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陷得最深的恋爱脑,我想为她鼓掌
这些年,Sir常常有个疑惑:
每一次有人在极限运动中失事,网友的评论往往都不会是哀悼,而是冷嘲热讽。
比如“不作死就不会死”。
比如“晦气”。
一方面天天说“要为自己而活”,一方面则把那些自己不理解的活法归为“异类”?这种心态该怎么理解?
前些天,Sir看了个纪录片。
一次潜水中。
身为安全员的男友成功托起了作为世界冠军的女友,让其活着返回海面,而自己却长眠海底后,有人感动涕零,称之为《火山挚恋》的姐妹篇《深海挚恋》。
而有人则直接留言:
一群傻子。
为什么?
他们不理解,拿命来玩这种运动,到底是图个什么——
最深的呼吸:自由潜之恋
这是Sir近期看过最有感触的小众纪录片。
网飞联合A24出品,目前豆瓣8.5分。
讲述了一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运动:
自由潜水。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深海恐惧。
随着下潜的深度逐渐增加,光线会逐渐减弱,水压也会逐渐增大,直至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
那是属于人类生命的禁区。
哪怕是乘坐潜水载具,进入到深水里,也很容易会感受到心慌和压力。
如果说愿意进入深海的人已是勇气可佳,那么自由潜水?
——更像是跟大海签订生死状。
不同于一般潜水,它要求潜水者不携带氧气瓶,尽其所能屏住呼吸下潜到海的深处。
用身体去抗水压,一步步感受氧气消耗带来的窒息,然后在失去意识前后,一次次通过挑战生理极限触及下潜深度。
这项运动的纪录保持者们,基本每一次都是游走在死亡边缘,也因此被称作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之一。
尤其是其中一个叫做“蓝洞”的潜水点。
它位于珊瑚礁中间的深洞,外表看风景美如画。
但内在,却是一个据称夺走了超过一百条潜水者生命的死亡之眼,危险系数超过珠穆朗玛峰。
所以,这么反人类的运动又为什么要存在?
还要搞出比赛,还弄出世界纪录?
表面上来看。
这就跟汹涌的大海常常有着绝美的景观一样——
深海里,往往有着鲜为人见的风光。
唯美梦幻的海洋景观,如鱼般自在轻盈游动的感觉。
可以放松愉悦其中,忘掉生活中的琐事。
但。
在专业选手眼中,美景什么的根本不存在。
他们眼前只有茫茫海水和一根长长的绳索,他们要做的就是顺着这根绳索一口气垂直下潜到海底,比谁潜得深。
冒这么大风险?
图什么?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先得从这对明星情侣的遭遇说起。
01
和《火山挚恋》一样。
《自由潜之恋》叙事的重心,是在一对相爱的男女身上。
而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一段极致浪漫的爱情。
女主角阿莱西娅是位来自意大利的自由潜水运动员,她从小就对大海和自由潜项目充满兴致,大海几乎承载了她全部的梦想。
男主角斯蒂芬是位来自爱尔兰的自由潜水安全员,此前他热衷到世界各地漫无目的地冒险旅行,大海成了他最终心之所向。
二人于一场自由潜水比赛相识。
一个要游下去,一个要救上来,相辅又相左选择的两个人互相化作彼此羁绊成就了彼此。
她是他的骄傲,他是她的依靠。
说他们是情侣已经太平淡了,这分明就是两个紧紧连接的生命。
对于他们而言,自由潜水是为了不断挑战。
挑战自然,挑战他人,挑战自我。
眼前的深渊越是黑暗无尽,越是充盈希望。
有种神奇的活法叫“向死而生”,大概说的就是像他们这群人。
不过回顾下影片开头阿莱西娅对如何看待死亡这种沉重问题简单直白的回答,就见怪不怪了。
老实说,我不考虑死亡的事。
在普通人看来,死,是生命的结束,是有限世界的终止。
但冒险者的世界是由无限诠释的。
借着这对爱侣的视角。
纪录片把自由潜这项运动一步步展现在大众面前: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以及,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02
当然如果只是大秀恩爱,只是带着观众猎奇地呈现自由潜水的魅力,充其量就是个走马观花的介绍。
它没有放过这项运动,残酷且真实的一面——
首先是生理上的折磨。
自由潜水是一个极度与人体本能相悖的运动。
从海面出发一直下潜,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往下游,周围一片死寂,游得越深未知感就越强。
往上游比往下游还困难,那个时候海水压得人气息已非常微弱,却还要四肢猛地发力破开水流的阻力。
人浮出水面时呈现呆滞状态,出现肺损伤,这都还算幸运的。
不幸的性命也会丢失,即便是有多年经验的冠军。
大海一样不会仁慈,不会网开一面。
而相对于这些共同的困难,走上这条专业道路上的孤独,也很少有人能理解。
女主角阿莱西娅。
从小她身边就很少有人能理解她成为知名自由潜水运动员的梦想,她父亲的关爱和她对她偶像纳塔利亚.莫尔查诺娃的崇拜一直作为她坚持前进的动力。
但在遇上斯蒂芬之前,她都是孤独的。
虽然成为了职业选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社群,但由于她太过好强的个性,她没有什么朋友。
还常为社交平台上的评论苦恼。
除了斯蒂芬。
他会一直为她取得新的突破而高兴。
会在她破纪录失败后陪伴她,为她训练。
可就在两人都双向奔赴的时候。
这项运动最大的困难也逐渐暴露:
极高的,且不可预知的风险性。
一个重要的日子来临。
阿莱西娅想挑战游过蓝洞的海底拱门。
放眼整个潜水界,这也是最高难度的挑战之一。
而不服输的她还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加了难度——
这可能是对冒险、刺激、挑战的热衷。
也可能是对身为安全员的伴侣的信任。
但,意外还是发生——
阿莱西娅消失了,斯蒂芬下潜寻找她。
许久之后。
浮出水面的是意识模糊的她,已无生命体征的他。
两人最后一张合照显示斯蒂芬在水下用尽最后一点意识将阿莱西娅救上来。
极致的be大概就是离开的人走时依偎着他的两个挚爱(阿莱西娅和大海),留下的人对他片刻的美好回忆都化作求而不得的陪伴。
爱人走后,接受制作组采访的阿莱西娅与曾经那个专注比赛的她相比已明显朝气锐减。
神色黯淡。
像阿莱西娅一样的冒险者如同一群拿自己命运为筹码的赌徒,赢则成为众人眼中的“不可能”,输则成为众人眼中的“不存在”。
毕竟除了他们的亲友。
世上会有多少人对一群远在人们日常视野之外,频繁“作”死的人增添关注甚至同情其不测呢?
