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超出预期
今晚聊消失了五年终于上映的国产奇幻片——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封神》消失的五年里,中国的电影行业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在拍摄它之初,影视寒冬这个词甚至都还没有出现,它是中国电影狂飙突进时代的一个具体的工业结果,当初所有人都以为它会是一个更高阶段的开始,但没想到它的难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它是那颗没来得及圈完的句点。
这是聊封神无法回避的前提,因为这些产生了大量的闲言碎语,这五年也成了用来给所有人议论它的五年,它好像在一开始就是先作为谈资,再被当做电影的,这也决定了它上映后必然会面临巨大的争议。
现在已经上映两天了,评论声音里说什么的都有,这也必然会导致今晚这篇文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但这也没办法。
但还是想先直接说我的观感,总体上我是喜欢封神的,并且它超出我预期的不是它原本自带的那些工业奇观,而是故事。
正文
《封神》第一部故事的主轴脉络非常清晰,讲述的是国君帝乙的次子殷寿(费翔饰),如何意外与狐妖妲己(娜然饰)相识,相互配合夺权、当上纣王,引发天谴,应对包括质子姬发(于适饰)叛变搅局、仙人姜子牙(黄渤饰)携封神榜下凡在内的动乱。
所有的剧情几乎都围绕着纣王展开,所以在这一部里,等于是把纣王作为核心,去重写了封神演义里“朝歌风云”这一部分的故事,重塑了纣王这个人物,这正是这部电影里最新的也是最大的改编点。
首先这影响了对妲己的塑造。
原著里纣王只是恶与昏庸的象征,被妲己的引诱和欺骗所惑,妲己包括指使她的女娲,自然被视为祸乱之源,女性背负了最大的恶名。
而在电影里,妲己被写成了一个辅助型的解语花,不再具备操纵权,连身份都很纯粹,出现只是为了报答纣王把她从封印中拯救出来的恩情。
她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纣王,说穿了,是把她当成一面镜子,去倒映纣王的内心,倒映一切的欲望和恶。
这自然逆反了红颜祸水的那一套,重新把主语归拢到纣王这里。
妲己在电影里就只负责了两件事,一件是展现了纣王极度膨胀的野心。因为知晓纣王想要当天下的王,就利用法术来间接帮他弑父弑兄;知晓他不甘于屈从祖法规训,帮他杀了姜皇后。
一件是展示了纣王的脆弱和恶念。妲己会帮助纣王疗伤、一同寻找“长生”,可见对于帝王而言脆弱和恶不可分割,因此纣王的武力和刀剑是用来武装自己,也用来肆意作恶。这意味着权力对他本体的统治和保护,他是权力的困兽。
妲己凸显了他自身的恶,也让他的形象与原著产生区别,但这里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当红颜祸水的引子被去除,电影就需要一个新的东西去讲述纣王是如何变成纣王的。
仅仅是用单纯的封建皇权的本质去回答必然是不够的。
编剧很聪明,加入了质子的角色设计,在四伯侯的孩子里选取武力最优的一个,进入朝歌,让殷寿带领培养训练众世子,某种意义上他是他们的精神之父,以质子和纣王的关系作为主题表达的隐喻。
这一点从三个地方具体体现,全片的第一场戏就是一个质子的死,苏护成为反贼,苏护之子则被纣王带领进行讨伐,他接受了纣王所说的“你的亲生父亲不要你,但你是我最勇敢的孩子,大商需要你的奉献”而当众自杀,死于自己认可的“父亲”纣王的要求,死于自己生理父亲的叛乱和抛弃。
这场死亡带出了关于纣王新的关键词“父权”,他操纵这套权力来达成己欲。
但他并不仅仅是操纵者,电影里有一场很重要的戏,是纣王逼迫质子们杀掉他们的生父,这场戏里他说的每一句话实际都关乎质子,也关乎自己:“你的父亲把最爱的儿子留在身边,而把你送去千里之外的朝歌”,说的是自己被送去上阵杀敌,而哥哥殷启坐享其成。
“你们比你们的兄弟更有资格继承爵位”,说的也是自己比殷启更有资格继承,每一处对应都在显示,他们都在承受父权迫害。
还有一个细节是两匹马前后的呼应,开头讨伐苏护的战争里,马匹因为怕火而不敢进去,纣王说“马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把马眼蒙上,成功攻城。
这也正是他对姬发以及一切质子做的事,他认为人可以逆反自然,可以利用权力达成一切目的。
