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亚洲蹲,原来是这里不行?
最近被电影《封神第一部》路演刷屏,又刷到了一个古老又神秘的话题——“亚洲蹲”,没想到在单凭面容越来越难辨别是否是歪果仁的今天,亚洲蹲这一姿势居然成为了“破案”的关键。
辨别娜然是俄罗斯人的办法🈶(但是后文会说到俄罗斯人也能“亚洲蹲”,美女这里可能为了显腿长)
无独有偶,战斗民族也会用下蹲姿势来判断敌我双方,在reddit曾有个帖子教你如何蹲得像个西方间谍。图源:reddit.com
在我们眼里,不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下蹲动作吗,我上班一天蹲仨小时(不是…没有),咋老外们就都整不会呢?难道他们生来就被基因“封锁”了这一技能?
01
不会亚洲蹲,是这里不行?
蹲这个身体姿势在西方社会里不算随处可见,但老外们也不是不会下蹲,这里我们就权且先将老外们比较熟练的下蹲姿势叫“西方蹲”,用以区别与他们解锁不能的“亚洲蹲”。
左:亚洲蹲;右:西方蹲
图源:elevatephysio.
西方蹲,就是踮脚蹲,两只脚至少要有一个脚尖踮起来。从稳定性和平衡性上来看,这种姿势将身体的重量分散到脚尖和膝盖上,但也导致姿势比较容易晃动,且比较难长时间hold住。好处是西方蹲动作幅度比较小,全身关节的“折叠”程度比较低,扯动的肌肉比较少,完成起来会更容易。
奥观海同志像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标准的“西方蹲”
图源:en.people.cn
而亚洲蹲与西方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要求下蹲者的两只脚脚后跟要着地,也就是整个脚掌接触地面,这样身体的重量集中到了脚后跟,给了身体更多支撑力,所以许多大隐隐于市的一代“蹲师”蹲几个小时不在话下,特别是找不到座位又不想弄脏屁股的场合。对于亚洲人来说,这个姿势已经相当于放松休息了,但放到欧美人身上,他们可能完全无法感同身受这种所谓的“休息”。
亚洲蹲蹲的就是一种“松弛感”
图源:images.squarespace-
这个身体高度折叠的蹲姿,不仅要髋、膝、踝关节的充分配合,还需要背部、大小腿等多处肌肉的协同参与。其中能否完成这一动作的关键在于小腿后下方的跟腱,如果跟腱过于紧绷,无法完成拉伸,踝关节也就无法前屈折叠,身体会自动改成踮脚蹲,避免脚后跟过度拉伸。
跟腱长短也是决定短跑运动员天赋的重要因素
图源:www.sohu.com
就像黑人跑步快一样,难道擅长亚洲蹲的亚洲人天生跟腱就比较柔软,这算是某种生理上的种族天赋?
02
欧美人天生被亚洲蹲淘汰?
还真不是!
无论什么种族,许多小北鼻们无需大人示范教学,在玩沙土的过程就能自然习得亚洲蹲这一技能。
对于他们来说,蹲着玩本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明明小时候还能自由解锁的亚洲蹲,为啥长大后身体却彻底“失忆”了呢?说白了跟腱这东西,也是会用进废退的,不去主动折腾它,它就会“摸鱼”和退化。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不用教也能轻松劈叉,可是长大后就不行了,也是一个道理。
欧美人不是天生与亚洲蹲无缘,更多的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亚洲蹲不再那么有用武之地。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就是如厕姿势。
早在16世纪,英国人就发明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但在更早之前,欧洲人也已经是坐便器的忠实拥趸了。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公厕遗址,就有能把社恐憋死的无隔断联排坐厕。
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都无法在这种充满味道的环境下和厕友们一起畅聊人生大事。图源:wikipedia.
后来,中世纪的城堡厕所也是坐厕,果然一旦安逸惯了是不可能回去的……
真·天降“翔”瑞
图源:allthatsinteresting
欧洲人坐厕的习惯源远流长,这不免让人滋生新的困惑,这要是行军打仗了,难道军队还得携带坐便器不成?人家早就想出“过墙梯”了,没有坐厕,那就动手创造一个呗——
一战中,占住茅坑的德国士兵
虽然坐起来没那么舒服,但好歹是坐着解决“问题”啊!
图源:sofrep.
也不怪乎他们早早淘汰了“亚洲蹲”,毕竟坐着对他们来说才算休息。只在一些职业领域,还保留着这项“失传技艺”,比如棒球捕手。
蹲得四平八稳的捕手们,证明了“饭碗”才是跟腱不退化的最大动力。图源:simple.wikipedia.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欧美人中的“异类”——俄罗斯人(ps:还有一些斯拉夫民族),他们也是亚洲蹲的佼佼者,只不过在那片冻土上,他们管这叫“斯拉夫蹲”。
连蹲的位置也充满了战斗民族特有的天马行空,不怕不够胆,就怕不敢想。图源:reddit.com
即使是在蹲文化盛行的亚洲, 也不是所有亚洲人都会亚洲蹲的,除了一些天生的身体原因,其实也和坐厕越来越普及有关。比如在日本,有近两成20岁至30岁年轻人已经不会使用蹲厕了。
假设有朝一日马桶彻底取代了蹲坑,满大街都不再愁找不到一张座椅时,那么亚洲蹲或许可以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届时身为技艺传承人的你,到时还有机会上台给已经“进化”成“完全直立人”的年轻人表演这个传统蹲坑的高难度“杂技”(不是。
撰文 | 蜡笔不新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