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得少,花得多:小城市的年轻人存钱有多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徐倩影,原文标题:《赚得少,花得多:年轻人存钱为什么这么难?》,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小城市的年轻人存钱有多难,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今年以来,关于年轻人储蓄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专家称年轻人不应该拼存款”“211女生毕业5年存款5000元”“存款6万元的我裸辞了”……红星资本局7月进行了一次“存钱与消费”的线上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一二线城市20~30岁之间的群体,结果显示,超七成30岁以下年轻人存款不到10万元。
过去3年,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彻底被改变。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了存钱,这届年轻人其实真的很拼,他们加入各种小组学习存钱方法,跟着父母一起消费降级,靠着能省则省的意志力,尽量少刷信用卡。但现实是,他们仍旧没有存下多少钱,距离那个“存够100万元退休养老”的梦想越来越远。
近期,《新周刊》采访了多位小城市里的年轻人,和他们聊聊“存钱难”这件事。
“毕业后,我终于可以自由支配金钱了”
从2019年大学毕业至今,刘晓换了两份工作,其中有6个月在家待业。
毕业后,刘晓在学长的引荐下进入了深圳的一家公司,实习阶段月入6000元,正式工作后,扣除五险一金,月入7600元。刘晓说:“虽然收入没有预期的高,但终于不用向父母要钱了,还是一件开心的事。”
他顺利开启职业生涯后,终于可以自由支配收入了,想买的游戏装备、喜欢的手办、想吃的大餐都可以尽情消费,工资几乎月月被花光。“我当时住在城中村的公寓房,每月花费2000元,至于剩下的钱是怎么花的、花在哪了,我真不太清楚,每次发工资前,我就只能顿顿吃泡面。”
刘晓认为,自己并不是没有存钱的概念,而是工资本来就不够花,完全没有余钱可以存。当代年轻人,消费需求不断被唤醒,各种广告、手机购物、快捷支付,几乎没人可以逃出这个巨大的消费陷阱。当然,从物质的角度衡量自我价值,大概是一部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对于消费的初理解。
刘晓说,他在同学中已经算相对理智的人,没有负债是他对自己的消费欲望的极大控制。仔细算一算,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要在大城市生活,他们的必要开支包括房费、水电费、日用品费、交通费、电话费,等等。另外,社交需要花钱,培养兴趣要花钱,就连学习副业也要花钱。不知道从何时起,消费能力也成了一种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写到,如果消费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衡量幸福的标准,甚至是衡量尊严的标准,那么人类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再多的购买和刺激的感觉,都不能唤回过去“达到标准”带来的满足感——现在根本就没有标准可言。
2022年7月底,刘晓所在的公司开始裁员,他因工作不久,没有拿到多少赔偿金,在出租屋里待了一周后决定回汕头老家。开始,父母也很开心,但是他长时间待在家里难免招烦。
“没钱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因为长大了很难张口跟父母要钱,虽然我老爸也会给,但我心里还是不舒服。”刘晓说,也正是在家待业的这半年里,他才真正意识到没有存款真的不行。“后来,我在汕头找到新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我会强迫自己每月存500元。”
刘晓说,每次热搜讨论年轻人存款话题时,他都觉得很迷幻,感觉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没10万元、20万元都不正常,但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刚毕业的同学别说存款,能没有欠款就不错了。
“工作6年,我倒欠银行5万元”
相比一线城市的高收入,李菲在三线城市的收入明显要低很多。她在一家公司做会计师,每月收入4000元,没有房租烦恼,属于自己赚钱自己花。
“我总觉得自己的消费观念特别拧巴,但又具体说不出问题出在哪里。”李菲第一次刷信用卡是去成都旅游,她想着工作这么累,总得犒劳犒劳自己。她以为只要每月分期还的金额不超过当月工资就行,但是她忽略了自己下个月依然会产生新的消费。欠款从3000元到5000元、8000元、1万元……就像中了魔咒一样,她越刷越多,越欠越多。
一个月工资4000元,一年总收入4.8万元,李菲的欠款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需要还一年零半个月。其实从2017年开始,她已经在努力控制消费,也找过一些兼职工作,但还是抵不过支出大于收入的现实。
她说她为存钱做过最大的努力是记账,大到买手机,小到买一件衣服、坐一次公交车、买一瓶汽水等都计入记账App,但是后来发现并没有什么作用,记了三个月账后自己主动放弃了,因为记账并没有改变她当下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看着自己的一笔笔开销,反而更加焦虑。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千禧青年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有接近50%的千禧青年赞同超前消费的观念。2022年年末,后浪研究所与36氪发起微博投票,问“你每个月平均要还花呗/白条/信用卡多少钱?”,共有774位网友参与,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年轻人都会超前消费,每月还款5000元以上的人有25.6%,每月还款不到1000元的占比仅15.9%,另外,近四分之一的人每月还款1000~3000元。
年轻人为什么存不下钱?有网友将年轻人和父母们的消费观进行了对比,生动又酸涩地反映了两代人对于一件事物的不同看法。
父辈:水。
我:星巴克、霸王茶姬、茶颜悦色、喜茶、奈雪、一点点、蜜雪冰城……
父辈:什么矿泉水20元?回家喝。
我:什么矿泉水20元?买两瓶尝尝。
父辈:存点钱,万一哪天要用。
我:存什么钱,万一明天就死了呢。
一边是实用主义,一边是享乐主义,父辈瞧不惯年轻人乱花钱,年轻人又觉得父辈太过节俭亏待了自己。这无关是非对错,只是两代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观念。但不可否认,父辈的节俭生活确实给年轻人带来了还算平顺的成长环境。
“有了孩子后,想存点钱越来越难了”
2021年,张云熙和老公买了一辆15万元的新车,两人的构想是有了车可以带着孩子和家人去周围逛逛,结果没出几次门,关于新车的保险、养护、停车费等新的支出相继出现。
夫妻俩付完5万元首付后,家里的存款所剩无几。当时,他们的月收入共计1.3万元,在四线城市维持日常生活足矣,本想着每月4000元的车贷,在没有房贷的情况下,不会太影响生活质量。她和丈夫都在家附近的食品厂工作,疫情结束后,他们的工资都有所下调。
“家里人也说我们是冲动消费,老实讲,我是有点后悔贷款买车。”张云熙说,今年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为了尽快还完车贷,他们已经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了,毕竟接下来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成本的增加、父母年龄的渐长,花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已婚、有娃后,存钱变成了每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有网友说,除了房贷、车贷,家里增加的“四脚吞金兽”,分分钟变成“人间碎钞机”,更别提什么存钱了。也有网友说,年轻人终会在面对生活的锤打后恍然意识到“存钱真香”,从而再次陷入先苦后甜的思想囹圄,活成最拧巴的样子。
在豆瓣“穷人版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有62万人分享关于攒钱的方法、关于理财的知识,以及负债的原因与还款的过程……有人因为各种贷款拆东墙补西墙,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人在负债累累后,来这里寻找开源节流的办法;也有人分析哪种存钱方法更有效。
互联网上流行了很久的“365存钱法”,是让人每天从1到365中任选一个金额存钱,在数字不重复的情况下,坚持一年,就能喜提66795元存款。还有“12存单法”,每月提取工资收入的10%~15%(参考数据而已)做一个定期存款单,一年下来,你就会有12张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单。
人们存不下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赚得少,花得多”,无论哪种方法,年轻人要有存款的前提是降低物欲,在找到开源的方法之前,只能先想方设法去节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徐倩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