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变与不变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有不少新提法,如“活跃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新形势”,明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这次会议重点关注到上半年市场热议的资产负债表问题。
另外,近期“民营经济31条”、“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等出台,政策面似乎更加积极。
下半年,经济政策是否调整?对经济和房地产有何影响?
本文逻辑
一、宏观到微观
二、资产债务表
三、城中村改造
01
宏观到微观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做了新的判断,“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这一表述跟4月份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偏差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加谨慎,更接近二季度经济的走势。今年一季度经济复苏,但二季度经济快速回落。会议将这一过程解释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二是关注微观主体的困境,“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涉及到企业微观问题。
上半年,宏观经济复苏,但是微观主体修复缓慢,市场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实际债务负担增加,房地产债务和地方城投债风险较大。
不同的经济形势,决定着不同的经济政策。
会议提出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会议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是没有提及加大总量支出和增量刺激政策,财政政策上没有“加力提效”。这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基调还是延续上次政治局会议的以稳为主,强调安全与稳定,不会重启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只是上半年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微观主体改善缓慢,债务风险上升,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力度要比二季度更大一些。
财政政策上,将加大专项债的发行和投放,减税降费可能会所有增加,但力度不及去年。
今年专项债的发行进度要比去年更慢,可能受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当宏观经济政策不强力推动投资时,地方政府决策犹豫、停滞;二是高质量的项目有限;三是发债风险增加,地方政府风险厌恶。
去年,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今年还需要加大减税力度,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补贴,但实际可能低于预期。
货币政策上,可能还有一次降息降准的机会,同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可能在新技术、新基建和地方债务增设专项再贷款。
今年6月份降息,下半年还可能降息。主要原因:一是投融资需求下降,债券利率下降,表明自然利率下降,央行需跟随自然利率降息;二是降息的首要任务不是刺激经济,而是降低债务风险。
今年上半年价格下降,真实利率、实际债务负担反而增加,借新还旧的债务滚续风险持续上升。预计下半年,CPI价格依然低迷,PPI下降,需要通过降息来降低实际债务负担。
另外,今年下半年将有近3万亿MLF到期,央行可能会降准以降低续作、小银行准备金的压力。
关键问题是,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工具,能否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过去,面对需求不足,就加大货币刺激和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借债投资基建。但是,当前的问题并非投资需求不足,已经投资过剩,而是消费需求不足。
今年消费复苏,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反弹明显,但是二季度快速回落,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只有3.1%,较上月下降9.6个百分点。
会议也指出,“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消费怎么刺激?
上半年,大类消费持续低迷、核心通胀率低迷,都反映了家庭购买力不足。消费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家庭收入。若家庭收入高则不需要刺激,若家庭收入不足刺激也没用。
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针对微观主体——个人、家庭、私人企业,目的是降债增收。
如何提高家庭收入?
