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幼师的心里话:我不会让自家娃3岁上幼儿园,原因有三
作者:布谷妈妈
来源:布谷妈妈(ID: yugu005)
一听到布妞又不想上幼儿园,一位幼师朋友担忧地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去?是老师太凶了吗?”
老师有批评过她,这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她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妈妈,我想你。”
幼师朋友叹了口气,说:“可能之前3岁上幼儿园,对布妞来说太早了吧。讲心里话,我也不会让自家娃3岁上幼儿园。”
她说了3个原因。
第一:抵抗力不强。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3岁前在家很少生病,但一去到幼儿园,就三天两头生病请假。这头刚好,去到幼儿园又被别的同学感染,继续请假在家。
孩子在3岁前,抵抗力不够强。而幼儿园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一旦有流行的病菌,孩子们很容易就集体感染疾病。
第二:天性不愿被禁锢。
如今的幼儿园,基本都会上课,不会全天都要孩子玩。即便是小班,也要求孩子规规矩矩坐在凳子上听老师讲。这期间,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说话。
大一点的孩子还好,有一定的自控力。但对较小的孩子来说,会很难适应。尤其孩子的天性就是四处探索、玩耍,要他这样被禁锢,他不乐意。
第三:太小不愿与妈妈分开。
3岁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真的分人。有些孩子安全感足,他适应能力强,到了幼儿园很快就习惯了。
但有些孩子,安全感不够,与妈妈分开去到幼儿园,能哭上好几个月。还特别黏老师,老师一不关注他他就觉得没意思,哭闹着不愿意去。
她说的这几点我都很赞同,尤其是第三点。
布妞不愿规规矩矩坐在那听课,只想玩,是她天性使然,这我能理解。但我天天都在家,她应该有足够的安全感啊,怎么还会一分开就不停地想妈妈呢?
后来看了依恋相关的书籍,才发现,在布妞3岁前,我忙于工作,再加上自己性格原因,把她养成了一个安全感不大足的孩子。
有安全感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当他们早早离开妈妈去到幼儿园时,会遇到怎样的情况?
情绪
与妈妈(或主要养育者)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们去到幼儿园,能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便难过、伤心,或者对于集体生活有压力,他们也能靠自我安慰很快平复下来。
虽然刚去会哭,但一般过几天就好了。因为,他快速地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到积极的事情中来,比如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有很多玩具,这些都能让他开心起来。
但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难以掌控自己的坏情绪。
与妈妈分离的焦虑、被小伙伴拒绝的愤怒、老师的批评的羞耻、独自玩耍的孤独,这些都会积累到他的脑海里,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令我害怕的地方,我不要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到大班了,依然会在开学的时候扒拉着门把手,不愿意进去。
玩耍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懂得玩游戏。因为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美好的期待。
就算被小伙伴拒绝,安全型的孩子,也不会觉得失落或难过,他会继续寻找能一起玩耍的朋友。或者自己发起游戏,用创意吸引到别的小朋友。
但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他内心比较焦虑,对于“与人交往”这类关系,他充满着不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与伙伴们玩耍时,遇到的比较多的情况就是:他不跟我玩;我不想跟他玩;他打我;我打了他;他抢我玩具;我抢了他的东西。
孩子在学校玩得开心,他才愿意继续去。但当孩子在学校不断产生矛盾、被人拒绝、玩得不开心不尽兴时,他就不会觉得,上幼儿园是件愉快的事情,从而不想去。
社交
讲完玩耍,我再来讲社交。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安全型的孩子更善于社交,更容易交到朋友。
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也更喜欢与人互动。当别人想要跟他玩时,他不会随意耍性子:“我才不要跟你玩呢。”而是乐于接纳新朋友。
他处于情绪积极的时间更多,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等着别人来哄。
这样的孩子,更受欢迎,朋友也更多。在家没人玩,反而幼儿园才是他每天盼着要去的地方。
但不安全型的孩子,对情绪的理解和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在社交时,很容易把别人惹不开心,从而在交朋友时,会经历更多的冲突和不愉快。
尤其是当看到小伙伴有困难时,比如哪个小朋友跌倒受伤了,安全型的孩子会赶紧去查看,或者找老师帮忙。而不安全的孩子,有些会只顾着自己害怕,有些则在一旁看热闹,甚至还要哈哈大笑:“你是个爱哭鬼。”
有这样一个差距,安全型的孩子,在社交中更能感受正向、积极的力量。而不安全的孩子,则觉得跟小朋友们相处是件困难、麻烦的事,他也就更愿意呆在家里、呆在妈妈身边,不想去幼儿园。
一旦在情绪、玩耍、社交中感受的挫败感多,而孩子又没有办法解决时,他就会对幼儿园产生较大的抗拒心理,哭着不愿去。
3岁的孩子,如果不是安全型依恋,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不够,那他可能真的不适合入园。
养育安全型的孩子
我们可以怎么做,养育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一书指出:安全感依恋关系,不是指一种特质、性格,而是指孩子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人”,主要是指母亲(或主要养育者)。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决定了他内心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决定他看待世界是安全还是不安全。
而决定这个关系的,就是我们与孩子的情绪,是不是调谐。
比如孩子与妈妈分离后再见面,孩子张开双手兴奋地奔向妈妈,而站在不远处的妈妈也配合孩子的节奏,一边交替地抖动双脚,一边笑喊着,张开双臂作势相迎。
这种在情绪上保持一致的回应,就是母婴调谐。
孩子通过妈妈的反应知道,他的感受有人理解、共情。他从最爱的人那里知道,他是被欣赏、被认可、被接纳的,那么他内心就是安全的。
这种情绪调谐,发生在孩子与妈妈相处的日常行为中,很难察觉。如果妈妈日常冷漠、忽视孩子多,或者在情绪上难以与孩子调谐,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
这样,他在3岁时,去到陌生的幼儿园、处于集体环境中,内心就会焦虑不安。
即便后来看上去“适应”了,但他其实也是一种处于紧绷的状态,用退缩、打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多关注他的情绪,并尽量跟上他的脚步,做到情绪调谐。那我们,就能养育一个安全感强的孩子。
这样,不管他以后是去幼儿园还是小学,或者长大独立,他都是一个能让我们放心的孩子!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标★点一点,我们每天见!
-END-
热文推荐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本期编辑:精神一米七
点击【在看】,跟所长保持联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