内仍有HBV DNA存在,在免疫抑制及化疗时可发生HBV再激活。对于这类患者,可在化疗前对HBsAg阳性患者采取预防性抗病毒治疗[1]。此外,部分既往HBV感染患者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不可测,在接受引起免疫抑制治疗时也可能发生HBV再激活。建议对HBsAg阴性/抗-HBc 阳性患者监测血清 HBV DNA 水平,一旦出现上升,则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1]。由于BTK抑制剂对HBV感染高发人群存在潜在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者对BTK抑制剂与利妥昔单抗在晚期CLL/SLL患者中的III期研究进行了事后分析,以确定BTK抑制剂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激活的HBV感染高发人群的结果。
这一研究中[5],共纳入了131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伊布替尼(N=87)或利妥昔单抗(N=44)治疗,其中53名HBV感染基线时已得到有效治疗,包括36名伊布替尼治疗受试者和17名利妥昔单抗治疗受试者。伊布替尼组的2名受试者和利妥昔单抗组的6名受试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利妥昔单抗组的1名受试者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95%CI:28-32个月)。伊布替尼组和利妥昔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61%(50%-71%)和7%(2%-18%;p < 0.001)。伊布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暂未达到,但>40个月,而利妥昔单抗组PFS为8个月(7-9个月;p <0.0001)。伊布替尼组的中位暴露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利妥昔单抗组的暴露时间(28个月 vs 5个月)。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受试者没有HBV再激活,而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受试者有2名HBV再激活,尽管利妥昔单抗组中更多地使用了预防HBV再激活的药物。2名再激活的患者中,1名受试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正常,未住院。另一名受试者因ALT(521 U/L)和AST(384 U/L)升高而住院。HBV再激活在完成第6个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后发生。尽管利妥昔单抗组中抗HBV预防治疗的使用增加了7倍,但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仍较高。与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晚期CLL/SLL患者相比,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结局和更低的HBV再激活风险。我国是乙肝大国,血液肿瘤患者由于本病或治疗导致的免疫抑制更容易发生HBV再激活,CLL本身存在的免疫失调会加重HBV再激活风险。HBV再激活会增加患者负担,影响患者生存。研究表明[5],BTK抑制剂在HBV再激活风险方面优于利妥昔单抗,且对晚期CLL/SLL患者安全有效。这一结果对于高发HBV感染的中国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合理地运用抗病毒药物和防治方案。
[1] 中国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1):988~993[2] Khalis Mustafayev , Harrys Torres,et al.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reactiv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novel anticancer therapies.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2 Oct;28(10):1321-1327.[3]Li Z, Li F, et al. Superior efficacy of rituximab-based chemoimmunotherapy as an initial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B cell indolent lymphomas: long-term results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China. BMC Cancer. 2015 Jul 29;15:555.[4]Ogawa Y, Ogura M, et al. A phase I/II study of ofatumumab (GSK1841157) in Japanese and Korea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B-cel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Int J Hematol. 2013 Aug;98(2):164–70.[5]Shenmiao Yang , Rong Zhu. Ibrutinib in Advance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Lower Risk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Acta Haematol. 2022;145(1):54-62.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审批编号:CN-115295 有效期至:2023-8-19*"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