在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57%。就当前的企业盈利和就业形势,依靠工资性收入来改善消费的难度很大。
会议也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过去几年,国企新增就业人数实际上在减少,100%以上的新增就业都是私人部门创造的。如今,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青年失业率反升,消费受家庭收入及其预期的约束。
实际上,只有真正的供给侧改革,才能提高家庭收入,进而促进消费。提高普通家庭收入最重要的是改变经济结构。短期,可以给普通家庭发放一笔现金、提高农村家庭的养老金额度,直接改善家庭的收入;长期,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货币、银行、国有企业、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和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
所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根本上是新供给的函数。
如何提高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关于民营企业,会议提出“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在此之前,国务院出台了民营经济31条。
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降低了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也弱化了企业的投资能力。从2015年开始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持续上升,到今年5月份达到63.8天,高于国企的51.1天。
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现在的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在安全与发展的环境中建立稳定的预期。要不持续释放积极宽松的信号,要不就通过稳定的制度确保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和经营权不被侵犯。
02
资产负债表
本次会议重点关注微观主体,重视资产负债表问题,是市场所期待的。
二季度,原材料价格和商品价格快速下跌,房地产、股票资产价格下跌,存量房贷利率“年性”致家庭实际债务反升,大量资金滞存银行致负债端压力增加,地方城投债净融资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7月份,中国经济学家热议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就如何避免资产负债表衰退提出了不少建议。这说明学界乃至市场都在关注资产与负债的问题。
这次会议也关注这个问题,对资产端的房地产和股票释放了积极信号,对地方债明确提出将制定化债方案。
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
当前,地方专项债和一般债合计38万亿,城投债50多万亿,广义口径的地方债突破90万亿,地方政府负债率(广义口径地方债占GDP)达到74%,为全球主要国家中最高。
上半年,市场价格下跌,真实利率反而增加,债务负担加重,加上严控城投债扩张,大量借新还旧的地方债面临滚续问题。市场对债务风险缺乏明确的应对政策感到担忧。
“一揽子化债方案”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相当于明确了化解地方债的积极态度和计划。下半年乃至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化解地方债将逐渐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任务。
化解地方债务的方案可能是“一揽子”:降息降低地方债融资成本和偿付成本;新设结构性工具,为地方债提供低利率的专项再贷款;债务置换,低利率债务置换高利率,高信用债务置换低信用债务;债务展期,地方城投企业和商业银行协商展期;债务重组,通过充实资产、剥离不良贷款重组地方债,地方融资平台可能转型为一般性地方国企。
需要注意的是,在化解地方债的同时,金管总局可能对地方银行、金融与债务进行整顿。
资产端,一是股票,二是房地产。
会议强调“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是新的提法,也激励了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想要搞好到底怎么搞,活跃资本市场怎么活跃?之前讲全面注册制改革,如果实施真正的注册制,让投资者用脚投票、决定股票价格,市场决定哪只股票上、哪只股票退,股票市场是能够搞好的。当股票审批权下放到交易所时,最关键的改革变成了交易所的市场化改革。
日本在1990年股票泡沫崩溃,资产迅速缩水击穿了资产负债表,负债率上升,企业很快失去了扩表能力。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股票资产泡沫,而是股票市场在企业融资、家庭财富增值方面的表现不足。
中国目前的资产风险主要是房地产。关于房地产,会议有两个新变化:
一是没有再提“房住不炒”。
二是对当前房地产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
这一判断的变化很重要。今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拉动复苏,二季度又快速回落。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8%,投资同比下降20%,融资同比下降22%。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7月1-20日,全国5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81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3%,同比下降37%。
房地产经历了去年市场寒冬、债务暴雷后,信用崩坏,开发商融资能力萎缩,信心低迷,投资房地产变得谨慎。过去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房屋滞销,价格下跌。
接下来,大概率会调整之前的限制性政策,保交楼的专项再贷款还会持续提供,同时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总结起来,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新内容:
一是对经济形势研判“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更加贴近二季度经济问题,预计下半年经济政策更加积极,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加大专项债发行力度,还可能降息降准,但不会改变不大规模刺激的总体基调。
二是从宏观到微观,关注市场主体(企业利润、个人就业),“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更加贴近民间的利益。
三是关注资产负债表问题,明确化解地方债务,更加接近二季度市场热议和担忧的焦点。对股、债和房地产都有新表述:不再提“房住不炒”,对“供求关系新形势”有了新判断,预计房地产政策将调整;首次提到“活跃资本市场”;针对地方债,“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预计化债工作将加速推进。
所以,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将加大,但不大规模刺激;房地产政策政策将调整,但不会激励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重点任务是化解地方债务。
03
城中村改造
上周,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为什么是超大特大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足,城中村改造可以释放更多的土地供给。同时,因长期实施限购政策,一线城市还存在潜在购房需求。环顾全国各大小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就只有超大特大城市还能挤一挤。
以深圳为例,全市城中村1000多个,居住着1200多万人,占深圳常住人口的70%,而商品房只有200万套左右,供需严重失衡,必须加大城中村改造来释放更多土地供给。
有人提出,这是不是棚改货币化2.0版本?
