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存款收益率,降了!
央行数据显示:
截至2022年6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降至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91万亿元,前值为2.07万亿元;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65万亿元,前值为3.77万亿元。
与此同时,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在下降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2022年6月银行结构性存款报告》不完全统计,2022年6月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为2.97%,环比下跌2个基点;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8%,环比下跌1个基点。
何为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的意思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形成存款+利率、汇率、指数等产品的组合。
说白了我们投资结构性存款,其中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存款,确保风险可控,本金不遭受损失。另一少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期权,换取更高收益率。
2018年资管新规出来后,银行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不得承诺保本。结果是商业银行产品主要分为两大块。
一是表内理财,主要是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有借必还,对储户来说风险很低,但收益也很低。
二是表外理财,主要是银行理财,银行理财本质上是“代客理财”,银行帮客户进行投资,银行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客户自担投资风险。表外理财收益率会比表内存款高很多,但风险也高不少。
众所周知,银行客户向来是稳健型投资者,风险偏好很低,有些投资者甚至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但还想享有更高收益。单纯的表内理财(银行存款)收益率太低,表外理财需要承担风险也不满足这类客户的需要。
那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有一款既基本无风险,又高收益的产品,这时结构性存款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它有存款产品作为打底,风险可控,又有期权来博取较高收益。当两者组合的时候似乎表现为“低风险高收益”(以后不会再有了)。
与此同时,由于中小银行相比大行没有网点、资源、专业方面的优势,往往需要高息揽储。但由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约束,普通存款利率不能过高,所以结构性存款也成为中小银行的一种高息揽储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末,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占结构性存款总余额的比例为65.1%,远高于大型银行的34.9%,也显著高于中小银行总存款占全部银行总存款的比例48.8%。
但是问题来了,结构性存款作为高息揽储的方式风险越来越暴露。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越来越多假的结构性存款,比如结构性存款并未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挂羊头卖狗肉。二是设置概率极低的行权条件或者较高的保底条件。
这两者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以创新型存款之名,行恶性高息揽储之实。结果是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在加大。比如如果某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是4%,但贷款利率才5%,中间的利息差仅1%,把经营成本算在内,那么很有可能是亏损的。最近几年我们不时看到有中小银行被接管或者出现流动性问题,就是恶性竞争导致。
2019年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对结构性存款形成了规范,此后结构性存款规模面临下降。
进入2022年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进一步冲击,这时候必须要通过引导利率下行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4月至5月,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曾相继下调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利率,据初步统计,今年6月,全国银行新发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是2.32%,和调整前的4月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自2015年10月份以来银行普通存款利率首次下调。
但是此次存款利率的下调,最关键的存款基准利率却没变,注定了普通存款利率下降的空间不会太大。
特别是进入2022年7月份后,国内货币政策出现微妙的变化,近期央行逆回购操作频繁在微量状态,流动性最宽松的时候或已经结束,这让普通存款利率更加难以下行。
货币政策之所以出现微妙的变化,一是避免国内过度加杠杆,避免社会的负债率过高。二是下半年经济有反弹,货币政策有变化的空间。三是避免中美国债利差出现倒挂,资金外流。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与普通定存相比揽储成本依然较高,引导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不仅能为经济复苏添砖加瓦,而且其对汇率的冲击相当较小,是一种低成本的降息方式。
所以对于2022年下半年我的判断是只要不出现黑天鹅事件,普通定期存款基本没有下降空间,而此前收益率比较高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将会是继续下降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降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