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的包容性,拓展了聋哑人士的就业机会丨自由谈
▲ (小尘4x / 图)
全文共1748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选择从事骑手这个岗位,是一个西部山区、初中文化的25岁的听障男青年所能做到的最接近互联网红利的岗位。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近日,一位顾客在网上发帖,称一位聋哑外卖小哥在与自己的手机短信交流中出言不逊,语气不好。该外卖小哥一开始表示自己是“无声人”,“不方便接电话,谢谢你”,然后用词是“给我27(元)”“单号多少”“快点”,听起来比较直接、有些粗暴。
不过,随后一些网友的科普澄清了一些误会。语言,文字为语,说话为言,听觉、说话、文字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聋哑人也就是听觉障碍人士,由于缺失了听觉,语言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在文字表述上也就和普通人不一样。
理论上,只要接受过正规科学的针对听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掌握文字的读和写的,文字表达就可以与健全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殊儿童教育起步较晚;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各地差异较大,尤其存在城乡经济水平悬殊,一般而言,只有出生在城市、生在相对富裕的家庭的听障儿童才有机会从小接受到专门的教育。
骑手的年纪大多在20岁到50岁之间,退回到他们的出生之初,中国经济水平比目前差好多,总体上,对残障人士的教育支持与社会帮助更少,介入时机较晚。显然,当下的聋哑骑手中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到正规的、系统的特殊文字教育。他们对于语序、文字的细微差别就缺乏理解,应用得不好,而这些因素构成了沟通短信中的语气、态度问题,虽然这不是他们的本意。就拿上述外卖小哥来说,他一开始使用“谢谢你”,显然想表达礼貌及尊重。
聋哑骑手与人的交流虽然不多,但必要的交流仍不可或缺,在与普通人沟通的过程中,交流不畅,就难免出现误会。对此,消费者应该抱有更大的包容。
平台也在从技术、产品流程上帮助听障人士。比如,为了方便听障骑手和消费者沟通,某外卖平台对骑手跑单软件进行了改造,在尊重听障人士的意愿下,会向消费者提示当前配送骑手为听障、语障人士,让消费者有预期,并建议消费者与骑手在线文字沟通,“电话”选项也被默认关闭,避免打通了不说话,引发误会。听障专用版还内置多种场景的回复模板,如商户取餐、订单超时、询问路线等,骑手可以快速复制模板内容,与消费者文字沟通。此外,如果消费者仍然打电话,将由人工智能语音与消费者沟通,并且,还可将文字转成语音自动拨打给消费者。
中国聋哑人群数量超过两千万。他们的传统就业岗位是街道的一些福利小厂,工资不高、工作条件也一般。随着外卖的兴起,他们很多人进入了这个行业。以某外卖平台为例,目前,有超过3000位听障骑手在该平台跑单。
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他们与普通人的差距。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互联网红利。选择从事骑手这个岗位,是一个西部山区、初中文化的25岁的听障男青年所能做到的最接近互联网红利的岗位。虽然这个红利,比起大厂的程序员、产品经理、高管来说,或不算什么。但仍然可以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工资,比在电子厂、在街道残疾人福利厂划算多了。
像送外卖、送快递及网约车之类的互联网平台,对就业的包容性是前所未有的。失业的人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接单,贴补家用、有事儿干也能避免自己消沉;有工作的,也可以利用非上班时间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平台也给中国体量庞大的聋哑人自食其力,创造了更多、收入更高的机会,总之发挥了很好的就业缓冲作用。
当然,让聋哑人士与普通人能够更好地沟通、互动,技术与爱心结合大有可为。新冠大流行期间,日本等多个国家,就推出过口鼻处透明口罩。这种口罩部分使用了透明材质,挂耳部分是布制材料,让他人可以直接看到佩戴者的面部表情,可洗涤后重复使用。推出这种口罩的原因在于,听障人士与正常人交流,一部分是靠读唇语,需要面部表情配合,推出口鼻处透明口罩,就是为听觉障碍者直接看到佩戴口罩者的嘴部动作,读取说话内容。
我国的聋哑人士数量庞大,他们没有自暴自弃,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生活,社会应该更多地看到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并用技术、爱与社会力量,让他们生活、工作得更顺畅,这才是文明大道。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