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悲哀!在反歧视运动中,为什么华人总是被忽视甚至打压?
这几天,一条奇怪的新闻被一些海外华人转发,还引起了不少争论。
我们仔细查看了一下这条新闻,发现事实情况也许不那么简单。
1
瓜不见得保熟,新闻也不见得保真
大约四五天前,一条吸引眼球的新闻在很多自媒体上横空出世。
故事简介如下:
一名中国女生在美国读高中,每天上下课都是乘坐出租车。某天,她预约的出租车的司机是印度裔。
快到目的地时,印度司机对这位中国留学生表示自己只收现金,然而女留学生身上没有现金,只能用卡付车费。
印度裔司机当场就怒了,对她大骂:“get the f*ck out my taxi”!(滚出我的出租车!)
听到F词,女留学生也急了,用音量正常的普通话嘟囔了一句“傻x印度人”。印度裔司机听到了这句话,而且似乎听明白了(印度和Indian发音类似),随即拨通911(美国报警电话)。
警方很重视,找到了女留学生所在的学校。警方跟校方问询情况,校方找这位中国留学生配合调查。
女留学生敢作敢当,表示她说的是汉语普通话,印度裔司机并未听清她的话,也许是听到了与英文“Indian”的发音相似的词,就说她有歧视。况且她只是自言自语,抱怨两声而已。
虽然女留学生表示是司机骂她在先,但校方依然认为她的言论涉及种族歧视,决定开除并取消她的留学签证遣返回国。
该事件在中国留学圈内引来舆论发酵,大家认为印度裔司机仅为单纯骂人,而女留学生的言论却有种族攻击嫌疑,在美国带“种族、肤色、地域”等关键词的骂人,都属于相当严重的事件。
整个新闻我们就叙述完毕了,反正发布它的那些媒体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别提多真了,还煞有介事地配上了一个印度裔出租司机的网图。
可我们到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上搜了一圈,并没有搜到任何此事的相关信息,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甚至连短视频评论都没有。
种族歧视无小事,仇恨言论无小事,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全球大大小小的正规媒体没有一家出来报道的。正理应该是削尖脑袋抢着报道才对。
另外,这个新闻也没有交代任何具体的州、城市、大学的名称,可信度着实不高。
关于这样的“新闻”,我们就不太想多说什么了。不过,不论事件的真假,这个故事引出来有关“言论的边界”、“歧视的定义”等话题却值得我们聊一聊。
2
真实的故事来了
虽然上面的故事很可能是子虚乌有,但下面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可是真真切切在英国大学里发生过的。
多年以前某一天,在英国某大学的餐厅里,几个中国留学生围坐一桌吃饭,谈天说地。交谈中,大家当然多次使用了中文里使用频率超高的词——“那个”。
关键问题是,旁边桌有几位黑人同学也正在围坐一桌吃饭说笑……
您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
旁边桌的那几位黑人同学渐渐停止说笑,表情变得凝重,时不时望向中国同学这桌。
突然,一位黑人同学站了起来,向中国同学走来,然后礼貌地问:“请问你们一直说的‘那个’是什么意思?”
中国同学表示,没有别的意思,我们说的“那个”,就是“that”。
这真实的故事让人想起了中国摇滚巨星大张伟那首简单快乐的歌曲——《阳光彩虹小白马》。
这首歌曾一度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
只因为歌词里大量出现“那个(内个)”。
这些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当今世界,无论什么种族、什么肤色,大体上对于歧视这件事都是非常敏感和重视的。这是现代人类躲不开的一个话题、问题和课题。
联合国官网开辟出了专门的页面详解仇恨言论。
具体到一个普通人,无论你是身在海外、还是身在国内,只要你跟这个世界还有着密切的互动,那么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所谓仇恨言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怎样定义。
咱先简要看看联合国官网的“官话”怎么说。
“仇恨言论”是指基于固有特征(如种族、宗教或性别)针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攻击性话语,并可能威胁到社会和平。
《联合国关于仇恨言论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将仇恨言论定义为:“因为个人或群体的身份(即他们的宗教、族裔、国籍、种族、肤色、血统、性别或其他身份因素)而攻击他们或对他们使用贬损或歧视性语言的任何言论、文字或行为交流。”
没错,不光是言语表达,只要是交流里带着“仇恨”就算数。
那么,朝着亚洲人比划眯眯眼的行为算不算仇恨性质的交流?
