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女硕士水龙头自缢:这样长大的孩子,学再多知识也改不了命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青柠朗读音频
音乐:α·Pav-La mer dans La lune (off vocal)
歌曲:声音碎片乐队-康小午的自由之心
这是一桩发生在2009年的旧案,曾引起了极大轰动。
上海海事大学刚入学不久的女硕士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内自缢身亡,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0年的生命。
图源:搜狐新闻
被发现时,杨元元把两条毛巾系在水龙头上,另一端勒住自己的脖子,以半蹲的姿势“上吊”而亡,但凡有一丝后悔、一点点求生欲,只要稍微站起身,就可以挽回自己的性命。
但是她没有,足见她求死的决心。
事后,杨母把矛头指向校方,称学校逼迫无家可归的自己搬离学生宿舍,把孝顺的女儿逼得没办法了,才走上绝路。
图源: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
也有各路专家将杨元元的自杀归因为盲目考研、幻想破灭:
真的只是因为这些吗?
随着采访调查的深入,各种表象下扎根多年的“病根”,才被彻底挖了出来……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幻灭
杨元元出生于湖北一个小城,幼年丧父,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弟弟,清贫度日。
杨元元和弟弟体恤母亲辛苦,一直听话懂事,成绩优秀,也渐渐拥有了自己的梦想。
高考报志愿时,从没离开过这个内陆小城的杨元元想选择大连的大学,去看看大海和外面的世界,可却被母亲以“离家太远,路费太贵”为由阻止了。
杨元元只好去上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
这是长大后能自主选择人生道路的杨元元,第一次为了照顾母亲而妥协,也是她悲剧之路的开端。
边读书边打工还助学贷款的杨元元过得十分辛苦,在她大三那年,弟弟也考上大学离开了家。
此时,不愿多花钱租房的母亲,干脆拎着行李来投奔女儿,非要住在女儿宿舍里,同挤一张床。
图源: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
又一次,杨元元出于孝心,让母亲留下了。
也许在杨母看来,自己只不过是想和女儿一起住,同时又能省下一笔花销,可能还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沾沾自喜。
可杨元元被占据的,何止是一张1.2米的宿舍床位,更是整个独立生活的空间和本该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杨母搬来学校宿舍后,室友们纷纷受不了搬走,原本就没什么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杨元元,这下更没什么朋友了。
就这样,杨元元后两年的大学时光,都是和母亲在宿舍里一起度过的。
这里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其一是,杨元元父亲离世后,家里一直能领到抚恤金,杨母自己也有一些收入,虽然家里不宽裕,但绝不至于租不起厂里提供的房子。
不愿浪费钱只是借口,剥削女儿的资源才是目的。
另一点是,弟弟也考上了大学,杨母却从不去找弟弟的麻烦,只缠着女儿不放,也许有重男轻女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
比起儿子,女儿更容易被母亲视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这一点不论独生还是多子女家庭都一样。
一直到杨元元离世前,杨母都是这样紧紧扒在女儿身上,吸食女儿的生命力,直到把女儿“榨干”……
逐渐衰弱的人生
大学毕业后,在学习方面非常优秀的杨元元有过几次离开母亲,重新创造自己人生的机会。
她先是考上了北大法学研究生,却因为实在没钱交学费,只好忍痛放弃。
后来,她考上了湖北一个小城的公务员,可母亲不想让她到小地方去工作,也只好作罢。
此时,四处求职的杨元元接到了一个211大学教职的面试通知,欢天喜地买好车票准备去面试,结果又一次被母亲以“离家太远”为由给拉了回来。
要么太远、要么看不上,杨母就这样以各种理由牢牢把女儿拴在身边,好让女儿一直为自己“服务”。
每一次,杨元元都妥协了,于是她不断换着普通的工作,拿着不高的薪水,艰难还清了自己的大学贷款,还帮母亲共同承担了弟弟的大学学费。
与杨元元灰暗逼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弟弟一路念到了北大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图源: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
很多人不理解,杨元元为什么这么听妈妈的话,心甘情愿被吸食?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说:
“自恋母亲的女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像是在走极端,对反常的事物或行为容忍度极高……
为了维护关系稳定,孩子必须保持缄默,不能破坏现状。他们害怕被遗弃,所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假装一切都很好——这是一种生存机制。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丧失了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甚至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天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赞许,杨元元也不例外,尤其加上父亲的缺失,她会非常需要和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因此想方设法取悦母亲、时刻注意母亲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
而这时,需要母亲积极正面的回应,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从中汲取到自尊自信的力量。
可如果这时母亲依然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孩子便会不断取悦、满足母亲,形成一种“孩子照顾大人”的扭曲模式。
很不幸,杨元元摊上了一个只“专注自我需求”的母亲,从来不肯给她独立生活、形成自己三观的机会——女儿每一次自我意识的崛起,都被母亲及时伸手摁住了。
她对自我的觉知,是母亲对她看法的映射,身体虽已成年,但她的自我早就衰弱不堪,无力反抗了。
不只是躯体的消亡
直到这时,杨元元还没有放弃自己,她心中憋着一口闷气:自己学习能力并不差,弟弟都能考上研究生,凭什么自己不行?