可,真的是“作”么?
03
就像那些网友在新闻下的留言,相信不少人也像Sir一样疑惑,阿莱西娅为了自由潜水失去稳定的生活,失去友情,爱人,甚至险些失去性命。
这一切,值吗?
而因为爱人的“作”,就意外去世的斯蒂夫,冤吗?
明明人来到世上有那么大把的时间能用来认真生活工作,这些极限运动员为何要把时间浪费于在生死边缘线上蹦迪?
来之不易的生命在他们眼里就如此轻如鸿毛?
没错,史蒂夫也曾想过和他的朋友们一样,过上一种社会认可的普通人的生活。
结婚。
生子。
安安稳稳度过这一生。
但。
一个细节。
斯蒂芬及时行乐的人生信条,其实是在母亲患癌去世后建立的。
活在当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或许,正是因为看透了生活的沉重,才有了如此轻率的“妄举”。
因为生命中局限的,难以把控的事太多。
突然的灾难。
倒塌的道义。
难以想象的明天。
在这样瞬息万变、模棱两可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活?
于是,史蒂夫们所做的事,其实就是寻找。
就像很多年前。
他可以不远千里,也要去看一只照片里出现的大猩猩一样,他们在追寻着自己的热爱,也在寻找生命的极限,和生存的意义。
所以活在当下。
其实并不是及时享乐,而是真实而自由地活好每一分钟。
只是。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做,也太危险了。
虽然说,冒险是人类生物学的遗产,是人类之所以延续的根本。
但长久以来。
安逸的环境,已经让我们早早地失去了原初的动力。
在安逸的环境里,太多人会小心翼翼地生存,生怕犯错,生怕事没做成倒先把自己弄得不能动弹了。
以至于我们时常鼓吹“为自己而活”。
但往往,也是活在一个别人规划好的,安全的圈子里。
于是。
哪怕是在动机交代明确的电影中,我们也常常表现出自己的无法理解。
比如看完《冰峰168小时》后,有人感叹:
确实蠢
比如看完《127小时》后,有人总结:
没事别瞎跑
为什么?
只是因为他们偏离了为我们熟知且接受的生活轨道,偏离了主流观点中的,人生意义的选项。
而脱轨,对我们来说是可怕的。
是我们不愿意去想,也不“敢”去想的。
但与此同时。
其实这些“脱轨者”何尝去理解过自己呢?
他们潜下去的那一刻,在斯蒂文舍生相救阿莱西娅那一刻,理解实在显得太拖缀了。
无需多想,做,就完事了。
斯蒂芬走后,他的好友即便是为他守夜也完成得如此“随意”。
不需要痛彻庄严的哀悼词,只需要用他热爱的活法记住他曾短暂而热烈地存在过。
实际上,这也是纪录片想传达的态度:
相对于大众去纠结这项极限运动有多么的“不值当”。
不如说——
值得不值得,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像斯蒂芬一样,幸运遇见一生所爱,然后倾尽所有,付出一切,最后死在了爱人怀里。
扪心自问。
除了亲友外,又有谁真的有资格,为他的境遇惋惜可怜呢?
这让Sir再一次想起了《东邪西毒》里,那个为了一篮子鸡蛋去杀马贼,并断了手指的洪七。
旁人不解:值得吗?
洪七的回答是:
不值得
但我觉得痛快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他开始变得和大家一样,开始遵循着主流的利益驱使的价值观,拒绝帮助那个求助他的女人了。
他不再是他“自己”。
这样“活着”,如何能痛快?
归根结底。
当大部分人被框定了一个既定路径。
被限制了更广阔的观察视角。
只有眼前一条确定方向的时候。
那些对于错误的恐惧,那些对于行差踏错的焦虑,可能才是困惑的幕后真凶。
当对一个事情发出“值不值”的灵魂拷问时。
可能在潜意识里——
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类人。
更忘了。
这世界,本该存在很多不一样的色彩。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