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动、跑得慢、总喊累、爱受伤……这些可能都是脚的“错”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小一双脚,负的是重担,走的是长路,但它可能是我们身上最没有存在感的部位了,不疼不痒的时候,几乎没人好好关注关注它。可是鞋子里一颗小小的沙粒就足可以影响到我们正常的行走。
而且你知道吗?一双脚每天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步行状态下,脚部要承受人体120%-200%的重量。假设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每步行1公里,一只脚承受的累积负荷重量大约是175吨,这相当于一头蓝鲸的体重了。
可是最近,常爸听说了这么一个案例,大为震惊: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是个瘦瘦高高的小帅哥,但是一走路,典型的X腿特别明显(膝关节靠拢而踝关节之间的距离较大)。家长担心以后会更严重,于是各种检查、做锻炼,折腾了一圈,最后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脚上。
通过肌肉,韧带和筋膜等结构,我们人体的很多关节都是相互联结的。脚部出现了特定问题,就会影响到膝关节,走路姿势和鞋底的磨损方式也可能跟着改变,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脊柱曲度出现问题。
孩子不光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个人形象也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会因此自卑、不爱出门,不愿意跟同学一起玩儿。
后来跟骨科专家任钢医生聊起这个案例的时候,他说类似的情况其实有很多。脚部问题很容易影响到运动能力和身体姿态,小问题变大问题。
这是常爸之前没想到的一点:很多父母可能和我一样,关注孩子的视力、牙齿、身高,却很少想到去关心孩子的脚。
尤其是孩子慢慢大了,脚也成了他的“隐私”,除非孩子难受的不行了才跟家长说,否则有点儿啥毛病,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发现——对脚的关心也只剩下买鞋子了。然而更扎心的是,采访完后常爸发现,给孩子买鞋也是学问多多。一个同事甚至说:太惭愧了,养娃8年了,竟然从未给孩子买过一双“对”的鞋!
所以,常爸采访任钢医生的过程中,全程都在“被教育”,真的太后悔没早点注意这些问题了。大家也赶紧来补补课吧!
专家支持
孩子运动能力差
当心扁平足
如果孩子运动能力差,走点儿路就叫苦连天,先别抱怨孩子懒,赶紧来看看是不是扁平足惹的祸。
要说脚部的问题大王,从骨科就诊量来看,第一名非“扁平足”莫属。
啥样的是扁平足呢?
正常来说,我们脚踩在地上时,脚趾到脚跟会有两个弓形,一个是横弓,一个是纵弓,最显著的是足内侧的纵弓。当孩子光脚站在地面上,足内侧和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空间,这就是足弓。扁平足就是正常足弓的低平或者缺失,或者称之为足弓塌陷。
常爸在网上就搜到了这么一张非常典型的扁平足,从视觉上看上去就是,脚底板是平的。
(很多网友评论道:“这可真是教科书一般的扁平足啊”)
为了更直观一些再看下面这张图,这是踩在玻璃板上,从下往上看的视角,可以看到在身体的压力下,足弓已经变小甚至“消失”了。
可能有家长说,我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这个问题呢,也不好站在玻璃板底下来看啊!别急,有一个在家就能做的“踩足弓”的实验,有助于帮孩子发现问题。
自测:水印法揪出扁平足
让孩子坐在一个高板凳上(板凳的高度要超过从地面到孩子膝盖的高度)。
将双脚底沾满水或用喷壶喷上一层水。
双脚同时踩在一张吸水性比较强的纸上。
双脚不动,孩子缓缓站起来。
保持双脚不动,孩子坐回板凳上。
双脚抬离纸面,观察脚印。
然后可以对照下面这张图,判断孩子是否是扁平足,以及扁平足的程度。
是不是很简单?扁平足不难发现,但是家长也要注意,3岁前孩子足部位有一层脂肪垫,会掩盖足弓。所以,对比较小的孩子,如6岁以下的孩子,诊断扁平足必须要谨慎。
那,如果发现孩子是扁平足,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是否意味着孩子再也不可能做个运动小达人了?
