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杨浦科创带”,构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杨浦区详解这些新举措
今天(8月17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人民城市新实践 创新发展再出发”杨浦区专场。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杨浦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杨浦区副区长徐建华,杨浦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炜,杨浦区科委主任肖菁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如何推动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推进创新发展再出发,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打造“1+2+3+4”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互联网+”和“智能+”为基础支撑
周海鹰:这些年以来,杨浦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当前杨浦区的数字经济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7000家,区级税收占比达到30%以上,营收占比达到50%以上,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速达到了40%,预计全年营收可以达到2300亿,大概占全市的1/6、占中心城区的1/3,可以说,杨浦数字经济已经厚积成势。
杨浦区得名于杨树浦港,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想将这个“树”变成“数”。根据上海市产业重点布局和规划,在十一届区委七次会议上,我们提出杨浦要打造“1+2+3+4”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就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加快建设由数字经济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就是“互联网+”和“智能+”两个基础支撑。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培育、应用,充分赋能实体经济,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
“3”是指当前已有较好基础、正在着力打造的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在线新经济产业集群。在目前集聚的企业总部基础上,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为主要抓手,持续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就是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数字化的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赋能,支持传统优势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创意设计产业集群。就是从城市建设、规划、市政、园林等方面设计,进一步拓展到消费品、工业制成品设计领域,把创意设计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
“4”是杨浦正在前瞻布局的四大新兴领域,即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科技服务四大领域,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抢占新赛道、构筑新优势的主攻方向。
要打造好“1+2+3+4”的创新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作为政府来说,就是要栽好梧桐树,引育金凤凰。
栽好梧桐树,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载体供给,重点推进滨江中北段土地转型、收储,促进存量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同时,积极建设集居住、商业、文化、体育等功能设施的生活型创新园区,让各类创新者可以在这里偶遇、交流、思考。
引育金凤凰,我们将聚焦数字经济、创新型经济,持续引育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让他们能够在杨浦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重点推进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全面升级形成“一廊一带”新布局,打造“杨浦科创带”
从杨浦滨江来看,正加快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滨江依托全市首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产业功能聚集。滨江南段,“总部秀园”已初具雏形,中交、中节能、美团、B站、抖音等一批高能级总部项目加快建设中。滨江中北段,“研发创园”持续突破,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等。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一系列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相继建成。
从大创智来看,正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发展示范区。今年是“创智天地”建设20周年,经过二十年努力,以五角场为核心的大创智区域,依托复旦、财大等高校人才优势,集聚了超过4500家企业,形成了信息、设计、文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入选了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上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中环数字产业创新带”重要节点。
从大创谷来看,正着力对标世界级创谷。片区内的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城市概念园等老厂房更新载体,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小红书、得物等企业的创新业务相继入驻,数字城市研究院、赛博研究院、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等平台落户大创谷区域。
从环同济来看,正升级扩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杨浦与同济的区校合作不断深化,先后成立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国家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平台,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正积极打造未来生活引领区。
预计“十四五”期间,杨浦将新增超过200万平方米高品质商务载体资源,全面升级创新“硬环境”、形成“一廊一带”新布局,打造全域创新的“杨浦科创带”。
“一廊”就是“大创智科创走廊”,整合现有大创智、环同济及湾谷、财大金融谷等载体板块,以创促产。重点布局元宇宙、数字文创、数字健康等产业方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服务。
“一带”就是“滨江国际创新秀带”,整合现有滨江区域、大创谷、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等载体板块,以产引创。未来,杨浦滨江将持续深耕人民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统筹推动“一岛两翼”的空间布局,“一岛”就是复兴岛,“两翼”就是南段滨江和中北段滨江,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构筑原始创新高地,畅通成果转化路径,着力构建“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创新联合体”的全过程创新加速体系
上海教育电视台:杨浦汇集了众多高校,在构建产学研生态圈方面推出了哪些“服务包”?接下来会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溢出和转化,提升城区科技创新策源力?
肖菁:作为全市高校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拥有18万在校大学生,拥有众多科创企业和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我们积极探索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不断开拓产城、学城、创城“三城融合”,千方百计把高校的科创资源激发出来、释放出来,具体来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构筑原始创新高地,全力保障基础研究。区里全力为高校院所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助力前瞻性基础研究、支持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比如,复旦大学现在正加快建设“新工科”,我们就抓住区校双方需求的契合点,与学校共同谋划建设社会化开放式科技园“复旦未来谷”。再比如,我们与同济大学共同打造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近600亿元产值。我们还先后落地了丘成桐团队、复旦AI for science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畅通成果转化路径,加速推进应用研究。我们着力优化产学研生态圈,努力构建原始创新、创新转化、创新应用“三创闭环”正反馈,推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系列“服务包”。一方面,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机构平台,从平台搭建、价值确认、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打通裉节、畅通环节。目前,上海技交所已与超过30家高校院所签订成果托管协议,其中,支持复旦大学围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开展试点改革,累计实现技术交易7.04亿元。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构建“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创新联合体”的全过程创新加速体系。还定期开展“走进高校”活动,每年吸引10余所高校、近百家企业参与,并与高校联手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引导高校科研力量开展应用导向的协同攻关。
我们将主动寻找与高校工作的契合点,设置合作目标和议题,加快引导高校科创功能“跨出校园”布局,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作出杨浦贡献。
加快职能转变,当好“服务员”
加强依法履职,当好“监督者”
深化多元共治,当好“牵线人”
建好一块高水平人才高地,盘活科创金融一池活水,画好一张长三角创业地图,打造一个创新创业活跃场
构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壮大人民城市的发展动能,激发人民城市的治理活力
东方网:杨浦有不少类似工人新村的老旧小区,想问一下接下来在城市更新方面还有哪些考量?在此过程中,市民如何能更有效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徐建华:杨浦正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深入贯彻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提出的“要聚焦形成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持续优化城区创新功能布局、建设环高校国际创新社区、塑造创新友好型公共空间,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六新”行动,今年我们重点推进152项重点工作。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作为城市更新的首要目标,努力构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经过过去三十年的持续努力,杨浦累计拆除二级以下旧里房屋达到380万平方米,为超过16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去年提前全面完成了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今年,我们将开展旧改基地收尾攻坚,稳步推进杨浦目前尚存的13.4万平方米不成套住房的成套改造工作;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全覆盖打造33个生活圈,统筹吃住行娱、商旅文体、为老亲子、卫生教育等多元供给,充分展现城市有机更新中的民生内涵。
二是始终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城市更新的鲜明取向,持续壮大人民城市的发展动能。近年来,杨浦将推动低效用地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城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保留建筑活化利用,建设了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国际时尚中心等一批产业园区和示范项目,与辖区内的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了大学路街区、228街坊等一批多元创新空间。
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城区空间转型,深化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持续开展滨江区域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改造工作,让文保建筑“重现风貌”;我们深化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加快推进工业厂区、低效土地的转型利用,为老旧空间“重塑功能”;我们挖掘建筑空间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品牌故事,通过形象提升、业态调整、智能嵌入等方式,为历史文脉“重赋价值”。
三是始终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路径,全面激发人民城市的治理活力。杨浦充分发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全过程,依托“三师三顾问”机制,推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共建单位、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参与式设计建设,打造了创智农园、睦邻门、一脉三园等一批“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治理示范项目。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在城市更新行动中让“五个人人”的美好愿景不断变为生动图景。
编辑:沈明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