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入门
这篇文章是应邀创作,收录在《得到》新近出版的《软技能》一书中,我是这本书的诸多作者之一。如果你看完我的这一篇之后,对这本书里其它作者的更多文章感兴趣,可以找一本来研读一番。
由于文章是为了出版而用,在纸质印刷版面上传统的网络文章因为太短而阅读效果不佳,所以这次我按照出版物的标准进行写作,导致这篇文章长达4000字,希望你有足够的耐心可以读完。
读不完也没关系,反正也不是什么很紧要的事。
《软技能之阅读入门》
各位得到的朋友,见字如晤:
今天写这封信给各位,是应罗振宇先生的邀请,谈一谈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推荐的软技能。那对于我来说,听见“软技能”这三个字,最先蹦出脑海的就是阅读,而且是阅读入门。你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你自己都已经识字读书那么多年,为什么需要讨论这么基础的内容?你就像是一个纵横江湖多年的侠客,而我却跑来说让我们聊一聊扎马步这件事情,有这个必要么?
那不妨从我的个人经历谈起好了。在接近20年时间里,我不断在网上写文章向人推荐书籍。为了让读者对某本书产生兴趣,我煞费苦心,想出各种各样的介绍方法。依照我的想法,人们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需要给阅读找一个理由,而我就是负责找理由的那个人。这样过去很多年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最基础的部分犯了个错。太多人的问题不是没兴趣阅读,而是他们根本就读不完一本书。人们听完推荐之后会去买书,但是买来之后翻几页就会放下。偶尔有些人会断断续续读下去。我发出一篇书籍介绍文章,可以在未来三五年内陆陆续续看到人们来留言,说是当初买下这本书之后就放在一边,直到现在才看完,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特来表示感谢云云。
所以,如何提升阅读速度,如何记住主要内容,如何找到一本书的精髓部分,这些都不是人们迫切需要的阅读技能。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读完一本书的能力,一种人生中的小小个人成就。然后需要很多个这样的成就,在它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个人阅读习惯。有了个人阅读习惯之后,才需要找寻各种进阶技能。如果你现在还觉得有点不服气,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毫无任何问题,那么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希望你诚实地认真回想一下:
你是不是对特定的几类书籍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阅读这些书籍你毫无任何问题,甚至兴致盎然。但是,只要换一个类型,换一种风格的书籍,你之前的那种流畅自如就消失了?书买回家之后,你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第一章,连第一小节都没读完就放在一边,再也不想去碰了?你只是擅长读你喜欢的书而已,是这样吧?假设你喜欢历史读物,你大概能很顺畅地读完一本又一本同类的书籍。但是,换古文的历史读物大概率就不行,换学术一点的历史专著也可能不大行。如果是换成艺术类书籍,很可能根本就不行了。
现在你应该猜到我对阅读入门的定义了吧?你的定义大概是识字,而我的定义是除了专业书籍和教科书,随意挑选一本书籍,无论是什么主题,无论是哪个类别,你都可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有这样的本事才叫入门。只能读特定类型的书,那是在娇惯自己的胃口。都说读书能开拓眼界,而你的偏好限制了你拓展眼界的可能。你我永远都应该记住这个常识:一本历史书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解释世界,一本经济学书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解释世界,而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么可能靠单一角度就能完全解释清楚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人们开始识字读书之后,很快就养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然后在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于是就认为自己阅读能力已经足够。只要换一种类型,沮丧和放弃马上就会到来。因此,如何读完一本书不单是个基础问题,也是一个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从扎马步开始练习,那么我这里刚好有一个方法给你。做法非常简单,那就是选取一本你之前读不下去的书,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阅读。你最好给自己先规定一个具体的页数,每天自己确定要看几页。这个数字我建议在3---10之间,太短了没有足够的内容可以阅读,太长了人会和过往一样难以坚持。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翻开一本书读到力竭为止。但这种方法遇见自己不熟悉的类型,或者稍有难度的书籍,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挫败。所以,我们先规定页数,选择一个自己完成起来毫无任何压力的页数。
接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循环次数我也建议在3---10遍之间。理由是这样的,阅读的理解和速度都建立在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上。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读同一类型的书籍?因为读得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深度也就越深,从中获得的趣味和感悟也就越多。但是对于陌生类型的书籍,这种优势就根本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人为地建立起熟悉,方法就是最简单的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还有一重额外的功效,它能治疗你我在阅读上的自满之心。你可以现在就选本书试一试,无论你自称是过目不忘的类型,还是自称是逐字逐句的阅读者,你都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件事:每次你都能看到一些你上一次没读到的内容。没错,你觉得自己已经通读过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汉字都过了一遍,但的确就有一些部分不断从你眼前错过,你再次阅读的时候就是觉得新鲜。
与此同时,随着对这一小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增加,你的个人理解力也会随之提升。原先看似坚固艰涩的内容,会逐渐崩解,显露出真实的内容。你会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你对文字非常熟悉之后,你自然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理解是个复利过程。你每天读几页,累积一点理解,这点理解又能运用到后续的内容,就像是滚雪球一样,等到读完全书的时候,你的理解程度应该达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这一本书,打开了一个类型书籍的大门,你选择下一本同类型的书籍继续拓展眼界时,就远不如读第一本时那么痛苦。