城中村改造倾向于城市更新,跟2015年那轮棚改货币化不同。
首先,目标城市限定在超大特大城市,上次棚改面向全国各大小城市。
根据普七调查数据,超大城市有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根据住建部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超大城市有8个,多了武汉。特大城市有11个,少了昆明、大连,佛山换成了合肥。
其次,政策目的包括“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三大任务,上次棚改主要是刺激房地产、扩大需求,帮助上游原材料去产能、去库存。
这三大任务,每个城市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深圳可能侧重于改善民生。深圳计划2023-2025年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6万套(间)、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可能会通过对一部分城中村改造(拆建、装修统租)成保障房来完成这一个任务。
上海可能侧重于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改造城中村提升城市形象。
广州则兼而有之。7月份,广州住建局发布关于征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是第一次针对城中村改造出台地方性法规。今年广州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达127个,城市更新投资目标为2000亿元。
最后,城中村改造配资应该不多,货币化安置的规模不大,上次棚改货币化安置规模大、覆盖面广,从2015年到2019年央行为棚改设立的抵押补充贷款增加了3万亿左右。
这轮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需要关注四点:
一、是否配套专项资金?是否货币化安置?
城中村改造,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超大特大城市房价高,村民大多数身价不菲,议价能力非常强,如果没有足够吸引力的价格或货币化安置,难以激励村民签约改造。如果配套大规模的专项资金和货币化安置,又可能刺激一线城市房价上涨。
文件强调“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估计配套专项资金不会很多,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偏低,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可能低于预期。
二、超大特大城市的限购限贷限价是否借此机会松动?
会议强调“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城中村改造将加房屋供给,超大特大城市也将借此机会取消或放松限购限贷,以增加需求。预计,房地产的限制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价和限制流动性的政策都可能取消或放松。
三、大拆大建,还是拆建和装修改造并行?
2021年,住建部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控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增建、大规模搬迁。2022年,城中村改造规模迅速下降至6559亿元,较前一年减少了一半。
这次城中村改造要求“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因此不太可能大拆大建,更可能是逐步拆建与装修改造并行。
四、是否通过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房?
指导意见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一项任务就是“改善民生”,要求“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这次城中村改造跟保障房相结合,可能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将一部分城中村拆建成保障房。过去,城中村拆建模式,通过商品房吸引开发商参与进来,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如果保障房比例增加,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是否会下降。
二是将一部分城中村装修改造成保障房。今年,深圳白芒村统租被媒体关注。这事说明城中村装修改造成保障房已经在推进。指导意见下发后,这项工作无疑将在全国超大特大城市中铺开。
超大特大城中村改造为保障房,自然是好事。不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城中村装修改造成保障房,质量和各项要求是否能够达标,是否符合保障房管理规定?
二是城中村出租市场化,谁能够入住,但保障房入住条件有要求、申请排号,这是否会挤压一部分人尤其是非本地户籍人口的居住空间?
三是城中村装修改造成保障房再出租,价格是否上涨?之前万科在深圳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租金价格必须翻倍才有利润。如果价格不上涨,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如果政府补贴,是否有这笔预算?如果价格上涨,是否抬高市场租金,削减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
四是如果较大规模启动拆迁、装修改造工作,能否安置好租户的居住、上学等问题?
一些人担心,本轮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会再次引发房地产价格上涨。如果不大规模配套资金、不大拆大建,不会引发房价反弹。就当前防风险、追求安全与稳定的形势,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推高房价。
不过,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不会改变房地产大势。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线城市借机取消限购限贷,可能会抬高核心地段的房价。
总体上来说,下半年政策在“安全与发展”的主基调下做微调。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