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7万人,百人所破500:律师行业的变与不变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蔡爽
来源 | 智合
从2017年起,司法部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
2023年6月14日,随着《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的发布,这份官方最新报告披露: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律师事务所3.86万多家。
我们结合现有数据,梳理出行业整体的部分发展趋势,并综合分析出中国律师行业后疫情时代的“四变”与“四不变”。
1.
律师人数增长的趋势整体不变;
2.
中小律所仍为市场主要形态,但规模化发展仍为发展大方向;
3.
青年律师仍为行业中坚;
4.
市场精细化、个人专业化、行业数字化的趋势不变。
1.
律所增速渐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
行业发展下沉趋势明显,二线城市业务增加;
3.
大环境愈加严苛,人均办案率不升反降;
4.
新的律所管理问题——律所交接与传承逐渐凸显。
我们将近5年的法律市场(律师人数、律所数量、百人所)的数据简要汇总梳理,可直观地看出近5年来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情况:
近三年中国律师数量年均增长11.28%,与整体经济趋势正相关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疫情以前法律服务市场整体呈现扩张以及高速发展的形态。从2020年开始,整体增速放缓,就律师人数来看,2021年为近5年增速洼地,以2020年为分界,2020-2022年全国执业律师人数年均增长速率为11.28%,低于2017-2019年的13%;由此可见,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情况密不可分。
随着疫情的结束和经济的缓慢复苏,2022年全国执业律师增长速率创新高,达13.35%,超额完成司法部在2019年发布的《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中提出的:“……到2022年,全国律师总数达到62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4.2名。”的工作任务。
按照年均11%左右的速度,不到2024年就将会提前完成“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达到75万名”的工作规划,也就是说,保守估计未来3年内,律师人数仍然会以每年5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人数将大概率突破80万人。
这是第一个“不变”:律师人数增长的趋势整体不变。
律所增速逐渐放缓,2022年为近5年新低。
与律师人数的持续攀升不同的是,2022年新设律所相较于2021年的增速为5.75%,相比与五年前7.28%,明显能感受到中国律所管理者们对于律所的扩张与新设持有更加谨慎的预期。
2022年与2018年,除了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另一个角度是,法律服务市场已经从增量的时代转变为存量的时代。过去的法律服务市场整体需求大于供给,所以人数、律所数量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而目前,尤其是2022年,几乎所有律所管理者都感受到了寒冬的气息:竞争压力持续增加,法律服务市场两极化、集中化趋势明显。
与市场环境相对应的便是,律所放缓扩张的脚步,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法律服务发展下沉趋势明显,河南为最新的三万人律师省份。
根据司法部每年公布的数据,超过3万人的省(市)逐年增加:
随着河南的加入,国内律师人数超过3万人的省(区、市)已有8个,从2021年四川成为第一个非沿海发达地区的“3万人”俱乐部成员开始,可以明显的感受法律市场由沿海向内地、由一线向二三线的下沉趋势。
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人民法治意识增强,二线城市的法律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提升,尤其是近几年对于西部区域的经济扶持、“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家、省市层面针对法律行业的专项扶持,中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的营商环境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出现,线下流通受阻,法律服务市场能感受到明显的“回流”趋势:即原本会流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业务机会,由于疫情、经济状况等现实因素,回流进本地的律所中。
从个人的选择来看,北上广深的业务机会大,但是竞争也更为激烈。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海律师共计35060人,律师人数仅次于北京,万人律师比达到万分之十五,而全中国的万人律师比也仅是万分之四。而一线城市的高物价、高压力,也促使更多的年轻人跟随“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回到新一线、二线城市发展。
此为“二变”:行业发展下沉趋势明显,二线城市业务增加。
律师人数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办案量却逐年降低。
根据司法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我们将近五年来的律师人数及人均办案量统计成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趋势:
2018年-2022年,全国执业律师人数从42.3万人增至65.16万人,增长了54.04%,但是反观律师人均办案量,5年间却下降了22.53%,人均办案数量从25.25(件/人)降至19.56(件/人),如果包含进实习律师的数量,可能人均办案量还需要再打个折扣。
