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里是什么孤勇者,不过是阳光开朗大男孩罢了
上周一份严肃刊物约稿,希望作者谈一谈当前面临的转型问题。作者想了想,其实很多关键问题,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早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都已经有过深入研究。当前面临的新情况确实有(例如十几年前大多数人不能想到G2在经济上交恶),但总体而言,底层问题并没有太多改变。因此,作者实在不知道该写什么,就婉拒了约稿。
作者认为,认识是一方面,行动是另一方面。认识清楚并不容易,行动其实更加困难。认识有时候是清晰的,但行动中会有不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长期和短期利益又交织在一起,代表各方的舆论又会影响各自的判断力,在执行的时候,魔鬼往往又在细节中,这些魔鬼的细节,常常又是利益所在。认识都是基于理想状态,行动都是基于现实考量,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很多时候,行动本身还会影响认识。人口越多,社会结构越复杂,在面临利益调整的时候,就越困难。所谓“人心难测”,背后其实是不同方面的思考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叠加影响问题。
今天我们看到大中城市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老年在街健,中年在鸡娃,青年在待业,少年在奥数。这是不正常的,但又是极其符合现实逻辑的一个情况。
老年人能比较从容地养老,说明当前的养老体系还能够支撑当前的老龄化进程,说明中青年人当前创造的财富还能够维持养老体系的运转。当然历史的看,今天的老年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付出非常多,维持当前相比先发国家而言并不算富裕的养老水平,是对一代人一生的交代。且不说,这部分交代主要只能及于城镇体系。
中年人看到就业不易,以往本科生的工作如今博士、硕士争抢,以往国内高校毕业就能获得的工作,如今优质海归争抢,心里无不希望下一代能够顺利拿到入场券、敲门砖。但这代“聪明”的中年人已经习惯从数据中获得答案,他们发现要上双一流、985,就得上某几个好高中,要上某几个好高中,就要先上某几个好初中,要上某几个好初中,光买个学区房还不够,最好能够获得点招或者分到实验班。学校和教培机构把中年家长拿捏得透透的,你想点招、分实验班,我们要看你的奥数成绩、英语水平。于是,小学高年级就把初一的课程学完了,初二结束前,高中的课程都开始学了。这一届中年家长来不及关心中小学生抑郁率,也不会像哪怕三四十年前的城市家长一样,已经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始了解儿童心理学。大家只知道一哄而上:不要阻止我们上奥数培训班。穷得生养不起孩子的青年人在一旁起哄:那么多教培下岗,民营经济怎么办,经济能好吗?
青年人呢,在疯狂被鸡、自鸡二十年,顺利拿到985、211入场券后,在英澳划水回来后,发现就业竟然如此困难。说好的一努力就有美丽的人生呢?说好的双一流就年入百万呢?说好的大厂直通财务自由呢?怎么清华博士都去考城管了呢?怎么双一流高材生都去走选调了呢?怎么海归都变成海待了呢?怎么考研分数线还年年上涨呢?
最可怜的就是少年了,他们在本该享受最珍贵的童年时光时,就被卷入了上一代人铺好的丛林之路。天性、本性、创造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努力,才能奥数高分,点招上六小强;你要精明,才能获得足够多的选票,拿到区三好。于是,少年们一边高唱《孤勇者》给自己打气,一边轻唱《阳光开朗大男孩》茫然无措。前面那首世人皆知,后面这首其实更加有趣:
少年其实也感觉这世道奇怪,但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讲不清楚问题到底在哪里,他们一会儿被鸡、一会儿自鸡,一会儿兴奋、一会儿茫然;他们内心都希望自己是改变世界的孤勇者,但时时刻刻又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不过是那个不知道为什么参与这场游戏的“阳光开朗大男孩”。
于是,这幅人间百态图变得如此扭曲。
教育卷的本质在于就业卷,要解决就业卷的问题就需要社会的精英与中坚汇聚智慧、下定决心。但精英与中坚不愿直面问题,更愿意在“去与留”之间不停摇摆,任时光匆匆而过。于是就业卷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倒逼回教育卷。鸡自己不如鸡娃,这是一代家长的“英明选择”。明明看到青年人鸡出来已经没什么出路了,明明知道大多数公务员岗位其实根本不需要海归、双一流、硕士博士这样的水平,但就算如此,也要逼一逼下一代,因为从逻辑上来看,无论经济怎么差,无论位子多么少,有个好学历,总还是出路更好吧?这就是一代中年家长的极限思维。中年家长的极限理解是,环境可能是会无底的差下去,但只要自己学历好,也会比其他人好一点点。都说这片土地是集体主义传统的思维,作者怎么就一点都看不出来呢?
正常的思维是什么呢?难道不应该是精英和中坚去推动结构性调整,从长期而言改变就业结构,为十年之后争取出更多的选择吗?难道不应该是中年家长们去公开质疑继续违规设置点招入学、分班选拔门槛的中学(尤其是首都的六小强们),为自己的子女争取出一个更加可贵的童年和一个抑郁率更少的环境吗?难道不是青年人应该道出你们自鸡二十年的道路已经彻底走不通了,进而倒逼中年人去鸡他们自己去推动改变经济结构,而不是继续让他们偷懒去鸡少年们再成为下一个你们吗?
对各级官方而言,难道真不知道双减当前被质疑的主要原因并非多数家长愿意鸡娃,而在于六小强们仍在顶风违规点招、分班而不被查处吗?那竞赛白名单建立的意义在哪里呢?既然都敢禁掉教培,为何不敢查处部分学校,难道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否需要像医疗行业那样,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反腐,倒查二十年,彻底将所有教培与学校的关系大白于天下,才愿意改变呢?
作者认为,几十篇严肃的文章,在这个时代,可能都不如一首《罗刹海市》更有力吧。
以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