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直播 | 每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只需要一个时间节点,我们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可能唤起一段关于流动的记忆。
小学时爸妈出去打工的同桌;初中时突然插班、又突然离开的好友;长大后说不清故乡是何乡的游子。甚至是自己切身的感受:交不起的转校费,说不好的普通话,没有权利报考的学校,时时处于动荡的童年。看似一切都会过去,所有人照常长大,但有人把童年时漂泊的记忆深深埋藏。
《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学者韩嘉玲在时隔二十年后,于2021、2022年重新回访了一批世纪初曾在北京桃园小学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靠着同学群、关系网络,韩嘉玲找回了十多个原本早已散落在天南地北的孩子,对他们作为流动儿童的生活史做了一个更长时间的追踪。(发布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一书之中)
原来,迫于中高考、父母就业流动的各种原因,他们后来都各自回流到老家读书,却因为转学带来的诸多不适应状况,其中多数人没能继续升学,甚至中途失学,进入社会。流动、留守,交替穿插在这一群孩子的童年之中。
对于他们这一群流动儿童来说,去往大城市生活的一段经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因为那里并没有预留给他们的位置。反而是动荡的童年,影响着这一代留守儿童的命运。
《八角笼中》剧照
在回访中,有人告诉韩嘉玲,因为小时候跟随父母“北漂”的经历,成年后的他放弃了在北京的事业,回家乡发展,“我感觉始终都是在漂泊,所以我不想让我孩子再去经历一下我这样的经历。”
但也不乏流动儿童长大之后,下一辈仍在流动与留守交替的动荡之中。困境还在继续。
《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十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了流动之中。”——《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书中对比了2020年和2010年的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数据,得出如此结论。
2020年,全国0-17岁流动儿童是7109万人,大约是2010年(3581万人)的2倍。
同时,流动儿童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12.8%增长到了2020年的23.9%,这意味着,现今每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孩子是流动儿童。
如今,远不止是低教育水平的农民工子弟在流动,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都加入到了流动之中。
中国彻底进入了一个大流动时代。
历史还在继续,但如此动荡的教育体验、流动儿童的命运,还要延续到下一代吗?
流动儿童,并非是完全自主的选择,不管是在21世纪初的“民工潮”之下,还是2020年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它都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但这些分离的痛苦、流动的重担,却分落到了接近千万家庭、儿童的头上。
《八角笼中》剧照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晓: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议题,也不仅是关乎城市发展、人口政策的话题,而是关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此刻、此地的人的议题。
在《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之中,数十位作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地域情况、实践或理论出发,探索了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最新的发展变化和问题解决办法。
流动儿童人口现状,和我们过去那个时代,有什么不一样?
“双减”对流动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
不断走低的人口出生率,会给现在的流动儿童教育带来公平的契机吗?
流动儿童入学的这一笔财政账要怎么算?
我们普通人可以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公共决策中来吗?
……
南风窗邀请了《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的作者韩嘉玲、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熊亚洲、广东律成定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蒋杰庆、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罗琦韵、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梁海荣,到场参与本次同窗沙龙。
韩嘉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流动儿童蓝皮书》主编。
熊亚洲
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社区教育顾问。
蒋杰庆
广东律成定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关注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罗琦韵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动人口和流动家庭,有丰富的一线社会工作经验。
梁海荣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 时间 -
2023年8月18日(周五)中午12:00
-形式 -
线上直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