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一定要聊的9件事,很多人都不敢开口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茗荷 · 主播 | 柠檬
来源 | 壹心理 (ID:yixinligongkaike)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关于婚姻,钱钟书的这句话一直广为流传。
每个人结婚时,大都会憧憬着婚后的幸福生活:相知、相爱、相伴到老……
然而很多人却发现:恋爱时ta好像不是这样的,怎么结婚后就变了呢?
“婚前总是甜言蜜语,婚后才发现ta从来不做家务,只会耍嘴贫”;
“婚前羡慕ta和父母关系好,婚后才知道ta什么都听父母的,毫无主见”;
“一次吵架ta打了我,疯狂道歉求原谅,我以为ta会改,结婚后才发现都是幻想”……
确实,有的人婚前可能善于伪装。
但也有不少人没来得及好好了解对方,甚至没有好好了解自己对婚姻的需求,就仓促结婚,然后追悔莫及。
到底婚前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找错人”的风险,确定对方值得与你走进婚姻呢?
今天,我们梳理了“婚前必聊的9个典型问题”,供未婚人士参考。
已婚人士也可以对照,看看,双方是否在这段婚姻中有所成长。
01
你们如何看待双方的家庭?
——原生家庭VS再生家庭
一位长辈告诉我,选伴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父亲如何对待母亲。
伴侣父母的相处模式,很大概率会影响到伴侣和你的婚姻。
你们可以聊聊:
你们如何评价各自父母的婚姻?
你们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
当冲突产生后,父母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他们是否经常抱怨彼此,又或者彼此深爱?
深入了解这些,可以知道伴侣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儿时经历过怎样的问题和创伤,也可以提前预知你们之间需要克服的一些障碍。
比方说,父亲喜欢指责母亲,认为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伴侣有可能不自觉地这么认为;
反之,父亲和母亲都会主动承担家务琐事,遇到矛盾会主动沟通解决。
而不是发脾气和冷战,伴侣可能也会从中学到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伴侣对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婚后的幸福感。
想起电视剧《俗女养成记》里的陈嘉玲,原本准备和交往4年的男朋友结婚。
但婚礼筹备过程中,准婆婆一直介入,大到买房装修,小到婚纱礼服的选择,准婆婆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嘉玲。
而未婚夫什么都听妈妈的,这让嘉玲无法忍受,最终选择了分手。
生活中,不少人婚后仍然把父母的家当作自己的家。
对自己的小家庭关注不够,也容忍父母的无底线介入,这就会让另一半感到窒息和被忽略。
只有把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建立健康的夫妻关系。
02
你们能描述心中幸福婚姻的场景吗?
——探讨理想婚姻模式
理想中的婚姻,代表伴侣期待的婚姻关系。
婚姻的三大功能主要是:繁衍功能、经济功能、情感功能。
有人期待钱钟书与杨绛的琴瑟相合,也有人喜欢黄永玉夫妇的夫唱妇随。
就算是平淡如水、搭伙过日子的婚姻,也有人很向往。
在幸福的感情模式上,其实并无定式。
如果你不确定向往的婚姻是怎样的,可以参考李银河老师眼中的理想婚姻模式,包括3点:
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
她重在强调夫妻双方是独立平等的个体,要相互尊重。
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我们可以和伴侣坦诚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观察,看看对方能否平等理性地处理事情。
有没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不尊重女性,或者是持有“男性婚后就应该无限忍让”的观念。
03
结婚是否一定要办婚礼?
——如何看待仪式感
关于婚礼的需求,各地风俗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期待也各有差异。
但因此所产生的矛盾,却非常突出。
围绕婚房、彩礼、嫁妆和婚礼仪式的形式,双方家庭最好怀着最大的诚意在婚前明确化。
通过这些沟通,可以观察双方对待金钱的观念,以及遇到矛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比方说,在婚礼仪式上,是选择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或者两者兼有?
还是说一切从简,摒除繁文礼节,例如旅行结婚?
想起前不久,浙江一对90后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引发网络热议。
他们摈弃了传统婚礼的模式,没有传统的伴娘堵门、伴郎找婚鞋游戏,一切从简。
新郎甚至还与新娘的父亲下了两盘象棋。
晚宴上,没有岳父与女婿的“交接仪式”,新娘新郎牵着手一起轻松地走上舞台。
他们还设立了展示两个家庭幸福的照片墙,深得好评。
在他们的婚礼中,特别强调独立、平等。
因为在他们眼中,婚礼不是表演,更多是一种自我表达,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策划,突出自己想突出的,更为重要。
对于结婚仪式,我们需要照顾伴侣和双方家庭的感受,只要是根据双方实际情况提出的需求,都值得尊重和磨合。
04
要不要和父母一起住?
如何分担家务?
——家庭观念和家务分工
年轻一代大多希望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而新一代父母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和儿女居住。
所以你们可以聊聊:
婚后父母会一起居住吗?会一直一起住,还是偶尔?
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会一起居住吗?还是说住在附近,一起照顾小家庭?
结婚之后,家务活是父母帮忙或请保姆,还是夫妻双方分担?
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女性经济自主意识增强,女性市场劳动参与率显著提高。
然而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和地位提升,并未同步体现在家务劳动分工中,女性依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因此女性的家务时间越长,其幸福感越低。
而丈夫适当增加家务劳动时间,会显著提升妻子的幸福感。
所以,夫妻双方针对这一问题形成相对清晰的任务分工,更有利于提高幸福感。
05
要不要生孩子?生几个?
