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情感


监制 | 视觉志

作者 | 小漫


当下年轻人向往爱情,疯狂磕CP,但又不愿谈恋爱。

 

他们信奉“智者不入爱河”,自诩人间清醒。“为情所困”,仿佛成了当下的贬义词。

 

有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超过2.4亿。

 

脱单难、不想结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现状。



今天视觉志全新对话栏目《学者答疑》第二期,我们邀请了史秀雄Steve老师,一起聊聊年轻人的爱情困境。

 

是什么让年轻人的爱情越来越困难?

 

高房价、压力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相爱?




Steve:今天年轻人的生活,其实是分成线上跟线下两个部分,两者表现出的人格截然不同。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行为的底层逻辑是获得认同和关注。

 

因此线上那种“墨镜一戴,谁也不爱”的状态,更像是一种人设展示,具有表演性——

 

我们渴望看上去独立自强,完美而没有弱点,谁也不依附,像爽文大女主。


但人的本能,是与人建立情感连结,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质。



正因为我们假装酷飒的外在形象,与内心需求不符,才会呈现出割裂的矛盾感。



Steve:首先这还是“互联网流行人设”的问题。

 

经常去寻求爱情、参加聚会,可能让人觉得你很孤独、情感匮乏,而高冷、不需要任何人的状态,看上去似乎比较酷。

 

但如果年轻人被社交媒体的这套逻辑主宰,拒绝主动,从而错过许多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觉得还挺可惜的。



其次,“主动”本身意味着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现在年轻人普遍生活压力比较大,被经济焦虑裹挟。

 

当人在焦虑的情况下,就不会那么想做浪漫的事情了。



Steve:现在的年轻人是缺失情感教育的,所以找对象成了一件“抄作业”的事情。

 

像是每个人都选择了同一套打分系统,身高、学历、薪资等因素,成为了统一的加分项。

 

这种 Excel 表格看上去很理性,其实它并不理性。

 

因为爱情是主观的,两个人是否亲密,可能一定程度上与伴侣的学历、条件、背景等有些许关系,但并不绝对相关。

 


比如,爱上与你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也能打开你的视角,带领你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有经济条件上的契合,缺少情感上的亲密,短期看来好像能过日子就行,但是长期关系和婚姻是日复一日的相处。

 

两个人感情好会让很多事情容易1%,让很多选择和行为的建设性增加1%,而我们都知道1.01的365次方等于37.78。


这就是为什么excel打分表格看似理性,其实反而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现在年轻人更在意经济上的匹配,也反映出大家生活比较辛苦,相对压力比较大,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去筛选爱情。

 

当大城市的年轻人被房贷、工作等压力紧紧捆绑,爱情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就越来越小。

 

我们表面上追求的是爱情,实际上做的却与爱情越来越不相关。

 

这是经济、就业形势造成的困境,怪不得年轻人。

 

 


Steve:社交媒体有一种属性——极化。它会极端化人们的观点,因为只有极端的观点,才更容易被看见、激起讨论。

 

谈到亲密关系,什么观点最犀利最极端?


显然是简单粗暴的分手、离婚。

 

如果是线下,比如倾诉者是你的姐姐、侄女,你会看到婚姻充满复杂性,有许多艰辛牵绊在其中。

 

你明白其中的难处,便不会得出非黑即白的结论。



隔着互联网,看客们体会不到当事人的情感和矛盾,很容易用霸气的“劝分”显得自己酷飒、洒脱,大家也习惯为这样的姿态鼓掌。

 

事实上,如果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手来解决的话,那它就一开始不会是个难解的问题。



Steve:如果说谈恋爱的话,我觉得大学是最佳时间,因为亲密关系,也是一堂至关重要的课程。

 

在亲密关系里,你能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需求,如何准确理解他人需求,如何沟通、维护关系。

 

这些能力,在你步入社会以后,维系家庭、朋友、同事等关系时都极其重要。



但如果你说大学谈恋爱,通往的只有婚姻,那我不赞成。

 

