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大量上市,解暑又开胃,很多人却不敢给娃吃?一招让你安心
听到这 2 个字,吃过杨梅的人,大概都会忍不住狠咽口水。
作为浙江特色水果之一,杨梅肉厚多汁酸甜开胃,营养价值不错含糖量还低,怕长胖的妈妈也能少点负罪感。咱发糕小朋友 8 个多月的时候就吃过了。
👇第一次吃,发糕有点上头
但之前关于杨梅的热搜,不是“贵”,就是“有虫”。
一颗小小的、还有虫的果子,怎么这么贵呢?我们之前调研的时候,也有不少家长提出疑问:
👉杨梅营养怎么样,多大孩子可以吃?
👉给娃吃杨梅要注意什么?
👉网上说要用盐水泡洗杨梅?
👉怎么买到好吃的杨梅?
👉人缘太好,送的杨梅吃不完怎么办?(强烈安利大家看文末的自制“杨梅饮”,1 岁+就能喝,酸甜开胃让宝宝爱上喝水哦~)
最近杨梅正当季,我们就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这颗初夏小果子。
以下开始一段正儿八经的科普:
初夏又热又潮,给娃吃几颗酸甜爆汁又满满维 C 的杨梅,胃口大开。我们自己吃杨梅,提高皮肤抗氧化能力,也会更显年轻哦~
之前征集了“关于吃杨梅,大家关心什么问题”,留言最多的就是说怕有虫子,但也有妈妈说从来没见过虫。👇
大家提到的虫子,其实为果蝇幼虫,无毒无害的(咱办公室也有同事说,果蝇营养高蛋白)。
随着种植技术、包装技术的升级,现在“干干净净,没有虫的杨梅”也越来越多了。
现在有些果园会在杨梅山架大棚,或者在杨梅成熟季,给果树罩上“蚊帐”,避免/减少了果蝇在杨梅果子上产卵。
▲大棚杨梅,不仅防虫防鸟还方便采摘
杨梅采摘后,也会采取极速冷处理→冷藏保存→冷链运输,让杨梅没!虫!子!
可以用 3% 盐水泡 15~20 分钟,杨梅中的大部分虫子就能泡出来。
附上盐水的配比方法:
姐妹们,水洗或者往水里加淀粉、面粉、小苏打、果蔬清洗剂泡洗杨梅,咱都不推荐,不仅洗不掉虫子,还非常影响口感。
吃新鲜杨梅,很多爱吃、会吃杨梅的人都是不洗的。咱编辑部来自浙江台州的同事也说:“我们吃杨梅,都是不洗的!一洗味道就变掉了,不好吃。”(台州就是鼎鼎大名的仙居东魁杨梅优势产地哦。)
以前因为物流的原因,新鲜杨梅是南方的专属水果。在很多南方人的记忆里,吃了杨梅,夏天就到了。
但现在基本上冷链能到的地方,都能送到。
市面上的杨梅品种很多,荸荠、浮宫 1 号、东魁都是比较常见的优势品种。但论品质天花板,还是东魁。
东魁很好分辨,它是所有杨梅品种中个头最大的,高品质的能和乒乓球一样大。
▲找一找:乒乓球在哪里
东魁杨梅肉厚、味浓、汁多、酸甜适度,有“杨梅王”的美誉。它的产地也很多,云南、福建、浙江……
但品质中的“爱马仕”多产自浙江仙居。当地的砂性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杨梅生长。
仙居东魁的价格往往也最高,去年飙到过 100 块/斤。
吃杨梅,大家还是得注意下面几点:
🚨别贪多,小朋友一次吃 3~5 颗,大人一次吃 10 颗就够了。
🚨吃完记得漱口,可以减少有机酸腐蚀牙齿的时间。
🚨4 岁以下的娃吃杨梅,建议直接给去好核的果肉,避免噎食。
另外,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吃杨梅别吞核!
老一辈“吃杨梅吞核可以促消化、治拉肚子”的说法,其实没什么科学依据。反而一到杨梅季,热搜词条上总会出现#吃杨梅不吐核致肠梗阻#。
俗话说得好: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这两天有没有人给你送杨梅了。
杨梅季就个把月,很多人不管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会一次多买点,很容易吃不完。
可以这样保存:
😋 一天内吃完:放在阴凉通风处;
三天内吃完:冷藏保存;
整个夏天都想吃到新鲜杨梅:把干净的杨梅密封冷冻保存。
▲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杨梅,会结白霜
冷冻杨梅还能做成杨梅特饮,不仅酸甜解暑,还对皮肤好哦。附上做法,需要的妈妈可以收藏保存~
嘻嘻,今天你是否被成功种草杨梅了呢?
姐妹们,你家今年吃上杨梅了吗?多少钱一斤?留言说说吧~
参考资料:
[1] 李伟.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品种杨梅果实综合品质评价[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6):161-170.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3] 《中国食物成分表 标准版 第6版/第一册》
[4] 王伟, 吕旭健, 等. 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杨梅营养品质评价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278-286.
[5] 夏国聪. 杨梅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 2011(2):55-57
[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620757/
[7] 张进杰. 杨梅果渣提取物在鲜、熟猪肉中抗菌和抗氧化作用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1(5):100-107
[8] 夏其乐. 杨梅多酚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抑制作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1):13-20
[9] 思雨. 科学解读生虫杨梅[J]. 中国食品, 2016(7):132-133
[10] 王颖. 杨梅清洗除虫的五种方法比较[J]. 中学生物教学, 2020(10):70-72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