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精神内耗”,生活的困境就解决了?

不“精神内耗”,生活的困境就解决了?

心灵鸡汤


顺着之前文章的思路,“岁月静好”是一种可以泰然随心,不必费太大功夫,就有很大可能自然保全幸福生活的好状态。那么市民生活崩解之时,面对困境,人们就“求变”,外到生活环境的彻底搬迁,内到心智认识的更新。
 
这些所谓改变、转机、探索,可能来源于什么呢?除了上面说的之外,一次中彩票带来的财务上的充裕、一次新恋情带来的激情,这些事带来改变都极有可能,但太依赖运气,似乎并不能指望。
 
其实好好看看当前的环境,转机和改变非但不缺乏,还无疑是一门巨大的生意。卖技能的想告诉你,学会一个新技能,生活就有转机;卖知识的想告诉你,学点哲学,就可以天地一新;卖身体修炼的告诉你,这幅躯体才是一切的基础,想要改变,就要从锻炼开始。
 
心理学在这方面许下的承诺就更多了,还有灵修玄学门类,现代社会最不缺乏的就是解决方案。
 
越是大水来袭,卖救生圈、救生衣的就越多,多到我们连大水到底是什么都要忘记了。“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这话都说滥了,但是到底生活需要省察些什么呢?能回答的却可能寥寥无几。
 
我们大多觉得生活存在困境,甚至是严重的困境,网上还有这么多元而丰富的“答案”,但却鲜有真正能够给予我们启发的。这种矛盾本身就是个问题,我们可能错过了重要的方向。
 
所以,再来一次互联网的技术哲学探讨吧。
 


01.
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和焦虑,
建基、发酵于互联网
 
继续往下分析之前,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我们的问题和焦虑在哪里?“在哪里”这个发问看上去没头没尾,但其实这里的问题,引出的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这个方向。
 
就像一类想法认为,一切问题都是主观的,我们的问题都在“大脑里面”,所以一切问题都可以靠“想法”和“理解”来解决。这是心理学和人生哲学类知识付费流行的原因,也与“活在当下”一类的想法接近,只要不执着,不关注问题,问题也就解决了。
 
相反,有一类人会认为,问题都是客观的,烦恼都是因为贫穷又想得太多,当然这一点也不足为辩。问题也可能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解决方法就是一边赚钱,一边豁达,这好像什么都没说出来。
 
其实对“问题之所在”的问题,我们探索不多。

 
假设我被一个人暴打,问题当然不会出在我的“感觉”,只要调整想法,就不疼了;当然也不能只说问题出在那个打人的人身上。

问题来自“事件”,这几乎是句废话。但很奇怪的,遇到生活中具体的事儿,我们大家都明白。一旦往后退一步,离开具体事件,好像我们就忘记了,要么觉得想法决定一切,要么觉得赚钱就解决了一切。当然,在这里回应的绝对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来处。
 
我们平时分析问题最容易流俗的四种方式:主观决定、客观决定、主客观共同决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都不是问题分析的开始,而是问题分析的轻率中止。
 
对问题的理解起源于“事件”,然而什么是“事件”这个问题可以变得非常复杂,我们暂时不碰。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探索的是,“事件”在哪里发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发生在社会中,还是发生在互联网?
 
互联网确实构成我们生活中独特的背景,从一个视角上来看,事件总是在真实生活中的,不管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家庭、爱情,还是社会事件,它们发生在各个具体的城市,互联网只是这些事件的反映,是它们的片段与讨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建议说:少上网,爱具体的人。
 
但不管怎么提出“少上网”的建议,不论看上网在线时间的宏观数据,还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上网的时间还是越来越多的。

 
其次,对于“市民社会”秩序这样一个根基性的对象,我们对它的感受,是来自真实社会,还是互联网呢?对于这个层级的问题,互联网在其中的份量,就更是举足轻重了。

对于一座巨大的城市而言,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的经验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都市的海浪起伏随时卷入我们的生活,要看清海浪,唯一的媒介就是互联网。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洞察,对我们所有人,这是富于时代精神的基本事实,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看”时代,我们的悲观、绝望、问题和焦虑,我们对城市共同体和更大共同体的切肤之痛,不是纯“主观”,不是纯“客观”,也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来源、建基、发酵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二重现实”——互联网。
 
02.
互联网时代的残疾人
 
我们把关注回到自身。不管何种世界,我们理解的开始不是我们的“观点”,而是我们的“感觉”(陈嘉映老师有一篇关于认识论反思的名篇就叫做《从感觉开始》)。
 
用现实世界举例,“感觉”就是问题的起源,例如对于视觉障碍患者和听觉障碍患者来说,真实社会有着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不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有什么问题,首当其中的,他们缺乏“感觉”,这是个浅显的事实。
 
