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科学历史上的今天——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
1881年7月27日,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阐明了叶绿素的结构。
1899年中学毕业后,菲舍尔先后在洛桑大学、马尔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修读化学和医学两个专业。1904年,菲舍尔获得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0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汉斯·菲舍尔毕业后到慕尼黑第二医院当医生(1908-1915)。期间他在柏林第一化学研究所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Fischer)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1910 -1911)。
1915年,菲舍尔成为慕尼黑大学的医学副教授(außerordentlichen Professor)。1916年,他成为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医学化学教授,1918年转到维也纳大学。从1921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担任有机化学教授。
菲舍尔的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和胆汁中的色素,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以及衍生出这些色素的吡咯(pyrrole)。他最重要的工作是胆红素(bilirubin)与血红素(haemin)的合成。
菲舍尔重拾理查德·维尔施泰特(Richard Willstätter)对叶绿素的研究。菲舍尔在该领域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并阐明了叶绿素的结构。并且他论证了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二氢卟吩环系,且中心有1个与二氢卟吩环形成配位的镁原子。他还从事全合成研究,该研究因二战而中断。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在60年代合成叶绿素奠定了基础。
菲舍尔的研究受到广泛认可,“由于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结构的研究,以及血红素的合成”获得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诺贝尔奖讲座中的结尾,菲舍尔提到:
“我们知道了叶绿素成分的序列,原则上来说,我们已经打开了系统性合成研究的大门。而且,因为叶绿素存在于植物中,我们可以假设动物和植物这两种生命形式所需色素的一个共同进化起源,这是一个值得去实验探究的假说。”
1945年,菲舍尔的实验室和研究成果在二战结束前夕轰炸中几乎全部被毁。菲舍尔感到非常沮丧,在慕尼黑自杀去世,时年63岁。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