先别急。扁平足也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孩子是轻微的扁平足,平时没什么不适,不疼不痒,活蹦乱跳,要不是有缘看到今天的文章做了测试实验,亲娘都没看出异常来……那就暂时先不用接受特殊治疗,观察即可。
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是生理性的,或者足部肌肉力量弱等原因导致的,多数属于“柔软性扁平足”或者称为“可复性扁平足”。所谓可复指的是,即使足弓低平,不过当家长向脚背侧掰动大脚趾,或者孩子主动向脚背侧挑起脚趾时,足弓可以明显的加深。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现象,家长一颗悬着的心可以稍稍平复一下了。
当然,暂时不用治疗≠放任不管,临床上也有不少孩子,小时候没啥事,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增加、运动量增多,扁平足症状加重,一走路就疲劳甚至脚疼,那就要去医院了。
这里有一些简单有效的居家小训练,孩子玩着就能做起来,可以改善症状,防止加重:
用脚趾抓毛巾,用脚趾抓起玻璃球,放在另一个容器中。
选择一个平地,让孩子先把脚后跟抬起来,放下,再抬脚尖,这样循环往复,就像脚下有一个轮子似的。
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也会做这样的训练。用胶带在地上粘贴一条直线,眼睛正视前方,两只脚前后交替沿着线走,走的时候先脚跟着地,缓缓把力度和重心向前传递到脚尖。
双脚脚尖抬起,让孩子尽量把大脚趾向上抬高,用脚跟的正中部位走路,模仿企鹅走路的样子。
2、而如果是扁平足的另一种情况,足弓消失更为明显且固定,背侧弯曲脚趾后,足弓也不能出现。这种孩子平时走不了远路,走一点就说累,跟同龄孩子比,运动能力、弹跳能力和平衡能力都要差一些,甚至脚后跟容易和鞋子摩擦受伤……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僵硬性扁平足”,多数跟孩子的骨骼结构异常有关,需要尽快去看医生接受检查和治疗。如果确定存在骨骼发育的异常,有时是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的。
常爸可不是危言耸听。足弓跟我们的脊柱一样,能吸收身体弹跳着地时撞击产生的能量,起到维持身体动态稳定的作用。而严重的扁平足,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比如——
造成腿形不直,改变孩子走路的姿态;
足部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关节炎;
引起脊柱侧弯;
足弓在站立、行走、跑跳时,脚部起不到缓冲作用,影响速度和耐力,孩子的运动能力大大受限。
所以啊,不能拖,也不能有侥幸心理,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早干预早治疗。
如果孩子有扁平足,该如何选择鞋子?
首先看鞋底。在很多父母心目中,觉得鞋子越软越好,像近来大行其道的“踩屎感”各种软底鞋、但其实对孩子的发育未必友好。
给孩子买鞋的时候,有个技巧是把鞋底朝上弯一弯,看看最软的位置在哪儿。很多父母以为是鞋底中间(也就是鞋子二分之一处)软,孩子穿上就更舒服,其实不然。最软的位置应该在脚趾和脚掌的中间(也就是鞋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应该买这样的鞋子。
走路姿势不好看
内八字/外八字怎么办?
也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走路姿势很别扭,仔细观察发现,好像有点内八字。
有家长认为内八字是遗传导致的,也有人觉得只是暂时的,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和任医生交流后,常爸才发现内八字其实还真不简单。除遗传因素,还可能有3种原因造成孩子步态异常内八字:
1、脚的骨骼结构畸形;
2、孩子的小腿旋转可能有问题。
如何检测孩子小腿旋转是否有问题,提供一个自测办法:
让孩子趴着,把小腿抬起来,从脚中趾到脚后跟画一条线,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看脚的长轴和大腿长轴的关系。如果两条轴线平行,或者脚的轴线向外侧(小脚趾一侧)偏斜3-5度以内都是正常的。如果不是,就说明孩子的小腿旋转可能有问题。
(像这张图中,孩子的情况就是正常的)
3、大腿骨发育的不完美状态
从胎儿到婴儿,从儿童到成年,除了身高在增长,下肢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腿骨的一些形态也会让孩子走路时呈现内八字的状态,具体需要医生通过诊疗来确定。
好消息是,随着孩子身体逐渐发育,随着孩子大腿骨(具体说是股骨颈)的发育,孩子走路内八字的现象可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建议观察到孩子上小学,如果还没有改善,就可以到医院排查原因,对症采取措施。
那么平时有没有什么锻炼方法来帮助改善呢?
还真有。现在看文章的各位也不妨站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先站好,然后倒着大步走10米,再往前走,这时候你仔细感受一下走路姿势会发现,走路“内八”步态大有好转,趋于正常。
这是因为人的步态受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也就是说,臀部肌肉的锻炼能纠正这种内八字的走路姿势。为此,任大夫推荐了以下2个适合孩子的运动,平时也能练起来。
侧卧蚌式开合
深蹲
说完了内八字,再来简单说下外八字。严格意义上来说,人走路都是轻度外八字的,很严重的外八字,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学来的不良姿势和习惯为主。看到孩子有这方面的倾向,要本着“早发现早纠正”原则,提醒孩子多注意。
孩子不爱跑跳总摔跤
自测一下是不是踝关节不稳定?
有的孩子从小走路爱摔跤,并且还特别容易崴脚,这种情况,家长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踝关节不稳定。
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常见。任医生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很喜欢打篮球,但经常在抢球时摔倒扭伤,父母还以为是跟其他孩子碰撞引起的。后来检查发现,孩子本身就有足外翻的情况,每一次起跳落地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经常摔倒是因为孩子的脚踝很脆弱。
有一个自测方法,来了解孩子踝关节稳定情况:
让孩子双脚分开站立,两只脚站成数字“11”,然后把脚后跟抬起来,看看踝关节的位置前后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双侧踝关节是向外侧突出、脚(足跟部)内翻的状态,就是一种踝关节不稳定。
(像这个孩子的双侧踝关节就是向外突出的。)
一般来说,踝关节不稳定也会同步伴随着扁平足。
当孩子的踝关节存在不稳定,在跑、跳时发生崴脚的几率就会很大。一旦地面稍有不平,落地时加上身体的负重,就很容易出现踝关节损伤,甚至骨折。
像是蹦床、打篮球、打排球、羽毛球这些起跳动作较多的运动,都需要格外重视,做好踝关节运动前的预热和运动中的保护。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建议去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肌肉训练来缓解足外翻的运动风险。
平时给孩子选鞋子要注意,现在很流行的椰子鞋,号称非常软,穿上鞋就跟没穿一样,实际上这样的鞋子是崴脚利器,鞋帮对孩子的脚踝部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越是踝关节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越需要有力的支撑和保护,应该选择脚后跟(跟杯)硬一点的,支持好一点的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踮脚走路是臭毛病?