于是在淤泥中打滚挣扎了几年后,杨元元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
虽然,来上海依旧是母亲的愿望——杨母曾去过上海,对这座繁华大都市念念不忘,于是要求女儿带自己来上海生活,支配女儿完成自己的梦想。
不管怎样,对杨元元来说,这仍然是一次重新开始独立生活的机会。
谁成想,母亲仍然跟了过来,坚持与她同住宿舍,尝过一次的甜头,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可是,这所大学并没有杨元元的本科大学那么好说话,本来也是,要是人人都带着父母上学,谁都没法安心读书。
学校按照规定要求杨母尽快搬离宿舍,并尽力为她找到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可杨母依然颇有微词。
寒冷的夜晚,和母亲躺在便宜租来的毛坯房地上,杨元元突然感到一阵绝望,终于吐出了一番多年瘀堵在心中的抱怨:
“如果你当初支持我去大连,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了……”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什么都没改变。”
次日早上,大家发现了自缢在水池旁的杨元元。
图源: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
她终究被操控着活成了自己母亲的样子,埋怨命运、埋怨知识,向外抱怨,再也学不会对自己负责。
一具身体只能容得下一个灵魂,杨元元的精神,早就先于身体死亡了。
在后来的采访视频中,身体健康、有生存能力和退休金的杨母脸上看不到一丝丧女之痛,只是嘴里一直念叨着:“不划算啊,不划算……”
事已至此,她依旧固执地认为:为了省几百块钱,赔上了一个毕业就能挣大钱的女儿,这个孩子真是白养了。
给孩子健康的关系
生活中,像杨母这样“极端自恋”的父母不常见,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满足父母要求”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种想法,也最终导致了边界模糊、控制、越俎代庖等一系列教育事故。
就像《母爱的羁绊》一书中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孩子生活在外围,像卫星一样紧密围绕父母的需求而活:
图源:《母爱的羁绊》
但这样的孩子,总是感觉被爱是因为TA们做了什么,而不是TA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维护生存环境的稳定,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感需要、否定自我、学会伪装、没有健康的人际界限,所有的关系都被扭曲。
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
而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孩子应该沐浴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中,应该是父母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身体、情感、智力和精神需求,为孩子提供庇护:
图源:《母爱的羁绊》
在这种健康的身心庇护下,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才能确定自我价值,逐渐脱离需要被照顾的特权和依赖,并最终学会在情感上照顾自己,依靠自己。
请记得:
一直“缠绕共生”只会制造悲剧,父母从最初的亲密走向有界限的分离,孩子才能奔向未来。
当孩子需要照顾父母的需求
才能获得认可和安宁
那孩子的自我必然被压缩
尽力让我们的孩子
远离这种难题
自信、阳光地成长吧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助您育儿事半功倍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详情↓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青柠,普通的打工人,更是一位因为有了孩子才学会成长的宝妈,希望用真诚的声音朗读美好的文章,与你分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