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指责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是谎言——公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科学家?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0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共同获得者、量子力学权威之一的 John Clauser日前公开表示:主流学界和政界提出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危机完全是胡说八道,是一种“威胁世界经济和数十亿人福祉的、危险的科学腐败”、“由大规模的伪科学驱动的骗局”。
图源:Nobelprize.org
John Clauser是美国量子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1969年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以对量子力学的研究而出名,尤其是对CHSH不等式的研究贡献。因“纠缠光子的实验,确立了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量子信息科学”的卓越贡献而分享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于近期加入“二氧化碳联盟”的董事会时表示:“关于气候变化的流行叙述反映了科学界危险倾向,这威胁着世界经济和数十亿人的福祉。被误导的气候科学已经转变为大规模的、令人震惊的新闻伪科学。反过来,这种伪科学已成为各种相关弊病的替罪羊。它被商业机构代理、政治家、记者、政府机构和环保主义者不断的推广和扩展。在我看来,没有真正的气候危机,然而,在支撑现代社会以保证亿万人正常生活的能源供给上,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现实的危机。这种危机正在被所谓的‘气候变化’叙事而不断加剧。”
他认为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建立预测全球变暖的计算机模型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错误的。根据他自己建立的气候模型,经常覆盖地球一半以上面积的云层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这些云将照射到它们的大约90%的阳光反射回太空。而在无云的区域,由于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海洋覆盖,大量阳光被吸收并加速蒸发海水,进而产生了更多的云。当云量太少而温度过高时,它以越来越快的速率产生云,反之亦然。由此产生的云层部分的反馈控制变化提供了一个调节功率非常强大的负反馈恒温调节器,可以稳定地球表面的热量输入及其温度。相比之下,大气中二氧化碳变化相关的辐射传热速率的变化只有云层影响的五十分之一,因此,相比之下,二氧化碳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源:pixabay.com
其实云的影响确实是其气候预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不知为什么,包括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内的各种组织倾向于低估这种不确定性,而大张旗鼓的宣传实际影响力小得多的温室气体。John Clauser认为按照物理学的普遍规律,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归结为单一的因果关系,物理现象总是以一种复杂的动态方式呈现。
的确,John Clauser所建立的模型未必就完全符合现实,但是一个事实是,人类到现在为止,对气象预报也只能做到中短期预报,长期的预测非常困难且完全没有把握,著名的混沌理论的典型范例即是源于气候现象的“蝴蝶效应”,以形容气象变化的混沌、随机和不确定性。实践中人们使用超级计算机运行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配合卫星观测都对明天是否下雨尚不能完全确定,却无比笃定的认为几十年来地球平均气温的略微升高就是因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联盟”认为这种说法已经不再是一种科学探索而是一场“妖魔化二氧化碳的运动”,他们则认为二氧化碳是一种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当前水平或更高的二氧化碳使植物、树木和农作物能够更快、更高效地生长,这对生命至关重要。
图源:pixabay.com
如果说近期有关室温超导材料的是是非非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只是一场“茶杯里的风暴”,因为这件事无论真伪,距离能够真正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显然还很遥远。但是气候变化的主流科学叙事不同,这是一场已经持续数十年,并且对于全球几十亿人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的运动。根据是否相信这个理论来划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的政策导向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万一这个理论有重大问题呢?或者说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确定呢?所谓“低碳生活”的倡议是否完全属于白费劲呢?
图源:pixabay.com
很多科学课题都会因为影响广泛而变成了公众非常关心、希望得到准确答案的问题,比如大流行中使用的疫苗和药物效果如何?核废水排放是否真的没事?转基因农作物是否真的安全?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只能是具体的人,也就是科学家。面对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科学问题,公众应该如何选择该相信谁呢?
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主要依靠大众传媒来认识科学家以及他所宣称的科学理论,科学家的公众形象可能与他的专业形象相差甚远,最出名的科学家未必就是最顶尖的那几位。反之,水平不怎么样的科学家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无论怎么包装渲染,科学自有其不变的底层逻辑,掌握几条原则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把握
太过自信的科学家不太可靠
一些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仅擅长在顶级期刊发文,也能在大众媒体上与公众对话,他们擅长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放弃那些令人困惑的术语。这样的好处是易于传播和理解,但是可能会导致误解:太多的科学问题是无法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的,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常识,而普通人则经常希望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答案。如果为了迎合这种心理而放弃了专业人士需要坚守的严谨,那么这“可能是不负责任的。” 生物老年学专家 Matt Kaeberlein 认为,科学家应该避免使用类似“毫无疑问”甚至“我们确定”这样的词汇——除非他们绝对有把握。“学界人士的叙述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夸张和博眼球的说法,在这里(衰老学领域)最响亮的声音来自那些学界边缘人。”
图源:pixabay.com
要抛弃完美主义
有一类科学家,多年来发表的研究结果不能“一以贯之”,经常修改自己的模型,也经常被新的证据“打脸”,甚至全盘否年轻时的自己,拥抱新的理论,承认科学固有的混乱——这是诚实科学家的标志。
也有一类科学家,有着完美的研究和发表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为他们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成了领域内“最漂亮的房子”:如果你可以接受他们为了整体结构的完美而稍微修改或者忽略一些“横生枝节”的证据,甚至抽掉一块有些朽烂的地砖,好让整栋房子看起来美轮美奂。但唯一的问题是,你敢住进去吗?
不要太看重“背景加持”
在顶尖大学工作并不意味着完全值得信赖,同样,在顶尖期刊发文也不代表研究工作的高质量,那里有太多不可重复的结果。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科学家是否遵循基本的科学规范:是否公开了他们的数据和方法,是否接受了同行评审,是否承认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是否尊重了其他科学家的意见。同时也应该比较不同的科学家或团体之间的共识和分歧,以了解他们的观点是否有足够的支持或反驳。
1.https://co2coalition.org/publications/nobel-laureate-john-clauser-elected-to-co2-coalition-board-of-directors/
2.https://slaynews.com/news/nobel-prize-winning-scientist-climate-crisis-narrative-hoax/
3.https://bigthink.com/thinking/credible-science/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