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没有认知上的觉醒,打再多“鸡血”也没用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没有认知上的觉醒,打再多“鸡血”也没用

教育

 看点    如今,“精神内耗”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是迷茫和内卷的成年人,很多孩子也因学业问题陷入精神危机。如何治愈孩子的“精神内耗”?在书籍《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看来,家长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去对抗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天性。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独立的认知体系。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Amanda


前段时间,B站的“二舅”视频引发大量关注,“精神内耗”也成了最能代表当下社会心理的流行词之一。


不过,亟需治愈“精神内耗”的,可不仅仅是在迷茫和内卷的成年人,很多孩子也在陷入这样一种精神危机。



“精神内耗”是什么?它就像是开车双脚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在不断拉扯中持续耗能,车仍停滞不前,无法到达追寻的终点。


“精神内耗”的表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明知道沉迷手机不好,手和眼睛就是无法从上面挪开;明知道手头还有工作没做完,但是却迟迟无法开始;尽管列了很好的计划表,但是却不执行,在悔恨中看着时间过去……


如果说,“二舅”视频让不少“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感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得到某种“治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治愈孩子们的“精神内耗”?


需要明晰的是,绝大多数孩子最常见的“精神内耗”,其实依然来自于学业。


不可否认,有些孩子的精神内耗,可能来源于糟糕的亲子关系、校园人际关系,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业方面的问题,也是引起精神内耗的主要方面。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学习时想要保持专注,却又克制不住患得患失的心理,无法专注投入;

每次下定决心学好一样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一次次陷入对自己的失望;

每次列假期计划时“鸡血满满”,却又不了了之,假期结束时悔恨不已… …

久而久之,因学业引发的焦虑、心累、厌恶自己等负面情绪,也会在孩子内心滋生,并导致心理资源被过渡消耗。这样一种无法控制的“内耗”,其实也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改变。


最近外滩君看了《认知觉醒》一书发现,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曾经也是一个深度内耗,想法多于行动的人,后来他通过对认知规律的探索,慢慢走出了困境,并在脑科学、认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多有广泛涉猎,写有多本畅销书。有不少教育名家也会参考他的书籍,进行教学提升和自我提高。


他在这本书里指出,所谓焦虑、精神内耗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天性中都有的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 避难趋易,表现为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 急于求成,表现为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缺乏长线思维,非常容易放弃


这两点,是不是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很常见?


同样,我们想要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也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引导他们去对抗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认知角度出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掌握认知规律,培养学习的耐心


如何让一个孩子在学业表现上,更有耐心、也更自律?


长久以来,我们往往会从毅力的角度去找答案。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角度。


“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换句话说,“目光长远”的人更容易自律。想要对学业更有耐心,精神内耗更少,恰恰需要的是“认知上的觉醒”,而不是“苦行僧式的死磕”。


而以下这些认知和学习上的规律,或许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


规律一: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理财概念,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它也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实, 不仅仅在理财上,一个人智力、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样会产生复利效应。


复利曲线


这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不到明显的进展,但是积累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可能某一天就突然爆发了。这就是复利效应在发挥作用。


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学习新的领域和技能时,可能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果。这是必经的蛰伏过程。


明白这一认知规律,孩子在面对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任务和挑战时,或许就能多些耐心,也更有动力。


规律二:走到舒适区边缘


在舒适区边缘进行练习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如果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冒然跨越道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


要想高效成长,必须处于舒适区的边缘,也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这也是能力培养的普遍法则。


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孩子总是习惯在舒适区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


这也是为什么,“学霸”往往更愿意在错题本上花时间,把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盲点,集中在一起重点攻克,始终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进步自然快;


而成绩一般的孩子,更喜欢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盲点越积越多,最终无力应付。



不难发现,“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方向上。


周岭指出,学霸并非天生是学霸,而是他们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将自己置于学习的“拉伸区”。


一开始,学霸可能只比其他孩子领先一小步。而每一小步的领先,都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赞扬和肯定,不知不觉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从而进入了正向循环。


规律三:波浪式上升曲线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学习曲线


几乎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这样,都会有所谓的平台期/瓶颈期。孩子们可能在这一阶段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出现退步。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


如果不知道这个规律,努力坚持了5个月,看到没有进步就放弃了,多么可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大脑神经元连接会在放弃练习后弱化、消失,下次学习又得重新开始。


而那些时常坚持用英语“熏耳朵”的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



主动学习,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在周岭看来,分辨“知识”“认知”二者的不同, 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觉醒。


简单来说, “当某一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属于你的认知体系。”


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同样,今天的基础教育,也越来越强调素养导向,希望孩子们掌握的不是书本上“死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够发生迁移的“活的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才能够帮助孩子去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开启主动学习模式。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将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主动学习则是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相比前者,后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大大提高。


具体以阅读为例,作者搭建了一个“阅读金字塔”,将现有的几种阅读情况进行了排序。


阅读金字塔


最浅层次,是现在流行的“听书”。听各类APP上的读书达人用十几分钟解读一本书,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其次,是阅读原书。但是如果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可能几天之后就想不起内容了。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勤奋。


作家叶开就曾表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真正翻开书本,一字一句地阅读,边读边思考边归纳,以自己的方式理顺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并做出自己的思考,就不能算是真正地读过这本书。”


再往下一层,是自己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不过,很多人的读书笔记往往只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似乎对全书的内容了然于胸,殊不知,这只是做了简单的“搬运工作”而已。