——生育观的理解与融合
大多数家庭都有生育的需求,如果自己暂时不想生育,可以在婚前早点达成共识。
什么时候生育?期望几个孩子?生育之后孩子谁来带?
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去做婚前体检和孕前体检。
如果在姓氏问题上有特别想法,也需要提前沟通好。
06
你们希望成为怎样的父母?
——教育观的交流碰撞
婚后在育儿上的矛盾,往往主要围绕养育和教育理念,可以和伴侣在结婚生育前就敞开聊聊。
例如:
你们是否会“鸡娃”?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们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父母?不想成为怎样的父母?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连高中都考不上,你们会怎么办?
你们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参考《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把世界上大多数的父母教养类型分成4种:
1. 权威型父母,强调规则,重视亲密。
主张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让孩子切身地体会到大人的用意。
他们会使用温和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并耐心地解释与交流,营造平等的家庭关系。
2. 专制型父母,强调规则,忽视亲密。
他们害怕管教不严会惯坏孩子,要求孩子行为的一致性与服从性,特别看重孩子的听话。
3. 宽容型父母,忽视规则,重视亲密。
认为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多干预和指导,很少给孩子制定规则。
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规则和做决策,让孩子自己从自己的决定结果中去学习经验。
4. 忽视型父母,忽视规则,忽视亲密。
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排斥孩子,有时甚至到了忽视和虐待的地步。
伴侣之间可以聊聊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最想和最不想成为的父母,在交流中更深入认识彼此是否自己的“理想伴侣”。
07
你们如何看待金钱?
——金钱观和消费观
金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核心标准之一。
伴侣的消费习惯未必要完全相同,但可以观察彼此一般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否接受彼此的消费观。
《谈钱不伤感情》一书中,将金钱人格划分为省钱王、消费狂、冒险家、求稳者、随性者五种类型。
这些名字都很生动,一看就知道自己的消费习惯倾向于哪一种。
但该书主张不要试图去指责对方的金钱人格,而是要试着去理解对方。
根据金钱人格的类型,去沟通建立良好的财务制度,避免引起金钱上的纷争。
比方说有人买啥都要名牌,有人只接受平民价格的商品;
有人觉得人生必须要买房买车才有安全感,有人觉得租房和乘坐公共交通更洒脱;
有人喜欢把钱花在美容护肤上,也有人更愿意把钱投在旅游、买书、学习培训上……
无论喜欢哪一种,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都是需要求同存异的。
你们也可以就婚后的财务制度进行沟通,是设立共同账户,由一方进行管理?
还是说各管各的,或者AA制?
提前敞开来说,更容易避免矛盾。
08
遇到矛盾怎么处理?
如何看待吵架?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绪价值
恋爱的时候,因为关系相对简单,一般处于甜蜜期。
而婚后会慢慢进入“权力斗争期”,生活一地鸡毛,矛盾会逐渐增多。
这时,如何处理矛盾会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因素。
你们恋爱期间,就可以观察对方处理矛盾的表现。
如果习惯发脾气、冷暴力或者逃避,每次都需要你来哄或者让步,大概率婚后也会如此。
如果遇到矛盾能理性沟通解决,提供情绪价值,则属于加分项。
总之,我们千万别期望一个人婚后会改变婚前所有的毛病,也别期望彻底改变一个人。
特别是,如果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或控制欲极强、有严重暴力行为的,则要及时止损。
最近根据泰国孕妇坠崖案改编的电影《消失的她》热映,原型王暖暖曾告诉大家,在恋爱期间,丈夫就已经欠下赌债。
为了帮助丈夫摆脱困境,她在婚后不断地帮他还债,提供资源支持他发展事业,期望他会改。
没想到他不仅不感激,还为了高额保费,在一次旅游中把她推下了山崖。
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去爱本身就很好的人”。
09
你做好离婚的准备了吗?
——聊聊彼此的婚姻观
每对夫妻结婚时都希望白头偕老,然而关系是流动变化的。
如果一段关系最后真的走到了尽头,或许提前正面讨论这种问题会更好:
婚前财产该如何安排?需要公证吗?如果离婚怎么分割?
如果感情没了,是为了维持家庭完整继续忍耐,还是体面离婚?
如果有孩子,怎样才能在离婚时让孩子的利益尽量不受损?
如何在离婚后尽量给到孩子完整的爱?
婚姻不是童话,矛盾是真实存在的,讨论离婚反而可以让我们放弃“结婚就是永恒”的幻象,更认真、谨慎地经营婚姻。
以上的9个问题仅仅是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提炼,有些可以直接讨论,有一些适合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大家有更关心的问题,或者有哪些事是你结婚后才知道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家基尔·凯斯乐说: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愿你的婚姻能成为滋养你的关系,让你更有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李银河,《从社会学角度,给正处在婚姻关系中的你,三条建议》
2.Glas&Fujimoto,1994;Boye,2009
3.Bird,l999;Mencarini&Sironi,2012;Mikulaetal,2012;Arcas etal,2013
4.《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美]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
5.《谈钱不伤感情》,斯科特· 帕尔默,宝芬妮· 帕尔默
作者:茗荷,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严选认证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抑郁、焦虑、失眠、婚姻家庭、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等问题,为您提供专业、隐私、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大众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倾诉等有效解决方案。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