因为大学阶段,你还不够成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我的咨询案例里,很多伴侣是彼此的初恋,直接结婚生子,数年后发现过得不是想要的生活,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多谈恋爱,但不要着急结婚,等你看清自己、学会处理关系、各方面真正独立后,再考虑婚姻。

 


Steve:秀恩爱这件事情,如果只是自己秀着玩,那没什么问题。

 

只是现在的社交媒体上,夹杂太多的表演性质,许多人其实不是在谈恋爱,而是在表演。

 

如果约会的重点变成了拍照发朋友圈,而不是两人的感情交流,这是非常遗憾的。

 


奶茶、烤肠的这些梗编出来以后,或许是给了年轻人更多秀恩爱的表演脚本。

 

但实际上,关系质量的好坏,与上面的这些完全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复制十根烤肠、一杯奶茶的剧本,但是让关系变得亲密的,不是这些模板化的东西,而是那些只属于两个人的,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体验。



Steve:我很少去评论明星的爱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完整真相。

 

我们站在外人的角度看一段婚姻,很难看清所有的细节,更难以窥得其本质。

 

因此探讨这些话题,主要是给大家一个借口,去聊一聊天。

 


如果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会告诉他不要看这些,你要多谈恋爱,去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这样你学到的东西,会比在网上聊那些话题多得多。

 

营销号宣扬明星离婚的新闻,是为了利用你的关注挣钱。

 

别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为他人贡献一个阅读数据。

 

Steve:对于互联网,我的态度一直很矛盾。

 

我一方面觉得它确实有很明显的价值和功能性,另一方面又觉得它带来太多负面影响。

 

不仅是谈恋爱,现代年轻人在处理社交关系时面临的困境,大多归咎于社交媒体。

 

我们与人建立联结,是基于内在情感驱动,比如我真心喜欢TA,愿意跟TA待在一起。

 

而今天的社交媒体非常强调外在的驱动,比如我做这件事情拍照发出来是否有人点赞。



社交软件的点赞设计,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即时奖励,你不自觉被这种外在的奖励驱动。

 

结果就是,我们的内在驱动力越来越薄弱,我们愈加追求他人的认可,而变成一种表演式的交流,跟自己的内心所需背道相驰。

 

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抑郁。



去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过一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里面提到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比例是24.6%,重度抑郁为7.4%,这个比例非常高。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容易抑郁?

 

或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的本能是做自己,而当你说话言不由衷、外在追求和内在体验不停拉扯时,你便很难对自己产生认可感,也会不断叩问存在的意义。

 


Steve:首先有条件的话,我蛮鼓励大家去做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咨询梳理你的创伤,再尝试修复,这会对你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到,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任何父母都会犯错,伤害到你。这不是你的错,不是说你经历了错误的对待,你就是一个不好的人。


现在的你,也已经长大,逐渐跟父母脱离。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需要进化。

 

不要停留在小孩子的角色里,你已经变得强大,有能力解决问题、保护好自己。



最后,希望我们也能看到父母的局限和脆弱,父母不过是普通人,也守着自己的遗憾和痛苦。

 

如果你总认为父母是欠你的,那么你很难包容和理解他们,也越发难以看到他们的不足和局限。



这种姿态,也会出现在你的婚姻关系里——你认为丈夫/妻子没有做到满分时,就会认为被亏欠,从而产生恨意,拒绝考虑TA的能力和感受。

 

如果你能看见父母的脆弱,理解他们的不足和局限,相应的也就能在和伴侣闹矛盾的时候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伴侣,从而产生更多的同情与宽容,而不是怨恨和愤怒。

 

看到他人的局限,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的世界会更加宽阔,你对自己也会更加温柔。

 

 


Steve:伴侣之间的吵架,不该被妖魔化。当你跟伴侣的情感牵绊很深时,一旦发生矛盾,你们的情绪唤起也会很强。


强烈的情绪背后寄托的是强烈的渴望和在意,炽热的感情本来就容易烫手。

 

比如我跟我太太在刚恋爱的那几年,因为很爱彼此,一吵架就会情绪波动很大,迫切需要对方理解自己。



为了避免情绪激动时的话语折损感情,两人可以在平静时,先达成共识:

