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下面这组四格漫画,
自从这两只海鸥诞生以来,
几乎发展出了一种普适的文化现象——
插图:Joshua Barkman
但是现在,在人类居住的地方,
越来越多动物都打算去整点“薯条”;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了城市,
并且很快适应了在新环境中生活,
吃薯条的已远不止人。
从这种角度去看《疯狂动物城》,
它可能是部“恐怖片”。
“熊出没”的地方不再是大森林,
“狼来了”的地方不再是大平原,
浣熊变成了人类的“豢”熊,
它们像人类的“嬉皮士”一样,
住进了垃圾桶里。
摄影:COREY ARNOLD
印尼巴厘岛圣猴森林公园(Padangtegal),抱着石墙的猕猴爪;该公园主体是建于17世纪的庙宇。
摄影:STEVYN D.,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伦敦布里克巷 (Brick Lane),一只赤狐趴在旧车上睡觉。
摄影:EDUARD FLORIN,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英格兰艾塞克斯郡(Essex)的城中鹿群。
摄影:MARK BRIDGER,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印度西孟加拉邦,亚洲象横穿马路,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摄影:AVIJAN SAHA,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鸽子撞到玻璃后的“死亡印记”;在美国,每年有近10亿只鸟因此送命。
摄影:KATHY BROWN,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由于栖息地萎缩、在人类生活圈可享用美味食物等原因,郊狼、熊、浣熊和其他动物正以更精明的方式适应城市生活。这种现象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屡见不鲜,郊狼在过马路前会左顾右盼;黑熊知道哪天是收垃圾的日子;浣熊学会了如何从垃圾桶上扯下弹力绳。
以上因素促使北美黑熊数量增加到80万只。
美国加州太浩湖附近一座废弃房屋,一只熊从他的“家”里钻出。这个人口稠密的度假小镇为黑熊提供大量食物来源,城市熊的体重普遍比野外熊重出很多。
摄影:COREY ARNOLD
2020年,一项对各大洲83项城市野生动物的研究发现,城市哺乳动物中,有多达93%的行为与其乡下的同类不同,包括欧洲兔、野猪、恒河猴和石貂在内,它们为了躲避人类,大部分变得在夜间活跃;它们还扩大了自己的自然食谱,把人类的食物也纳入其中,并大大压缩了自己的居住范围。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蓝岭山脉之间的阿什维尔(Asheville),是一座人口约9.5万的城市。这里不仅有人在街面上自由行走,还有熊。阿什维尔居民为小熊提供了玩耍的秋千,但动物学家认为这份“爱”有可能会害死它们。历时4年,对阿什维尔100多只佩戴无线电项圈的黑熊进行观察分析,揭示了城市熊和乡下熊的有趣差异:在阿什维尔,野生动物研究人员释放了一头落入陷阱的黑熊幼崽。上图的桶状钢笼是陷阱,用于人道地捕捉黑熊。一旦目标落入陷阱,科学家们就会予以麻醉,并更换其无线电项圈。科学家为居民分发了1000多个防熊垃圾桶,使用这种设施能让熊的“光顾”概率减少60%;但当地也有人希望熊的光顾,比如Janice Husebo,22年来,她一直坚持把饥饿的熊引到自家平台上,并提供食物。Janice Husebo家中的“熊窝”,他们对附近经常出现的黑熊产生了强烈的依恋。
野生动物官员警告称,给熊喂食会增加冲突和受伤的风险,也降低人们对熊的容忍度,后果对人和熊都不好。2019年,美国俄勒冈州政府杀掉了一头45公斤重、两三岁的黑熊,此举被认为是别无选择,因为它已经完全习惯了人类投喂。图源:Washington County Sheriff's Office图为阿什维尔居民Valerie Patenotte,2020年,一只母熊杀死了她的狗;自此以后,她一直采用彩弹枪对光顾的熊类进行人道威慑。上图的“1288号”是研究人员监控的一只年轻雄性郊狼,它生活在芝加哥河南支流边的市中心邮局后面。这张照片被拍下的几个月后,它被一辆汽车撞死。美国约40个州都有黑熊生活,然而近几十年来,原产于大平原的郊狼也开始遍布美国,甚至以更为广泛的态势融入城市生活,这种情况在芝加哥最为明显——这里生活着多达4000只郊狼。一只戴着无线电项圈的郊狼,在夜晚穿过芝加哥一座铁路桥。在美国,每年至少有40万只郊狼被猎杀,但仍然无法阻止郊狼的增长趋势。在城市中,它们已经学会了看红绿灯;饮食上,它们能上树吃果,也能吃人们不要的皮鞋,食谱非常广泛。一只吃加工谷物的郊狼要比吃兔子的郊狼饿得更快,因此要更频繁地觅食。在美国南加州等地,有38%的城市郊狼吃人类的食物。对人类食物的依赖会减轻它们对人类的恐惧,也导致它们与人类及其宠物发生冲突的概率大增。美国旧金山,这只狗被穿上带刺的背心,以抵御饥饿的郊狼。一只母浣熊从建筑物的空隙间爬出,这里是它抚养幼崽的“巢穴”。美国加州,工作人员从一所房屋中抓住一只幼年浣熊,浣熊妈妈被吓跑了;工作人员将小浣熊放在一个盒子中后离开,以便浣熊妈妈之后能找回它。美国旧金山金门公园某区域,每晚至少20只浣熊在此聚集,人们经常给它们喂狗粮、酸奶、薯条等零食。浣熊在美国的流行文化中被戏称为“垃圾堆熊猫”。研究显示,城市浣熊比乡下浣熊更具探索精神;城市浣熊也更好交际,与领地意识更强的乡下同类相比,它们结对出行的频率更高。野生浣熊的活动范围约达4-26平方公里,而城市浣熊的活动范围缩小至以3个街区为半径的区域,且以垃圾箱为中心,它们吃着人类的食物,度过一生。“如果浣熊能从一个垃圾箱里获得一切生存所需,那这里就是它的家;它所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吃、喝和交配。”浣熊专家、国家地理探险家Suzanne MacDonald说道。种种迹象表明,城市浣熊为了适应城市生活,正在调整自己的行为。华盛顿特区野生动物研究人员Kate Ritzel表示:下一步是弄清城市浣熊是否出现了“进化变异”。动物学家Sarah Benson-Amram表示:“我们有可能真的在创造更聪明的动物。”“我想去城里,整点薯条。”意大利的罗马,一只海鸥似乎正在调查这里的遗址。摄影:BORIS BAJCETIC,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