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小城,何以“吊打”一众万亿强市?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作者 | 蓝桥
◎来源 | 搜狐城市(ID:sohucity)已获授权
初代网红桂林,不止山水甲天下。
近日,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有398所高校具备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其中,36个重点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共有328所,普通地级市有70所。桂林以4所的成绩高居普通地市之首,打败苏州、无锡、佛山、东莞等一众万亿俱乐部强市。
三线小城桂林,为何积累了如此丰富的高教资源?
数量与质量
桂林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普通地级市“天花板”。
一方面,桂林的高校数量众多,甚至超过部分重点城市。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5日,桂林共有普通高校13所,居全国前40位、普通地级市第7位,超过西宁、深圳、拉萨等重点城市,和南通、东莞、佛山等万亿GDP城市。
另一方面,桂林在校大学生数量众多,碾压了1/4的重点城市。2022年,桂林在校大学生27.6万人,居普通地级市第3位,超过厦门、宁波、深圳等9座重点城市。尤其桂林总人口还不足50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占比超过5.5%,在一众普通地市中笑傲群雄。
更重要的是,桂林高校质量尚佳,全市13所高校,有9所是本科院校,其中4所具备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数量与首府南宁持平,居普通地级市之首。
要知道,即使是高校数量同样众多的苏州和无锡,加起来也只有3所高校拥有博士点,分别是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江南大学。佛山和东莞甚至“挂零”,至今还没有1所高校拥有博士点。
三线小城桂林,何以存下如此“家底”?
底蕴与实力
桂林高教资源丰富,主要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桂林历史悠久、地位斐然,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从宋朝至民国的近千年里,桂林大部分时间都是广西首府,政治、文化中心,盛名远在南宁之上。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人杰地灵的典范。据《广西通志稿》记载,清代246年间广西乡试共考出5075位举人,其中桂林有2516名,约占总数的50%。这5000多位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最后有585人中进士,其中桂林有298人,占了51%;最终获得状元者4人,全部都是桂林人。
支撑起桂林科举盛世的,是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桂林有据可查的古代书院有13个之多,其中宣城书院、秀峰书院、经古书院、桂山书院是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声名远播广西。宣城书院为宋理宗亲自题名,是南宋最有名的书院之一。秀峰书院为秀才参加乡试而设,如今已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部分。
广西最早的大学,便诞生于桂林。1901年,清廷诏令全国各省在省城旧书院的基础上设大学堂,1902年广西巡抚丁振铎便将桂林体用学堂改设为广西大学堂,设经学、史学、算学、英文等科目,是广西最早的大学。
民国后期到建国初期,桂林迎来了一波建学热。如今颇有名气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就分别建于1932年、1935年,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建于1956年、1960年,已成长为桂林高教顶梁柱。
南宁的部分高校,实际上也诞生于桂林。比如广西艺术学院,前身是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于1938年在桂林建立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1958年在南宁重建。南宁师范大学,前身为1953年创办于桂林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1955年迁至南宁。
当然,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桂林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高教资源,也离不开其经济发展与工业积淀。
桂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2/3以上,经济总量也曾高居广西之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设立与成长,与桂林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关系。
困局与希望
拥有如此丰富的高校资源,桂林的人才储备是非常可观的。2022年,桂林在校大学生27.6万人,居普通地级市前三,超过近1/3的重点城市。
然而,桂林留不住人才。以桂林几所主要高校为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2届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26.1%去了深圳,10.1%去了南宁,7.2%去了广州,仅有6.8%选择留在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2022届已就业的毕业生,有41.25%留在广西,其中流向南宁和桂林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4.13%、11.63%;
广西师范大学情况要好一点,有65.04%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就业,区内就业本科毕业生中,流向南宁、桂林的毕业生分别占22.34%、22.09%;
……
这背后,是桂林近年经济增长放缓、收入水平不高的尴尬现状。2010-2022年,桂林经济总量从884亿元增长到2436亿元,增幅175%,在广西14市中排在倒数第四。桂林2022年人均生产总值49196元,低于全国(85698元)、广西(52164元)平均水平。
桂林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7元,不及南宁(33903元)和柳州(34110元),更远低于全国(36883元)。桂林的工资水平,在广西14市中也只处于中游——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6209元,排在全区第六位。
桂林也不是不着急的。2019年,桂林就曾出台《桂林市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鼓励青年人才留桂就业,对引进至桂林重点企业并在桂林正常缴纳社会保险6个月(含)以上,且获得全日制硕士和学士学位的青年人才,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效果是明显的。据桂林当地媒体报道,2020年以来,留桂林就业青年人才总量连年突破2万,年均增长10%以上。也就是说,即使目前桂林高校留桂就业人数占比仍不算高,但比前些年已是有了很大进步。
如今,桂林正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锚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大健康等重点产业,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相信随着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桂林想要进一步利用自身的人才储备,甚至从其他城市招揽人才,都将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
[2] 教育部官网、各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 桂林现代工业扬帆起航.桂林晚报
[4] 工业遗产:见证桂林工业辉煌的文化“金矿”.桂林日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