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研究并不高大上,产品人如何开始你的研究?
作为一个野生的产品经理,除了日常捣鼓互联网产品之外,这十年来还有过几次比较「跨界」的业余研究:
•2011-2014,因为在百姓网所以开始研究城市规划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影响。•2015-2017,因为做 O2O 开始了对服务设计的研究。•2017-2019,因为做丁香医生所以开始对交易平台及微观经济学有一些初步探索。•2019-2021,因为做 flomo 所以对思维工具、笔记方法、知识管理有了一些初窥。
坦白来说自己肯定是个业余选手,毕竟每个领域都并非专精。但反之,这些看似业余的研究,却也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将其中一些业余研究也转正成为了全职创业项目。
研究并非是教授或者科学家才需要的事,作为一个平均寿命长达七十年的普通人,我们或多或少的需要研究一些事情,幸运的话,还能将这些兴趣转化为事业,转化为使命。
大卫·拉克
这篇文章非常古老,发表于 1960 年,并且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而是讲述如何研究鸟类的。作者是大卫·拉克,英国鸟类学家,世界知名演化生物学家,对鸟类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有杰出贡献。
但有趣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停地点头,似乎作者走过的每一步自己都走过,只是没有这么清晰地整理出来。我试着将其中关于鸟类的部分抽离掉,得到一个抽象的版本,你可以将对象替换成任何你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用户研究,比如某个行业知识,比如 Web3 各种新概念。
没有人天生就是专业的,但是有人生来就乐在其中。
1. 业余爱好者也能研究
•研究并不高大上,只是指意外发现了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研究既可以是偶然的观察,也可以是大量的分析和推演。•所有的研究都有一个简单的开始,结束时往往也一样。•一个基础的研究例子:偶然观察到,先尽量记录。然后查阅相关资料,是否被人记录过。试着重复观察上述行为,确认无误。最后可以尝试投稿给专业期刊,核心是验证你的观察。
2. 如何开展研究
•研究因人而异,问别人没有意义,核心在于是否乐在其中,将其视为一种消遣而非义务,这样才能避免长期的厌倦,时时刻刻沉浸在研究里。•研究对象应该量力而行,而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局限,所以研究对象一定个性十足。•如果你来问「如何开始研究」,那么这个方向就不适合自己。因为真正喜欢研究的人早就开始投入其中,并不断有问题牵引着自己前进。•可以先从协助别人工作开始,来看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研究。
3. 从偶然的发现进步
•生物学的领域进步大多发于偶然,达尔文没有从第一性原理中推导出演化论。•环境会影响研究,所以应该充分了解所在环境而非基于惯性思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当新的事实和想法卡住的时候不应该四处漫游,反而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如果有想法冒出来则证明新的想法足够强大,能将你从别的事物中吸引出来。•另一种思路是带着好奇心而非责任大量阅读文献,这样将自己浸泡在语境中更容易出现新的点子。反之,如果基于责任的阅读晦涩的资料,很容易放弃。
4. 不要被任何能够克服的困难吓倒
•热情,这样才能在不断重复的日子里持续坚持。•谦逊,放弃先入之见,像小孩子一样老老实实坐下来,追随事实前进,无论高山深谷。•勇气,不仅是面对各种直观的苦难,也包括去挑战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新知识。•诚实,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并且捕捉和自己相左的观点。不要着急出名或者达到目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是必要条件。•核心,让我们的研究与自身的局限性相适应。不好的研究总是仓促或者急于求成。应该基于兴趣而非野心从事研究,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结果。
【注意】聪明并不包含在内,因为很有可能想法超过事实,而做出糟糕的研究。聪明仅仅是加分项,并非决定项。(文末单独推荐 Paul Graham 的一篇关于聪明的文章)
5. 如何取得进展
•吸取别人的反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表达本身就能对自己启发,而反馈则能给给予自己更多的刺激。•要理论和实践同步,不要害怕新技术和新资料,更不要害怕新的视角研究对象。•拥有明确的观点很有价值,因为模棱两可的人无法证明或者证伪。•量化更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而实验则是为了对问题更好地解答,而非从实验中找到问题。最终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以及大量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到结论。
6. 好好写论文(输出)
•完成研究后输出不能等太久,否则会逐渐厌倦。但也别过于匆忙,会陷入不断修改和补充。•写作方式因人而异,但切忌使用行话或者术语,也不要过于叙述共识,多用图片或者表格来佐证观点。•写作本身是研究的一部分,一气呵成容易,但后续也要做好大量修改的准备,只有不断地修改才能将观点打磨得犀利。
这篇文章六十年后能跨越半个地球抵达我们面前,可以看到朴素的道理可以穿越时间。
开始你的研究,从业余的开始也行。
推荐阅读:
•该不该问“我要如何开始”?by David Lack,1960• 你和你的研究 by Richard Hamming ,1986: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4/you-and-your-research.html•超越了"聪明"的厉害东西 by Paul Graham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