虽然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陈述,与真正的“知识输出”还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是,看完书,逼着自己进行“知识输出”。无论试着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或者写下来,都是一种非常好的主动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正所谓,“教”是最好的“学”,当孩子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去分享时,就意味着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想要通过主动学习,建立自己知识体系,不妨尝试以下两种“高阶学习法”:


  • 要特别注意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知识产生关联,说明大脑中的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或加固,不仅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还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解和看法,这正是主动学习的关键。


  • 读写不分家读一本好书后,更重要的在于能输出自己的东西,比如写一篇文章,或是对其中最触动自己的内容进行深挖和思考,这些都比阅读本身更费力,却也非常值得。


深度学习,

走出“假努力”的陷阱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孩子:每天看上去也很努力,牺牲了很多玩耍时间,却依然收效甚微。这种状态不仅牵扯了很多精力,也容易让人陷入精神内耗。


如何走出“假努力”的陷阱?深度学习至关重要。


然而,大多数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其实都缺乏深度学习能力。那些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一能力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取。


周岭尝试总结了一些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就能越集中,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如果目标太大,可以将它分解成小目标,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比如在孩子练琴时,家长不妨定类似这样的目标——“今天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要以适当的速度奏完曲子”,而不是“要练琴半小时”,后者太宽泛了,不利于进入深度学习。



除此以外,清晰的目标,还能提高孩子的行动力。


当孩子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时,往往是因为大脑处于模糊状态。他们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目标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对目标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一切都源于想清楚”。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深度学习的关键,还要做到“极度”专注,精力越集中,我们的感知才能越细微。


因此,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今天很多孩子往往会陷在多重任务处理中,同时受到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影响,常常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会极大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界限分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对孩子的性情和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第三,寻求有效的反馈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有效的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存在不足。闭门造车式的练习,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备受追捧的PBL项目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来自真实受众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以作品的形式,对外开放,以获得来自外界的反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深度学习、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而反馈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通过与他人交流、阅读、反思,都是很好的方法。


周岭表示,哪怕是一些很简单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进行 “反馈训练”。


同样是背单词,有的孩子“翻开书全会,合上书全废”,虽然也很努力,但是成绩提高有限,学得很机械、没有动力。很明显,这种单纯的输入式学习是低层次的勤奋,真正善于学习的学生会通过自我测试,主动制造反馈。


比如,他们背单词,不是一遍一遍地看,让所有单词都“看着眼熟”,而是合上书测试自己能否精确地说出含义、发音,并拼写出来;他们练听力,不指望每天重复听音频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而是回过头来对照原文,不断重听没听懂的地方。


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可以精准消灭盲点。而无反馈式的“假努力”,正是很多孩子被动、落后的根源。



第四,始终在舒适区外练习


正如前文所述,真正好的学习状态,应该介于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而不是一直在舒适区里打转。


周岭以女儿练钢琴的故事举例。


曾经,她每次练琴只需要把新学的曲子弹10遍,就算完成任务了。因为没有反馈,她会一遍一遍地弹自己熟悉的地方,难的地方就一带而过。

现在每次练琴,则换了一个方法。孩子先弹一遍,针对其中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持续练习,后面的先不练;然后,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练习过程中,会及时纠正指法和按键错误。

这样,孩子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虽然结束时直呼好累,却不再有畏难情绪,效果提升也很快。

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缺少认知和方法上的提升,很多孩子都会一味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而且急于看到成果,做事缺乏耐心… … 长此以往,精神内耗和焦虑,油然而生。


正如周岭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对于当下很多孩子来说,想要走出学习上的精神内耗,可能需要的并非是“打鸡血”,也不仅仅是“咬牙坚持”,而是认知上的觉醒。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精神内耗”,生活的困境就解决了?治疗“精神内耗”,最无效的方法就是心灵鸡汤​治愈精神内耗的三把钥匙普京圣彼得堡论坛讲话全文 2022-06-19“回村三天,闰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为什么你总是容易精神内耗?“精神内耗”的力量如此可怕!这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1小时千元,那些专治“精神内耗”的人全网刷屏的二舅,为什么没有治好我的精神内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独行月球》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治好我“精神内耗”的不是二舅,而是这张图!从自信与身份认同说起:一部分中国50后60后的性格分析苏翊鸣:打破固有认知,生活由自我“钉”义养苔藓净目,修花园静心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如何帮助孩子处理与同学间的小冲突?细读“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一生后,想明白普通家庭该如何对抗精神内耗了治疗过美国人精神内耗的大叔和二叔别人的基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怎么面对工作产生的“精神内耗”最近我们又回到初春的气温二舅被翻车,加重了我的精神内耗你有精神内耗吗?你猜精神内耗能治好吗?【妈妈分享】孩子语言发育阶段,英文儿歌可以帮助孩子进步周家与“二舅”互为因果,是最高级别的精神内耗加拿大的野,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被二舅治好了精神内耗的外甥,曾是教培历史名师滞留三亚的“史上最难暑假”,如何治愈这一代孩子的精神内耗?关于精神内耗的 5 个真相:内耗不是矫情,是真有问题塑料微粒危害肺部:儿童最危险一个佩洛西,治好了14亿人的精神内耗二舅没治好的精神内耗,被月入8万的中金员工加重了「骂二舅三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北京上海这些教育新政,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如何帮助孩子文理分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