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写给中国人的硅谷历史
文 | 林一五
将近一千页的《浪潮之巅》终于读完了,这本被一些人称为IT业入行指南的书也有另外一个别称,叫硅谷八卦故事,对于我这个纯外行来说,这却是一本纠偏之作,纠正了我过去好多对互联网和信息革命的错误认知。
今天这篇读书笔记,我们就来看一下前谷歌资深研究员、腾讯副总裁、投资人吴军博士这本大厚书里的有趣信息。篇幅有限,我只介绍那些我认为最有趣的内容,希望全面了解本书的朋友,还是请自己去读原著。
首先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吴军博士问信息革命大潮中有那么多公司,哪家最有可能在历史上留名?
注意问题问的是“最”,答案很让我这种外行惊奇,似乎在IT专业人士看来,不是谷歌,不是苹果,而是雅虎。为什么呢?因为雅虎制定了互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与盈利。也是雅虎建立了“用户与客户可以不是同一个人”的商业模式。
在雅虎之前,所有的公司都忙于收取渠道费和服务费,但是雅虎开创了提供免费信息,再通过广告赚钱的模式。“流量”这个词就此产生。可以说没有雅虎,就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免费获取各种信息的互联网;没有雅虎,今天许多明星企业安身立命的“电子商务”也无从谈起。
我自己是被吴军博士说服了的,奠定整个行业基本框架的人,当然最有资格最早进入名人堂。
书中接下来几个让我感兴趣的点都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比如为啥手机等电子产品降价很快?
这涉及到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发现的“摩尔定律”,简单说就是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就会翻一番,相对的,老产品的价格每18个月就会降一半。几十年以来,IT行业令人惊奇地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发展。
那为啥人们总是感觉手机内存越来越不经用呢?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个说法,为啥老手机带不动新版本的微信。回答它要用到IT行业的第二个重要定律“安迪-比尔定律”。比尔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安迪指的是英特尔传奇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用一句话概括“安迪-比尔定律”就是“比尔拿走安迪所给的”。
安迪给了什么呢?按照摩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就翻一番。比尔拿走了什么呢?所有新软件比如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越做越大。也不是比尔·盖茨和其他软件厂商自己想把软件做的很大,而是现在的程序员使用更新的编程语言,为了效率,牺牲了以前的“精打细算”。
在商业上安迪-比尔定律也有说法,如果软件厂商不用完硬件厂商的硬件提升,那么硬件厂商也就失去了开发更高级硬件的动力,失去通过产品更新换代挣更多钱的动力。这算是IT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在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的基础上,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又提出了“反摩尔定律”,说的是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之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就会降到一半。
对于IT公司而言,这是很可怕的,意味着18个月后付出同样的努力,收入却只有一半。反摩尔定律给现有大公司的开发进度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一旦跟不上速度,大公司就有可能被新人赶超。
从摩尔定律到安迪-比尔定律再到反摩尔定律,在读《浪潮之巅》以前,我是没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小疑惑背后,原来藏着IT行业这么重要的行业发展规律,或者说生存法则。
一开始看《浪潮之巅》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每一章对应的硅谷公司背后的八卦故事,AT&T的利令智昏、杀鸡取卵,IBM的官僚主义、算计员工,仙童半导体的八叛徒、桃李满硅谷,图形处理系统问题上乔布斯被比尔·盖茨的偷家以及乔布斯和盛田昭夫的对比,英特尔“工业公司”为何必胜摩托罗拉“农业家族企业”,从比尔·盖茨看美国富豪慈善基金避开遗产税的“名利双收”,甲骨文老板埃克森侵略性拉满的独裁风格,硅谷比996还要夸张的007和那些不要工资只求不被淘汰的免费员工,谷歌开创的伟业以及它如何变为一个“平庸的胖子”……
但是读到后面,我发现《浪潮之巅》最有意思的部分并不真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分析,而在于案例分析背后那些不局限于IT行业的“普世规则”——这些规则不局限于“科技”,更延展至“政治”。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信息产业的规律性”一章里,吴军博士介绍了“70-20-10律”,这个公式描述的是在IT以及其他许多行业,龙头老大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剩下的占10%。
吴博士以微软和高通为例,微软取得优势地位后,制定了让全行业遵循的规则,而高通更是通过专利堵死了任何绕过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微软和高通不仅从“控制市场”跃升到“控制标准”,而且它们的策略催生了许多靠微软和高通吃饭的人,他们会比微软和高通更积极地维护现有体制,反对新事物、新变化。任何新兴力量想要崛起,必须克服这些障碍,或者说成本。
在“投资银行”一章里,吴军博士介绍了高盛公司和格鲁吉亚战争、08年东南亚米荒、欧洲主权危机的关系。以东南亚米荒举例,当时高盛带领着国际炒家,推动米价上涨30%,不缺米的大米出口国如越南、泰国的人们便开始储存大米,两国开始限制大米出口,于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菲律宾果然出现了米荒、米价飞涨,国家炒家们趁机从中大赚一笔。
《浪潮之巅》中对很多过去的热点政治事件都有别具一格的解读。还是高盛,讲到08年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雷曼兄弟破产,吴博士提醒不要忘记雷曼是高盛的老对头,更不能忘记雷曼破产后四天,7000亿美元的救助银行业计划便由财政部长、前一份工作是高盛CEO的保尔森提交给了国会,高盛成为最大受益者。“有人觉得雷曼和(另一家竞争对手)美林只要再坚持5天就可以逃过一劫,其实,只要这两家公司一天不死,这个计划可能就不会从保尔森的口袋里拿出来。”
在全书倒数第二章“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里,有一段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三论”的介绍,吴博士以登月项目和巴菲特炒股为例,说以往很多工程追求完美规划,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变量,但其实IT行业发展出了革命性的新思维。在信息时代,很难掌握所有变量资讯,所以与其搞机械预测,不如将精力花在“不断搜集信息,然后据此迅速反应,不断调整预测”这个流程上——这段话让我觉得眼熟,我后来仔细想了一下,其实我们这个号平时做的,不正是针对某个领域,“不断搜集信息,不断调整反应与预测”这个事嘛。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没有真的进入到对《浪潮之巅》这本书的主线“硅谷发展、IT行业和互联网革命”的介绍中,但就算是通过上面这些边边角角的内容,各位应该也可以体会出来,这本书是有真知灼见的,很值得一读。
不过也需要指出,人力有时尽,人都会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浪潮之巅》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全都没有问题。比如我观察到的,关于各国创新能力的评估,吴博士秉持美国一家独大的陈旧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在过去几年为数据所推翻,也不太符合很多领域的行业现状(我们在《章子怡和郝蕾说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的真理》里介绍过梁建章先生的《人口创新力》一书)。
又比如对美国国父们创制的政治体制至今看上去仍相当完美的判断,这落在我自己的专业,这个号这两年也深入介绍了许多今天华盛顿发生的离谱故事,介绍了美国建国文件里的理论建构,从中都可以看出前现代社会的政治模式与21世纪信息时代治理需求的格格不入。
再比如吴博士对“解放生产力”的理解就是自由市场、少管不管,这个观点的片面之处,我们在前几篇读书笔记《路风《光变》:中国工业有多热血丨读中国计划(22)》、《路风《走向自主创新1&2》:产业升级是宏大叙事吗丨读中国计划(23)》里介绍产业政策的作用时已经分析过。其实去年复旦的唐世平教授等人发过一篇统计分析当年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论文,数据也指向产业政策还是有用的。不然我们今天也没法解释拜登政府为什么大搞芯片法案、基建法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