严格与不严格来说,都肯定算。
联合国甚至还创立了至今仍鲜有人知的“打击仇恨国际日”。
当然,时至今日,世界上也有很多人认为仇恨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件好事情。我们也不深入研究这都是怎么一种脑回路。但历史上无数悲剧已经明示了我们:仇恨中没有未来。
咱也不扯这些宏大叙事,就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仇恨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牢笼。你的仇恨,就是你的坟墓。
3
华人要给一个直接的回应
其实,我们也不用非得跟种族啊,仇恨啦,这些特别严肃而广大的概念挂钩。
我们可以单纯地,从站在地球上每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说这类事。
无论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只要是个正常人类社会,以别人的身体特征开玩笑,以别人的食物开玩笑,总之,以别人的某种特征开玩笑,无论是对本民族/种族,还是对外民族/种族,都是愚蠢的行为。
身在国外,假设有人来毫无理由地嘲笑你,你必须给一个直接的回应(direct response),千万不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步海阔天空”。
加害方不会认为你素质高,只会认为中国人果然好欺负,以后变本加厉弄你,进而在未来欺负其他中国人。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大家在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与别人“硬刚”,用语言严肃有力回击,或是收集并保留证据,才是可取的方法。
既要让对方知道问题的严肃性,或她/他将对自己的歧视行为负上比较严重的后果,也要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同学有一次趁假期前往法国旅行。
在南法明珠尼斯,他晚上去了一个酒吧喝酒。进去没多久就遇到两个英音口音的青年用英语问他从哪儿来。
他起初以对方是表示友好,回答了“China”。结果对方答:“我听说过香港,台湾,还真没听说过China”。
中国青年回问他俩从哪来,对方回答“英格兰”。
他回复道:“我听说苏格兰,威尔士,还真没听说过英格兰”……
那两个英格兰人听后恼羞成怒要打人,中国青年当然也不甘示弱,后被酒吧内其他人劝开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听上去很让人解压是吧?
但如果你不是一个身体强壮、武力值高的同学,那就变成一个压力很大的故事了。
其实,无论你身体是否强壮,都可以换一种方法。
别人对你做出攻击言论时,可以马上掏出手机对其进行摄录,并要求对方重复刚才骂你的话(当然,对方大概率不会重复)。
总之,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寻求警方和在场保安的帮助。曝光他们才是这些人最怕的东西,在主流风气就是坚决反对歧视的社会里,这些人的社会信誉会因此而破产。
说到维护权益,当然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简单搞定的事情。
上个月,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17岁非洲裔法国少年在接受查车时因为逃跑而被警察击毙,这引起了法国全国范围内的大暴动,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欧元。
这样规模的大骚乱,从2005开始,法国已经经历过十来次了。每一次打砸抢烧,华人华商都是受害者。
可当华人是受害者时,法国主流媒体和社会可就不闻不问了。
2016年,巴黎北郊,华人裁缝张朝林遭遇三名北非裔青年抢劫和殴打致死。
然而华人万人上街游行抗议,却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
甚至在华人游行时,仍有肆无忌惮的劫匪在现场对华人进行抢劫与偷盗。
巴黎警方入户办案,一警员开枪射杀了手无寸铁的华人刘少尧。他们称刘以利器袭击警员,死者家人并不认同。
法国各大媒体集体沉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
数百名华人去该警局讨要说法,警方以催泪弹和电棒进行了回答。
被逼到墙角的华人当场烧毁了该警局的一辆警车,30多人被逮捕。
在火光与烧焦的警车的映衬下,法国媒体们终于对事件做出了报道。
与恶龙缠斗太久,勇士也变成了恶龙。
结果,到最后,部分法国华人也成了打砸抢烧的一分子。
维护权益,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智慧与勇气。
总结一下:
我们平时看一个新闻,一个报道,还是要注意甄别它的真伪。
生活中,无论国内国外,我们都不去用仇恨言论攻击他人。遇到别人对你攻击,尽量压制怒火,以冷静而智慧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有一点要牢记:忍气吞声永远没有出路。所谓的“温良恭俭让”,是绝对行不通的,只能让被欺负的人变成更大的“受气包”。
------End------
文:热带耿直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