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万玮:时代变了,别低估“三分钟热度”的孩子
上面的这段话,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总校长万玮和大学同学墙哥的一段对话,起因是墙哥对于孩子教育的困扰——“我看不出他对什么事情有持续的热情”,孩子在兴趣探索上的“三分钟热度”,也是几乎所有家长头疼的难题。
而万校长却认为“这种情况,我倒觉得很好”,看似反常识的观点背后,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挖井问题”:时代真的变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能真的是“横越宽,竖才能越深”。
#01
世事两茫茫
墙哥是我大学同学,住在闵行,到浦东来办事,顺便来看看我。我们约在星巴克喝咖啡。
墙哥大学毕业后就在金融圈子里混,过去十几年做基金管理工作。他水平很高,对人生、对世界有很通透的看法。前段时间,墙哥给客户做了一个内部讲座,我受邀在线上旁听,涉及到专业的内容不太懂,但关于人生境界的部分还是很有共鸣。
墙哥讲座的结束语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那段时间,由于疫情,上海实施了历史罕见的全域静态管理。大家都很焦虑,不知道何时能够恢复自由活动。那两句诗特别契合大家的心境。
即便在一个城市,我们一年也只见一两次面,谈论的更多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
我讲的“挖井策略”来源于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人想挖井,深深浅浅挖了5口井,最后一口井只差一点点就能挖到水,可是挖井人还是放弃了。
当年大部分考生的作文主题应该是诸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或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的观点,然而假如那个地方无论挖多深都没有水呢?难道不应该果断放弃止损吗?
39年后的今天,再出这个作文题,我相信许多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对这两种“挖井策略”,墙哥不屑一顾。
我理解墙哥的这种态度。大多数人喜欢“明确而具体的策略”,你跟他讲价值,他跟你要方法,你跟他讲原理,他跟你要技术,你跟他讲道,他跟你要术。
然而正如墙哥常常跟他下面的小朋友所说的,你们平常看到的99.5%的所谓成功策略,都是撞大运,对结果而言,既非必要,也非充分。
#02
兴来每独往
墙哥认可的人不多,我算一个。在大学里,墙哥认可我的中国象棋水平,现在,墙哥会愿意跟我探讨一些教育问题。
墙哥一家之前在香港生活,儿子在香港上完小学后,墙哥决定搬家来上海。墙哥从小在上海长大,对这个城市有感情,太太和儿子就未必了。儿子在香港读的是双语学校,英文比中文还要好。墙哥给儿子选了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读六年级。
墙哥每次来找我,都会聊一聊儿子的教育问题。墙哥自己当年是大学霸,文理兼修。学霸通常受老师欢迎,墙哥却是例外,因为老师给他上课会紧张,他习惯性地挑战老师。有一次上数学课,他直接跟老师辩论,老师气得直接把他请出课堂。
做学霸的孩子很痛苦,因为学霸的标准是自己,这个起点太高,很难超越。好在墙哥经常跟我交流,对儿子逐渐变得开明。你知道吗,墙哥说,在我们家,儿子嗓门最响,其次是我太太。我是很谦卑的。
墙哥年轻时纵横捭阖,心比天高。太太和儿子却是他天然的克星,算是命中注定吧。
将门虎子,墙哥的儿子总体很优秀,然而在话语间,墙哥并不十分满意。
我问他不满意哪里,他说儿子做事情没什么长性。
例如,儿子篮球打得不错,去年刚进新学校,就通过选拔进入校队,成为主要轮换队员。学校里办假期集训营,他报了一期,第二期就不愿去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墙哥说,我看不出他对什么事情有持续的热情。
在香港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打壁球,也入选了校队。可是后来嫌校队训练太苦,占用时间太多,就退出了。
又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玩魔方,自己自学,在网上看视频,13秒能复原。后来墙哥帮他找了一个高手辅导,课时费一个小时上千,很快提升到10秒。
别看只有3秒,这是很大的进步!墙哥很赞叹地说。
当然。我点点头。然后呢?
然后就不玩了,墙哥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我想起王维的一句诗“兴来每独往”,讲的是晋朝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的一则轶事。
一个雪夜,王徽之突然想念好友戴安道,于是赶了一夜的路,天亮才到。到了之后却没有进门,而是原路返回。有人问其故,王徽之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有啥好奇怪的呢?
#03
相看两不厌
我对墙哥说,你儿子这种情况,我倒觉得很好。
为什么?