从头到尾通读一本书,除了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值得学习之外,它还是许多未来的进阶阅读技能的基础。比如说人们总喜欢问一个问题:在阅读中如何才能做到触类旁通?我的答案是所有的触类旁通,都藏在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书里。书籍的类型总数是惊人的,然而人们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人们面对的问题则是类似的几个。什么叫做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就是听听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于是你收获了许多种思考方式。你掌握的思考方式越多,那么你应用在自己其他事情上的可能就越高。虽然到了最后两者看起来毫无任何关联,但你知道解法是一样的,因为思考的路径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你只读自己喜欢的某几个类型,那么你就是看人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手段反复解决同一类问题。都是同类,怎么可能有什么旁通呢?能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缺乏理解基础的书,这是旁通的前提。人们喜欢越过这个步骤,直接询问具体方法。问题是谁也不能代替谁去阅读,代替谁去体会和领悟。
再比如说人们还喜欢问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读透一本书?其实我强烈建议你用我介绍的这种方法,找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来重新读一遍。我相信,耗费几个月时间这样每天读一点,重复读多次,在你完结的那一天到来之际,你会发现自己读到了一本全新的书籍。这里没有任何神秘学,生活中经常有人坦承,同一本书自己在20岁的时候看和40岁的时候看完全是两种感受。只不过那是偶发事件,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训练。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些感性的印象,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些深深打动自己心灵的部分。
多年之后我们谈及一本书是好书时,指的就是这一点心动。但任何一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其实都超越了个人感性所能体会的那一小部分。唯有这种耐心细致的阅读方式,才能摈除感性的影响,通过运转理性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力量所在。一个想法如何构建,一种情绪如何营造,只有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才能清晰地看到。
除此之外,我最想提醒你的一点,是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读书的初衷。阅读的确有消遣的功能,也的确有商品的属性,但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本书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曾经活生生的人。无论他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还是阐释一个道理,又或者是讨论某个专题,我们真正需要去看的,是这个人的思考过程。当人们看完一本爱情小说之后感叹说“这也太让人心酸了”,看完一本科普书籍之后感叹说“人类也太聪明了”,那就真的把书籍当成了某件商品,在谈用后体验。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只有感受,其实就等于根本没有去读书。
雨果的《悲惨世界》值得看的部分是冉阿让的转变,真正值得探讨的是警察沙威之死,这里面都是雨果对社会和人的思考。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思考,他才给人物安排这样的命运。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值得看的不是他点评历史人物的成败,而是在每一个章节里他反复运用的分析方法。历代朝堂之上发生过那么多事情,他如何简化为几条简单的脉络,找到几条简单的标准,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我们去记住谁是好人坏人,谁是奸臣忠臣,那就等于是浪费了钱穆的这一番功夫,等于是没有看过这本书。换一个历史时代,换一群人来,我们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分析。
然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一切都太快速太明亮太嘈杂。在马步扎好之前,人们就已经在追求如何更快地读完一本书,追求一年能读完多少本书,而这些事情根本就和阅读无关。阅读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核心其实是要读得慢,读得仔细,追求读完一本就一本的收获。我之所以介绍那么愚笨的方法,并非是创新,而是向古人致敬。在书籍还很珍贵,数量还很稀少的时代,人们不是读完一本书,而是吃透一本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阅读的箴言。那些箴言在今天基本上都已经失效了,因为人们不再那么阅读,普遍缺乏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的能力。市场却可以无限量地满足一个人的阅读需求,于是我们面对的处境是书多到读不完,但我们只阅读其中非常薄的一小片。而且即便是那么一小片,我们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读过,满足于“读完”两个字。
有一种说法是对的,它说人的一生之中并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只需要反复读有限的几本好书就够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有那么多书,那么多作者,但是其中真正伟大的并没有几位。如果我们能够读得慢一点,仔细一点,认真理解几个伟大灵魂如何思考,并且学会这种思考方式,那么就足够我们安然横渡人生的苦海,而无需在太多书籍上耗费太多时间。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先达到阅读入门,能够拿起任何一本书毫不费力地读下去,并且知道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哪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请先试着慢慢读完一本书。单凭这个能力,乘以时间的累积效应,十年之后足以让你和周围的人大有不同。
标题:《云》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clouds in california, july 18, 2014.jpg, in the style of panasonic lumix s pro 50mm f/1.4, maggi hambling, n.c. wyeth, mona hatoum, monochromatic contemplation, #vfxfriday,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nature --ar 21:9 --v 5.2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云》
和菜头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今天所有关于云的图片,都是利用我昨天用手机拍摄的一张北京天空,通过Midjourney 再次生成的结果。有趣的是,AI 认为那不是北京的天空,而是2014年7月18日加利福尼亚州的天空。由此可以判断,我当时应该身在北京通州。
南派三叔专区
ππ,这匹废土马送给你,也许你可以拿它去再写个故事。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注:今年的首批香格里拉松茸已经上市,菜头商城也于7月15日正式上线。但是需要提醒各位一件事---现在是松茸季开始,虽然鲜美幼嫩,但产量少,价格高企。所以,目前的价格和供应量这是为了满足那些一定要在松茸季开始吃上头水松茸的顾客而准备的。
今年风调雨顺,根据多位松茸专家的预估,香格里拉可能会在 2023 年迎来松茸大年,预计在 8 月份会进入丰产期,届时松茸价格有望下降到亲民程度,不妨到那时候再购买,和家人一起吃松茸刺身、黄油煎松茸、松茸鸡汤,岂不乐哉?倒不必现在就一定要抢头水松茸为快。
我们现在上架,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七年,我们有,仅此而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