对于我们栖身的“二重现实”——互联网而言,是否具有一个视角可供我们构成对“感觉”的反思?这就是我们接入互联网的“器官”了。

很早之前,我们就将手机比喻为人的另一个“器官”,在“二重现实”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比喻,实际上不仅是手机,还包括电脑,这都是我们栖身于“互联网”的器官。

 
与真实世界不同,互联网同样拥有视觉和听觉,但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要素。这让互联网环境极其“理性”,因为视觉和听觉是我们最理性的两种感官。不过仅仅从五感来分析互联网是不够的,作为一种器官的比喻,我们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作出很多区分。
 
首先,互联网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世界,由很多不同的网站、APP、软件构成,而我们通过对这些不同位置的访问来实现我们在互联网上的生活。自由而高速地到达不同的位置,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基础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电脑这个器官就像是一双在互联网世界自由移动的腿,通过搜索引擎,可以非常快速地在不同的内容间跳转,发现新的内容。

而手机这个器官由于其非常固定的APP访问习惯,就像是一个被锯断双腿的人,无法自如移动,只能去到有限的地方。在移动的意义上,使用手机,就像是一种腿部的残疾。
 
其次,屏幕的大小对于视域有很大的限制,在手机上阅读书籍是一种很扁平的体验,也许网文最适合这种阅读节奏,因为在手机屏幕的尺寸上,你几乎不可能完成快速的前后翻找、页面切换、摘录与评注。而在电脑上,同时打开多个网页对比浏览,多本书对比查看也是很轻松的任务。
 
在阅览的意义上,使用手机,就像是一种视弱的症状。
 
我们使用手指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手机调动我们的“拇指”,而电脑调动我们的十根手指。拇指可以完成点击和滑动,却在文字输入上效率较低。我们与搜索引擎的交互依赖文字输入,我们与推荐引擎的交互却只依赖滑动。

使用手机本身就像一个失语的人,他只能点头(点赞)和摇头(划走),或用他断掉的手掌指向一个物体(点击),他可以阅读,但几乎不能够表达。在主动交互的意义上,使用手机,就像是一种失语的残疾。

 
手机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携带移动,成本低廉,动动拇指,把一切送到我们面前;而电脑笨拙麻烦,需要大量输入。电脑仿佛只是为了工作而生,手机才是生活和娱乐。
 
但你可以设想一个画面,使用手机,就像一个富豪坐在他顶层的豪宅,佣人们渐次端来物品,这位富豪就是慵懒地点头,摇头,坐在他的轮椅上享受一切。而使用电脑,就像一个劳碌的人,需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他的城市。
 
手机,以及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app,塑造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世界中异常被动而弱视的躯体,甚至会感觉这幅身体不属于自己,没有以自己的意志行动。这种感觉不需要额外论证,而已经是一种公共感受了。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良好的,可以“岁月静好”的环境,那么在经过少量的探索确定一个互联网生活模式后,我们当然可以让算法和企业去完成所有的事情,栖身于我们位于互联网现实的顶层公寓中,慢慢享受这一切。
 
但如果像上面的问题意识,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理解和解决“问题”,以便在互联网中寻求变化和转机,恐怕我们只能走出这个舒适的器官,开始迈步行走。
 
03.
电脑为什么是个更好的器官?
 
抽象的论述和铺陈已经足够,今天这篇文章需要更多实在的内容,我们就一起来罗列一下,到底有哪些事儿,是电脑可以做,而手机做不到的。
 
  • 查证
 
这是一个假消息满天飞的环境,恶意的杜撰和翻译,无心的错误引用,误把旧闻当作新闻,不管是令人生气的消息,甚至是支持你立场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信息或过时信息,更不必说图片的虚假使用、移花接木。互联网世界充斥着谣言。
 
在手机上完成谣言查证是难以想象的。图像搜索功能甚至在手机上都很难使用。
 
  • 片面事实
 
这是我遇到的一个实际例子,有人说:俄罗斯因为最近大宗商品上涨赚翻了,虽然西方在制裁俄罗斯,但根本没用,从能源出口中,俄罗斯比之前还要富裕地多。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地方遭遇到这样的说法和判断,这当然不完全是撒谎。不过关键就在于,多赚了多少?出口额有提升吗?能源占现在俄罗斯外贸比重多少?多赚的钱能填平战争支出吗?