而与之相反的,是姬发的哥哥伯邑考对马的教导,一如姬昌“不要轻易离开西岐,要守家”的人伦理念,“无论你在哪里,对马说一句回家,就能把你带回家”,最后这匹马把姬发带回了家。
可见马在这里其实就不是马,而是人的喻体,它所遭遇的两次训导,托出了极端的趋利的父权教化,和相对温和的人伦教化这一组对冲。
所以创作者的态度就是把人的恶,与父权、君权的集中划上了等号,或者说将它们视为因果,父权和君权的集中让纣王的欲望变得无限膨胀,它们构成了纣王当下的样子,共同形成了恶本身。
这也是加入质子这一改编的最终目的,去强调了父权本身的魅惑性,以及它和君权的同一性。
是一代代的君权更迭诱发的欲望将殷寿的恶托出了台面,成为了不破不立下必要被破掉的选择。
这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底层逻辑,如何破掉这种底层的逻辑,就是这部电影最终要讲的内容,也是这种改编可以被称之为有效改编、具备现代性的地方。
电影依旧从纣王自身出发,并选择了姬发这个日后的主角去进行突破。
首先它通过姬发对纣王的仰慕和崇拜一遍遍地强化父权本身。
姬发作为西岐送到朝歌的质子,他有着双重的儿子身份。一个是姬昌作为他的生父;一个是纣王,作为他的养父。
对生父,我们只知道有血缘和亲情的纠葛;对养父,在电影的开篇姬发就通过独白强调了自己对纣王的崇拜,想要成为像纣王一样的大英雄。
纣王在他这里不止拥有父的身份,更是被作为敬仰的对象,这是一个更传统也更坚实的礼乐中的父亲形象,在父为子纲的伦理中,要求的就是子对于父的敬仰与服从。
因此即便姬发眼见了纣王的残暴,他为了测验封神榜的力量,随手从大殿上拉来一个无辜的人杀掉;即便他看到了自己的生父姬昌被刺字押进监狱,知道自己的哥哥伯邑考被杀掉,他仍旧选择相信纣王,并且主动去监狱劝说生父认错。
包括纣王自己的儿子殷郊,即便是母亲因纣王而死,也宁愿相信是狐妖魅惑了父亲而并非是父亲的错。
这体现了君权和父权牢不可破的地位,也让父权和君权在纣王身上成为一体,因为他是君父,所以他拥有对统御的臣民绝对的所有权。
接下来电影就通过纣王自己对父子人伦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了君臣纲常的崩溃,而这种崩溃直接作为姬发“弑父”与反抗君权的诱因。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纣王逼质子杀父的戏中,纣王逼迫这些留在朝歌的四方侯的质子杀死他们的父亲,并承诺谁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当即便可继承父亲的伯侯之位。
这是一场非常典型的弑父,当质子们受命杀死父亲时,此时父子之间的传统关系就已经在精神层面上遭受崩溃,进而影响到君臣之间的根基,所以当北方侯的儿子坦然地杀死了自己的生父时,面临着结尾纣王的生死未卜,也是他第一个站出来要控制朝歌。
对姬发影响更大的一场戏在后面,在比干挖心逼迫狐妖现身的戏中,纣王不舍得斩杀妖狐,反而直陈自己心中的欲望,烧掉祖宗祠堂,姬发才看到了纣王的本性,明晓了他才是弑父弑君的凶手。
这种由纣王导致的父非父、子非子的混乱局面直接影响到了礼乐伦理的崩坏,并进一步导致了君臣纲常的失效,这样的改编叙事为后面姬发和西岐这些被三纲五常的思想统御的人去选择反抗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弥合了传统人与现代人之间的思维,属于有效改编。
就这部而言,无论是父权还是君权,它的视角主要还是放在人间的权力,着重讲了人而非神,连姜子牙为送封神榜也选择抛弃自己几十年的修行,变成一个彻底的凡人。
但《封神演义》更吸引人的还是它怪力乱神的一面,是神的故事,而且这部里也短暂提到,在人的权力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父权”——神权,也就是片中的天道。
它无形,却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更庞大的反抗对象,或许也是《封神》的后两部着重去表达的内容,它必将更震撼更艰难,也更加接近电影所想要呈现的那种史诗感。
这就是我对《封神》仍保持期待的原因,毕竟这些浩瀚的历史与传说,讲好了,就是最长的史诗。
配图/《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预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