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一入故宫,穿越千年。
你可能去故宫玩耍过,见过那里的红墙宫殿,遇过转角处的宫中小猫,也从古文物中窥见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但是,你在故宫中工作过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一起看看答主们在宫里就职的经历。
在故宫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 答主:故宫古钟表修复师
知友们好,我们是故宫古钟表修复团队,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修复故宫院藏的古钟表。
我们了解到知乎这个平台大概是几年前,工作室里来了年轻的新朋友(没错,我们现在已经延续到第五代修复师了),我们开始用新的观念和思想进行文物修复。
工作室可以纳新,其中很大的功劳来自大众传播,转眼间距离《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已经 7 年过去了,播出时工作室还是只有王津师傅和亓昊楠师傅两个人的「小而美」团队,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将近 10 人的大团队了!
在这里,我们也和知友们更新一下工作室团队现在的团队发展概况:
王师傅退休了,但心系古钟表,所以又返聘回来继续修复了;亓师傅已经从纪录片里的「小亓」变成了「亓科长」,作为第四代传人也收了第五代的徒弟;杨晓晨师傅是我们借大众传播广纳的第一个贤才,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心潮澎湃,满脑子都是「教练,我想修文物」,所以从芬兰学完机械就回来拜师学技,做了亓科长的师弟;第五代的年轻朋友有学文保修复的,也有学雕塑的、学珠宝设计的……
故宫古钟表修复团队-国家级非遗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到第五代合影
想必大家也发现了,怎么没有专门学古钟表修复的?
古钟表修复的魅力和困难也都在这里,给不了解古钟表的知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古钟表修复的原理:
不同于现代钟表主要承担的走时功能,古钟表很大一部分的修复难度在于表演功能的还原,一台半人高的人打钟,表盘可能占了一个手掌的大小,但整点时顶部从钟身里冒出来敲钟的小人、走时时假装在瀑布前滑行的游船、还有坐在游船上和旁边看瀑布的小人等等,这些表演功能占据了半个钟身,而这些表演运动的奥秘都藏在「看不见的机芯」里。
所以古钟表的修复是机械修复、雕塑、绘画等等的有机结合体,最终的目的,是让它「动起来」。不止是作为钟表动起来,更是作为能够投射历史的文物活过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古钟表修复」这门专业,古钟表修复是一个集众力的工作。没有这个专业,也意味着每个和古钟表修复环节中有关联的专业从业者,都有机会成为古钟表的修复师。
我们吸纳不同领域的人才来共同修复,除了扩大故宫古钟表修复团队,还有和全国其他有馆藏古钟表的博物馆建立联合修复室。
故宫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修复室
目前,全国已经有 500+ 件古钟表被修复,能够动起来了!
但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也随之来了,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时,我们担心的是古钟表修复没有足够多的修复者,怕这门技艺会断代;而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则是,我们有了更多的修复者,但观众、普通人还是看不到「活过来的古钟表」。
如果问对于我们古钟表修复师来说,想象中的理想展馆是什么样的?
那一定是,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全部都是琳琅满目各式表演功能的古钟表,观众可以随意上前观看。正面看是表演的实况,背面则能看到拆开的机芯,一览每台钟表的工作原理。
可这个想象,在目前,注定只能是想象。每一次开动,对于文物来说都是一次消耗、磨损。古钟表的寿命有限,古钟表修复师的使命是修复如旧,我们不能像现代钟表修复那样,看到零件坏了就换个新的,不能让古钟表变成「忒休斯之船」。
但技术在进步,我们可以有新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在修复时,把拆解下来的每一个零件都用 3D 进行扫描,最终用 3D 技术做出「可以表演的古钟表动画」,并用扫描的数据进行原件的「1:1 复刻」,制造出一台可以动、可以拆开看、也不担心损坏的古钟表复刻品,那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动起来的古钟表」!
古钟表 3D 概念图
这个过程的挑战是全新的,在此之前,我们从未用 3D 数字技术 1:1 完全复刻过一台古钟表,我们需要 3D 技术的人才加入来共同迎接这个挑战,这中间耗费的费用也是目前的日常修复经费无法承担的。
这个想法一直被放在我们心里,然后我们看到了知乎发布的「灯塔计划」,灯塔计划会扶持专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也参与了报名。
然后,我们就入选啦~于是就有了「故宫院藏人打钟修复」这个项目。
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巨大展厅」,不再是想象,真的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心中。
| 答主:飞檐走壁朴小胖
防火优先,各种私人电器禁止使用,原则上甚至包含手机充电器;所以电热水器或者带加热功能饮水机是别想用了,早上乖乖去开水房打热水,像是在延续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活;
人走拉闸三级断电要时刻牢记,同时进行文物运输或者点交时候无关自己的话就彻底回避不去打扰;办公室里偶尔彩画会掉渣;有些房子没有椽碗,有时麻雀会顺着椽之间的缝隙进屋转转;
当然猫进屋次数更多;部门和部门之间院子隔得比较远,送趟材料需要骑车。天气好时候算福利,天气糟糕时候也真难受;
午休时候坐在台明上屋檐下用不是那么热的水手冲咖啡的体验算是真福利;春天花粉过敏患者的噩梦;夏天听雨声也是大福利——因为出门就是院子,感觉雨很近;
雨后院子里会疯狂长草,除草时候气味很提神,当然除草机声音也提神;雨季时门窗都会膨胀,关门关窗时需要很用力;夏天雨后做勘察记录爬梁架是最脏的——天花里闷热一身汗,周围又积满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尘土,小帅哥进去,小泥人出来;
秋天是天气最好的时候,天很高,云很淡,不同院子有不同的果儿,七八月有枣,九月底有核桃,低的摘完了高的可以坐在树下等乌鸦喜鹊来啄之后在地上捡;
冬天时如果在没有架空的防静电地板的房间办公,脚直接踩在传统建筑的地砖上非常非常冷;最近柿子熟了但是不太好吃,但等下雪之后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梢的景儿是真好看;
借科技部同事们的光,身边朋友们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我们的工作有了一些认识,但我个人真不是修可移动文物的——平时面对的活儿都是土木砖瓦,估计拍出来也真的不好看……
但至少同样有趣。
| 答主:Yolanda
我是故宫的讲解员,说下我的体会吧。
拿暑期为例,是一年中游玩人数最多的时候,我住的比较远。
8:00 之前到讲解处签到,我 5:40 起床,6:40 准时出发,要坐 6:43 的 811 然后 7:50 到讲解处,这个时候门口排队的人已经特别的多了,不到 8:00 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团队开始检票进场。
这个时候就有人到讲解窗口请讲解员或者租机器(这个时候可以给你们说一下请讲解员的价钱,一个小时 ¥100 规定的是一个中轴线讲一个小时。中轴线加珍宝馆两个小时如果大家想好好逛一遍故宫的话五个小时以上)
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我们如果怕晒的话就要穿长袖长裤,涂厚厚的防晒霜带遮阳帽,拎一大瓶水,开始完成第一趟讲解任务。
拿中轴线为例,从午门开始讲解到神武门结束,我们再从神武门走回午门等待第二趟讲解,暑期人多,可能要走三~四趟,一天步数三万+,说累是真的累,暑期被晒得黝黑。
早上可以看到宫门大开和没有人时的故宫,可以到人们都好奇的未开放区,可以看到不知什么时候又换了的展品,在等待游客的时候听听「野导」讲野史,挺有趣,其他路子来的导游讲错了有种想上去踹飞的冲动,哈哈哈。
反正我是真的喜欢故宫,百看不厌,每次总有新发现,每天总有新趣事。
题图来源:《我在故宫六百年》
知乎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