 
如果说互联网环境充斥着谣言,那几乎可以说,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不片面的信息。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为了支撑自己的结论,总是会将事情构造为符合自己立场的叙事,这其中有大量省略,很可能包括最关键的信息,和最清晰的反例。
 
而对这些片面事实的揭示,几乎只能依靠电脑。一个经常主动补足片面事实的人——不管是支持他立场的,或反对他立场的事实——久而久之,才能为一个禁得起反驳的人。
 
  • 快速事实
 
如果你今天和朋友突然看到“阆中1.8亿底价拍卖30年食堂经营权”的新闻,那想要对这个新闻有真正的理解,就需要知晓阆中近年常住人口数量、公务人员数量和价格水平。不然这1.8亿是高是低,就是个无法判断的事情。
 
观点的严谨成型需要有辅助的事实,有时这些逻辑和事实都很简单,如果你在电脑上,估计在1分钟内就能够解决,但在手机上,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却大得多。
 
  • 大规模拉网式收集
 
不管你是遇到一个哲学概念,一个事件,还是某个领域需要了解,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搜索引擎一口气打开多个网页,并逐一阅读,有时候还需要保存到类似Evernote这样的笔记软件,进行后续的查阅。很明显这很难在手机上完成。

 
  • 阅读
 
虽然阅读纸质书籍还有一种温暖的质感和情绪,但我已经很早就在MarginNote这类阅读软件上完成所有阅读了,如果阅读本身需要摘录和做笔记,并且在事后真的需要查看这些笔记,那唯一能够有效率完成这种阅读的方式,就是在电脑上使用专业软件。虽然有的软件也有手机版,但几乎是不可用的。
 
  • 讨论
 
因为制作播客的原因,我有时会需要在节目的评论区较大篇幅的和听众讨论,有时也会在微信群进行一些讨论。这样的信息输出在手机上很难完成。这绝不仅仅是打字速度的原因,在一定篇幅的表达中,如果要返回修改自己的话,调整前后的顺序,离开鼠标和键盘,都会是个高难度的操作。
 
以上六点不可能穷举电脑这个器官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时的优点。作为一个重“信息”的互联网环境,一种高效展示、高效检索、高效浏览、以自己的输入作为主导的器官,当然会全方位的优于一个被动的、被投饲的、信道窄的器官。除了一点,手机比较轻便。

 
很多人看到这些电脑的优点,可能会认为这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这看上去像是那种特别积极投身公共事业的人才会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想要过一种更轻松的生活。
 
但通过今天的分析,我们可以去想,到底因为我是普通人,所以使用手机,在互联网上有限地、被动地生活;还是因为我使用了手机,所以丧失了其他的可能,只能被动地、有限地生活。

就像一个先天的聋哑人,他与生俱来的障碍,是他受限的基础,而非一种身份的认知。在这里,感觉是基础,首先我们需要可以看,可以高效地看,看出一种真切的可能性。
 
你可以试试,在某天晚上,打开电脑,接上微信,点开一个你知道的讨论最激烈的微信群,然后随便进入聊几句,从快速事实开始的搜索会像一种不需要适应的本能,让这个器官运作起来,也许后续的改变就只是顺水推舟。
 
我们在一个令人压抑和绝望的时代,因而无法顺势而活,在市民社会崩解时,我们渴望生活的改变和转机。就是在这个寻求转机的背景下,我们将从手机的器官,转向电脑的器官,这是互联网这个根本现实最基础的改变。
 
这里无法承诺任何东西,不是说用了电脑,生活就有什么了不起的变化。不过,我们的态度确实就彻底地改变了,手机是个顺势的、温顺的、慵懒的器官,而电脑是暴躁的、叛逆的、躁动的灵魂。我们只是还不想躺下过日子。


*本文原名《作为互联网器官的手机和电脑》,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配图:《正常人》《横道世之介》《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她》,编辑:Purple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还有人能“岁月静好”吗?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李想主义」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Costco本周门店实拍:二舅治不好的精神内耗,逛超市可以~“回村三天,闰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老了老了成了千里眼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没有认知上的觉醒,打再多“鸡血”也没用网红副业,加重了我的精神内耗你有精神内耗吗?你猜精神内耗能治好吗?治疗“精神内耗”,最无效的方法就是心灵鸡汤意外的惊喜周家与“二舅”互为因果,是最高级别的精神内耗二舅被翻车,加重了我的精神内耗被二舅治好了精神内耗的外甥,曾是教培历史名师为什么你总是容易精神内耗?教育随笔(90)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全网刷屏的二舅,为什么没有治好我的精神内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独行月球》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吗?“精神内耗”的力量如此可怕!这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拜拜了,PELICAN HARBOR治好我“精神内耗”的不是二舅,而是这张图!治疗过美国人精神内耗的大叔和二叔雷军的低谷,治愈不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治愈精神内耗的三把钥匙北京上海这些教育新政,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一个佩洛西,治好了14亿人的精神内耗怎么面对工作产生的“精神内耗”二舅治不好的精神内耗,挪威或许可以二舅没治好的精神内耗,被月入8万的中金员工加重了别人的基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关于精神内耗的 5 个真相:内耗不是矫情,是真有问题滞留三亚的“史上最难暑假”,如何治愈这一代孩子的精神内耗?「骂二舅三天,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今年500名移民新加坡的中国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加拿大的野,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我的交易思维的误区当螺蛳粉撞上lululemon,夏天治好了品牌精神内耗?|中国案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