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孩子窒息的行为,9成父母都在做
当亲子之间走出自我感动的模式,彼此才能放松、平稳、自由地相处。
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身边人。
上网刷到一位妈妈,记录为孩子付出的“翻车时刻”——
儿子近视了,她带他去配眼镜时说:
“给你配眼镜,不能像妈妈这副是杂牌,便宜没好货,一定要给你配个比妈妈这个更贵更好的。”
原以为孩子很感激,结果孩子愤怒地质问她:
“你为什么老是要让我感觉内疚呢?你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吗?
你觉得你这样是爱我吗?你让我有负罪感!你让我活得很有压力!
你就像外婆一样,什么钱都舍不得花给自己……
结果现在中风,又是高血压,又是心脏病,我觉得这样一点都不智慧,简直愚昧!”
这位妈妈起初一脸懵,后来心里很难受,
觉得自己那么爱孩子,为什么反而被训“愚昧”?
考虑到孩子马上要返校自习,她忍着委屈没发火。之后她去接孩子,破天荒给自己买了一杯奶茶。
儿子说:“妈妈,我看到你会为自己买奶茶了,我好开心。”
这位妈妈听到儿子这样说,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
她觉得,或许是因为儿子学习压力大才会这样。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其实非常不愿意看到父母“牺牲自己奉献孩子”。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写道:
母亲对待孩子的付出,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暗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今天,通过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跟大家探讨一下“自我感动式的家庭教育”。
到底会给孩子、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
什么是自我感动式的父母?
这位来访者14岁,疫情期间上网课时,和妈妈爆发了很严重的冲突。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抑郁厌学。
冲突起因是,孩子被老师抽起来回答问题,刚说了没几句,妈妈就闯进来让她吃水果。
她赶紧摘下耳麦让妈妈出去,上完课后,她再出来拿水果,发现妈妈坐在沙发上生闷气。
从小到大,妈妈冲她生气时都喜欢“打冷战”,心里不舒服却不说,她只能猜:
妈妈可能是因为被自己赶出门所以不舒服。
于是,她解释自己刚刚在上课,还主动给妈妈倒了杯水,可刚放上桌子妈妈就爆发了,愤怒地谴责她。
大意是“自己大早上去买水果,却得到这样的对待,家里什么好的舍不得吃都给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
来访者近期学习压力挺大,听到妈妈这样说有些崩溃:
“我不是说了我在上课吗?而且我有让你为我做这些吗?你不喜欢就不做啊!”
因为来访者这句话,妈妈哭了整整一小时。
这让她非常内疚。
好不容易把妈妈哄好,再回屋上网课,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进去了。
来访者对我说:
“我真的很难和我妈心平气和地相处,跟她待在一起我总是压力很大。
她那种很传统的母亲,我吃苹果她啃苹果皮,我吃鱼肚她吃鱼尾巴。
我心里知道她很爱我,但我跟她相处特别窒息。”
来访者觉得,她的妈妈就像《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都把孩子逼得抑郁跳海了,还辩解:
“我们做这些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为了你……”
在她看来,如果妈妈真的喜欢自我牺牲,觉得无私奉献很快乐,也就罢了。
偏偏她需要回报,见不得孩子不领情。
总是自顾自为孩子做很多事,然后摁着孩子接受。
这种自我感动一般的爱,给来访者带来很多内疚感和压力,让她特别想逃离这个家。
为什么自我感动式教育,
在孩子这里行不通?
像来访者这样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中国式家庭关系里,父母总是倾向于为孩子付出的。
可一旦这种付出变成自我感动,就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影响:
第一,孩子总是沉浸在内疚感和压力里。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的自私,要么给孩子不该承受的负担;”
“我贼讨厌我妈说:她自己不花,全给我花;”
“其实不安逸,我长大发现爸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给我很大压力。我希望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第二,孩子沉浸在内疚中久了,也形成病理性自恋。
真正的爱不是用我们想要被爱的方式,去爱对方; 而是去理解对方想要的,以TA想要的方式去爱TA,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爱着的。
①放下对孩子的占有欲,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②关心孩子的感受时,用提问代替命令
③父母放下自我牺牲的人生脚本,重新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快乐的脚本
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 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 而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作者:芒来小姐。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
用支持和爱给孩子提供缓冲
心理咨询开启养育新视角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