现在流行的人才模式叫“T型”或者“π型”。横代表广度,竖代表深度。
以挖井为例,在青少年时期,要多挖井,但不一定挖得深。怎样才算挖得深呢?就是要进入专业领域了,就得慎重。
我有一位朋友,女儿很小就学芭蕾,跳得很好。后来偶然的机会去练冰上项目,被教练看中,说她很有天赋。教练是从国家队退下来的,跟妈妈说,女儿让她来带,几年之内必出成绩,将来有机会进国家队,甚至参加冬奥会也未尝可知。
妈妈是虎妈,动心了。爸爸去了训练场几次,内心非常纠结,跟妈妈吵。后来问我意见。
我问他怎么想的,他说太苦了。每次训练都要摔很多次,腿都摔肿了。我说要走专业道路没办法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说,我舍不得。再说女孩子,腿练太粗,不好。
她女儿学业优秀,才艺也很突出,游泳和小提琴都拿过奖。我问他将来对女儿的规划,他说没什么规划,自己开心就可以了。主要是她妈妈盯得紧。
我说,这事你们得全家坐下来好好商量。如果确如教练所说,小姑娘有天赋,是难得的苗子,将来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有机会为国争光,也挺好。只是越到塔尖,就越艰难,一切与之相冲突的爱好兴趣乃至学业,都得靠边或放弃。将来一旦有伤病或其它意外,人生的道路就会有点窄。
墙哥说,恰如挖井,盯着一口井挖,就是孤注一掷了。
我点点头。朋友家庭经过慎重讨论,最终还是放弃了。虽有遗憾,也并不后悔。或许她女儿真有像谷爱凌、苏翊鸣这样的潜质,也未尝可知。
李白有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家庭和谐很重要。就算孩子出人头地,可是与父母相看两厌,又有啥意思呢?
墙哥说,我儿子在香港打壁球的时候,校队里有一个同学,很厉害,是壁球世家,在亚洲排名前几。可是他除了壁球,啥也不会。
我说,就是这样的。教育界通常的观点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广度比深度重要。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能知道自己这一生究竟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吗?我们多少成年人,可能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才真正对自我有认知。如果能找到一个领域,既是自己擅长的,又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在那个领域往深里打,多半能打出水。
墙哥说,如果把工作看做是打井的话,99.5%的人是打不出水的,就是在混。
想想看,已经竭尽所能了,还是打不出水,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必定相看两厌。亲子关系也好,人与工作之间也罢,最好的境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04
渔歌入浦深
听了我的分析,墙哥很高兴。
前两天带他去打高尔夫,教练也说他有天赋,学得很快。可是他打了几次,就放弃了。他学东西快,但兴趣转移也快,没有长性。我以前觉得是缺点,现在看,倒是优点。
我点头肯定。横越宽,竖就越深。如果兴趣足够广泛,画两竖甚至三竖都能打到水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你知道,地下水都是通的,一通百通。
我和墙哥相互学习。墙哥一高兴,跟我分享他的最新感悟。
用三个词来描述你自己,他说。
我有点懵。他说:我举个例子,我自己的三个词是:巴菲特、喝酒、太极。
在投资界,巴菲特是大神。巴菲特每年拿出一顿午餐来拍卖,最新的价格达上千万美金。墙哥搞投资,巴菲特在他心目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喝酒是墙哥多年的爱好。当年在大学,墙哥喝了酒之后常常在宿舍走廊里引吭高歌,唱的最多的是黄大炜的《你把我灌醉》。有两句歌词我听着听着就会唱了:你把我灌醉,你让我流泪,扛下了所有罪,我拼命挽回……
太极是墙哥最新的爱好。他现在每天都练,早中晚各一次。
练太极的人很多,但99.5%的人都找不着门道。墙哥说,我现在每练一次都觉得比上次更好,你能体会这种感觉吗?
墙哥打太极纯属偶然,家门口公园里有一位老先生常年打太极,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在旁边照着比划了两下,老先生很热情要收他为徒。后来通过老先生,他接触到这个流派极厉害的人物。
我后来才意识到,那位引我入门的老先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入门,但是我很感激他。墙哥说。
太极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太极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墙哥告诉我,那两个眼很重要。
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如此。以我作为投资者的角度看,那两个眼分别是趋势与循环。趋势中有循环,循环中有趋势。
墙哥这个理论把我镇住了。我本来还在想三个词,可是太极一出,谁与争锋?
人的成长是一种螺旋,趋势是逐渐成熟,逐渐变老,循环是不断遇到挑战,失败,反思,成长,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如此循环往复。
高手沟通,点到即止。我与墙哥告别,留一点余味,以待下次。开车回去的路上,我放老歌听。想道理想得头疼,就听听歌吧。“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老歌依旧经典,与年轻时相比,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本期福利
👇👇扫码添加小助手,回复关键词【平和】,领取上海幼小衔接手册&平和入学书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