别再误会孩子了
很多孩子爱踮脚走路,家长还为此骂孩子哪里学来的臭毛病,赶紧给我改过来!
但实际上,我们可能误会了孩子:有时候孩子持续性爱踮脚走路,可能和跟腱的紧张程度有关,不是不想好好走路,而是不能。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任大夫分享了两个有意思的训练方法,平时在家里就跟孩子做起来,对于跟腱的拉伸很有帮助。
1、双脚滚动练习和企鹅走路(上面的介绍过了,不但能改善扁平足,也能有效拉伸跟腱);
2、走上坡路。孩子走上破路的动作,能被动地牵拉跟腱,锻炼跟腱的弹性。
高弓足/拇趾外翻
当心买错的鞋子成杀手
以上4种就是孩子脚部最常见的问题,此外,高足弓、拇趾外翻也会有,不过数量相对少一些。我们一并说下吧。
高足弓,就是老话说的,这孩子“脚幅面”高,穿鞋子爱压脚面,不要再觉得孩子脚肉肉多是有福气,实际上这可能是高足弓。
(有的孩子鞋子没有选对,会磨破脚面,甚至磨出茧子,真是太受罪了)
拇趾外翻又是怎么回事呢?
每个脚趾头本来应该在自己的位置待的好好的,但是好像有什么神秘力量(一部分和足弓低平有关系),让大脚趾使劲向小拇趾的方向偏斜,挤占第二个脚趾的位置,严重的甚至会把第二个脚趾背起来。大拇骨可能还会长骨刺、发炎,越发鼓起来。整个脚又难看,还会磨脚,甚至会局部疼痛。
可别小看大脚趾的功能,全靠大脚趾扒地,人才能保持平衡,在行走跑跳时发力。而拇趾外翻的孩子,因为拇趾变得无力,所以运动弹跳能力也会大大受限。因此如果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可别觉得仅仅是不好看,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有这两种情况,选鞋子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给孩子穿很紧的鞋子,尤其脚掌前端的空间一定要宽裕,给脚趾一定的活动空间,否则紧上加紧,孩子又受罪,运动也会受限。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
脚部问题不容忽视,各种小毛病和孩子走路的姿态、运动能力,甚至是脊柱侧弯都有关系。
有些问题可以先观察,但以下情况,符合其中一种,都需要去医院就诊:
1、在没有受伤、心脏问题等疾病的前期下,孩子行走、步行的速度慢,运动能力差,跟不上同龄孩子的速度,建议就医排查。
2、之前明明可以参与的运动,孩子突然不能参加了,做不到了。
3、看起来外观有异常,跟别人不一样。
4、孩子常摔跤,弹跳能力差。
5、没有损伤因素的前提下,有足踝部疼痛,而且持续3-5天还没有好转。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很重视给孩子选鞋子,不惜花重金买各种机能鞋。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反倒不在意这件事了。看完今天的科普,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在孩子成长阶段,运动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选对鞋子的重要性有增无减。
结合任大夫的建议,常爸总结了几条选鞋子的原则:
1、鞋子的脚后跟要有稳固的支撑,鞋杯要硬一点,这样运动着地时更安全,对于跟腱、脚踝起到保护作用。
2、鞋底的弯曲度要正确。鞋底朝上弯曲一下,最柔软的地方应该在脚趾和脚心的中间,大约在鞋底的三分之一处。这样的鞋子能更好地保护足弓。
3、鞋子的内部空间要宽裕一点,这里指的不是说鞋子要买长的,大的,而是脚掌前端的空间要宽裕,要给脚趾的活动留出空间。
4、辅助鞋垫要专业。如果孩子有扁平足的情况,可能需要特殊鞋垫来垫高足弓,不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来选择,必要时要专门订做。
采访结束后,常爸觉得,给孩子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实在太重要了,鞋子选的对,就能避免不少脚部的问题!所以今天的二条推文,常爸特意推荐了资深妈妈团都爱的月星运动鞋。
它家的鞋子,有5大基础保护机能:非对称宽敞鞋头、鞋底1/3处科学弯曲、鞋头科学上翘15°、杯状可支撑的鞋垫以及补强板箱式的后跟,这些设计都符合选鞋子的基本原则,既能让孩子穿着舒适,也能更好地保护孩子双脚的生长发育,有需要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去看看。
关于脚的问题,常爸不小心又科普了这么多,如果你家娃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相关经验,评论区里来聊一聊吧!
往期推荐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