除了与律师行业人数大幅增加导致业务竞争加剧之外,疫情以来的的经济形势也是近三年来律师业务量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可以预见的是,2023年的数据可能会更加严峻。
根据目前的人数增长趋势,律师人数破百万很可能不会太远,加上国际形势变化及经济情况波动,未来的法律需求将会更加多元、细化、专业,想要在存量时代获得独特竞争优势,行业+专业是未来的大趋势,律师需从自身出发寻找破局之道。
此为“三变”:大环境愈加严苛,人均办案率不升反降。
百人所增长速率增快,中小律所仍占主流
我们将近五年的律所规模数据按照10人以下、10-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的标准整理如下: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法律行业的马太效应明显,行业内大所的合并、布局等规模化发展依然层出不穷,但是以数据展开来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整体依然以中小型律所为主,10人以下的律所近五年来都维持在市场占有率65%左右,50人以下的律所占据全国所有律所的97%左右,整体变化幅度不大,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
根据2022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一方面小型律所(10人以下)增量最快,从2018年的1.9万多家发展至2022年的2.53万多家,4年间新增6300多家;另一方面,律所仍有继续规模化发展的趋势,51-100人的律所首次突破市场占有的2%,从具体的数量来看,百人所2022年的增长速率也为近年来最高,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中小律所仍为市场主要形态,但规模化发展仍为发展大方向,此为“二不变”。
老中青三代同存,青年律师为行业中坚。
将现有数据的中国律师年龄层次统计出来,如下图所示:
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30岁至50岁的青年律师是整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占据整个市场的6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与此相反的是,30岁以下的青年律师比例为近几年新低,虽然从2017年至2022年,5年间律师总人数增长了28.66万人,增长率达78.5%,但30岁以下的“新手律师”并没有显著增加,并在五年间比例首次降至16.56%。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整个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更为严格,很多“红圈所”非“五院四系”研究生不要,行业的整体趋势驱使多数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读书,整体就业年龄相较于5年前有推迟;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是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法律市场的就业环境对新手律师并不友好,多数毕业生会选择更为稳定的企业法务工作、体制内如公检法机关,而对经验、年龄、资源要求较高的律所,成为很多就业者稳定之后的选择——积累行业经验,再转向律所。
自1979年律师制度恢复以来,中国律所仅走过40余年,从2020年左右开始,最早一批成立律所的管理者——50后的律师正在逐渐退休,新老管理者正在进行更替,未来10年内,将会迎来律所二代接管的主要局面,律所面临的传承、市场交接、客户存续问题将会愈加凸显。
此为“四变”与“三不变”:
“四变”:新的律所管理问题——律所交接与传承逐渐凸显。
“三不变”:青年律所仍为行业中坚。
市场精细化、个人专业化、行业数字化的趋势不变。
随着当前产业链的不断细化,传统的业务方向及赛道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法律需求,同时律师数量的逐年攀升带来的内部压力,都在促使行业提高变革的速度——整个市场从快速增长的发展期,转为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期。
一方面从律师个人出发,想要脱离红海业务、拿下“万金油”的头衔,专业化+行业化是未来法律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传统律师的成长都是被动获客——提高了自身素质,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环境,近几年法律服务市场已经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由被动获客变为主动出击,并且这个趋势显而易见的只会更加明显,而提升自我竞争力将会成为所有律师永恒的课题。
另一方面,律师之间的竞争不会停歇,律所之间的发展与抢人大战也不会停止。而数字化发展必然是律师继规模化发展的下一轮发展重点。随着AI技术的逐渐成熟,对律师业务带来的冲击的同时也给律所带来机遇,依托数字化改革,律所可以实现客户、律师、业务的一体化操作,甚至走出律所面向大众乃至同行竞争者。
2010年到20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律师业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国内向国外的飞速发展过程,这十年间所有中国法律从业者都有幸见证了这人才辈出、创新与变革比比皆是的时代。
未来十年仍为中国法律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
律师是站在风口的行业,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把握业务发展新动向?
——2023年智合论坛“勇敢者归来”!
这里有最前沿的趋势探讨,也有最实务的干货硬货,有沉浸式模拟演练,亦有名师大咖讲坛。
11月,我们共同见证行业的顶峰盛会!
✦
✦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