 

万一哪天冲突爆发,哪些话不能说,我们的底线在哪里?如何以两人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愤怒?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底线的吵架。

 

吵架也是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当吵完架,和好后的两人也可以复盘一下,明确各自的界限和态度,加深双方的连结。



Steve:我跟我太太在一起之前,对婚姻这个概念挺怀疑的,也没法说服自己去尝试。

 

但我跟她建立很深的亲密关系后,我发现婚礼像是爱情的一种表达,是你将自己真挚美好的情感体验,向所有人分享的过程。

 

情感生活是私人化的,而婚姻则给了我们一个契机,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向所有人描述和分享你们感情的美好和甜蜜。



今天很多年轻人反感婚姻,或许他们不是在反抗婚姻本身,而是在抗拒家庭和社会对我们强加的一种期待。


而我的建议是把爱情和婚姻看做是两个人表达自我的平台,你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去塑造什么样的关系和生活方式。

 


Steve:如果要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能东方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鼓励你的行为和动机,是为他人而付出。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对于爱情的描述非常有限,极少数的爱情故事像《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包含悲剧性,社会责任和家庭利益像两座大山,个体的爱情体验被挤压得几乎没有存在空间。

 


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体验,你约会、交往伴侣,不是为了家庭,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比如基于家庭层面的催婚、相亲,便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产物。又比如择偶标准上,国人更看重背景条件和人脉资源,但是西方人很看重性格好不好,有没有幽默感。



东西方两种爱情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脱离语境去看待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跟大家庭之间,依旧有很多依赖和牵绊,比如存在着婚后需要父母照顾孩子等现象。

 

但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许多旧观念在消亡,许多新模式在生长。

 

现代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或许我们可以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能取悦自我,也能适应我们的社会和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这代人去碰撞、积淀,形成全新的集体共识和价值体系。




《伦敦生活》里有句台词:“弱者不擅长爱,做一个浪漫的人需要满怀希望。”


现代都市里,谈论爱情近乎是一种勇敢——它需要你撕开面具、暴露软弱、承认期许。


爱情本身,便是勇敢者才能触碰的光晕。



愿你哪怕跌落云端,结痂脱落后,依旧勇敢期待、积极回应、始终珍视爱情。


就算当下爱情尚未抵达,也不必沮丧。


大多时候,我们渴求的爱人,不过是想成为的理想自己。


先学会爱自己,再去迎接生活中的怦然心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独行月球》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深夜上千人围观的冥想直播间,能治好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吗?被二舅治好了精神内耗的外甥,曾是教培历史名师一个佩洛西,治好了14亿人的精神内耗坐了一天 腰酸背痛 - 看纪录片《纳瓦尔尼》顶刊研究解开:“二舅”中“我”精神内耗的“真正原因”你有精神内耗吗?你猜精神内耗能治好吗?睡前焦虑,为什么会要了年轻人的命? | 写社会别人的基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雷军的低谷,治愈不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张朝阳和俞敏洪的对话,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不合格的蛋烘糕四个字,治好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怎么才能拥有白头到老的爱情?这部片给你答案「骂二舅三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Costco本周门店实拍:从双向奔赴的爱情到双向奔赴的病情?用不了几年~谁“杀死”了《谭谈交通》哪个人教会了你青春期的爱情?​治愈精神内耗的三把钥匙不“精神内耗”,生活的困境就解决了?北京上海这些教育新政,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治疗过美国人精神内耗的大叔和二叔六四,几多高官被躺平周家与“二舅”互为因果,是最高级别的精神内耗关于精神内耗的 5 个真相:内耗不是矫情,是真有问题年轻人找到了治疗精神内耗的新良药今天我还是憋不住要纪念一下。“回村三天,闰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二舅没治好的精神内耗,被月入8万的中金员工加重了全网刷屏的二舅,为什么没有治好我的精神内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玩户外的姿势,暴露了年轻人的秘密为什么你总是容易精神内耗?治好我“精神内耗”的不是二舅,而是这张图!二舅被翻车,加重了我的精神内耗《人世间》: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与格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