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ACULAC文理人
近几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工作上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大学的专业是理论或基础学科,例如:中文、英文、政治、哲学、数学、物理等。或者从事的工作与大学的专业完全就是不同学科。我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或研究,他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激情、兴趣、爱好;还需要从更宽泛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文理学院的初衷就是发掘、培养学生的这些内在力,这些能力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训练,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反复练习。优良的师生比,教授亲自上课,充分的办公室时间,恰恰是文理学院的优势,这些都是保证培养学生能力的硬性条件和基础。但是也有不少人质疑文理学院博雅教育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关联没有那么强,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有很多家长会疑惑,“从文理学院毕业的孩子们,后来怎么就业的呀?”这其实是一个带有偏见的问题,其中很明显包含了对文理学院的学位的不肯定。
但是对于国内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有这样的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文理学院本身收的中国学生就少,加上最近几年文理学院才在中国开始逐渐被认可。
文理学院毕业生这样一个样本少之又少的群体,必然很难在靠事例和数字说话的中国家长群体中受到青睐。
但是如果对文理学院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如果身边人就读文理学院的经验的话,你就会知道这种偏见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文理学院不是美国的大专!它是美国高校重要种类中的一种,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入学门槛相对较高。
但是因为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而且名字里面有College,总是让国人误以为其就是大专式课堂,然而它真正注重的是综合性、精英式、全面制教育。
总是会有人抱怨,文理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怎么可能在国内找到好工作?确实,就算是最最顶尖的文理学院在国内知名度也没有很高,博雅教育似乎也完全不是专业教育,再加上高昂的学费,很多人都是会怀疑文理学院的教育的投资利润率(return on investment)。那么,它到底能不能为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做准备呢?▲来源:The Oberlin Review与人们的常见认知相反,文理学院的教育往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作出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受过文理学院的教育的学生在软实力(soft skill)方面是相当强的。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文理学院要求学生在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以外,满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和数学等多方面的通识教育要求,同时学生所上的课程对于写作能力要求很高,也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的视角。在课堂之外,文理学院普遍在体育、社团、ExCo(学生自己教授的课程)、寒暑假项目等方面有很多的资源和侧重。在此系统下学习的学生们更加会与人沟通,在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和分析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上更胜一筹。这一系列的软实力正是雇主们最为看重的––互联网巨头Slack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及CEO Stewart Butterfield就曾坦言在大学学习哲学的经历为他带来一个更加高效的工作会议。在这个STEM至上的时代,可能有人怀疑文理教育不会带给与未来接轨的能力。然而,随着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以及一系列科技噱头的出现,在未来真正被珍视的反而是创造力、想象力等软实力。我认为,博雅教育注重培养的拥抱多样性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都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软实力。除了优秀的博雅教育,多数优秀的文理学院也有丰富的资源致力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即使文理教育是通识教育,文理学院们也会通过专业项目、校友资源、以及校外的同步学校(parallel college)等渠道为学生们提供更与职业接轨的学习机会。由于文理学院的人数少,校友总是能够成为学生们职业发展道路上最优质的盟友。举个例子,欧柏林学院通过网络平台Wisr将需要帮助的学生与热心帮助的校友连接起来。欧柏林校友委员会(Oberlin Alumni Career Committee)也在2016年发起了 “10,000最强关系” 项目(10,000 StrongConnections campaign)。对于小学校来说,校友数量之少恰恰带来了校友联系之强。另外,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实习、 study away program 等校外学习项目。
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文理学院一般都会提供丰厚的财政补助;比如2014年,欧柏林学院就投入了高达 $125,000 用于学生实习的补助。
在这个金钱至上和结果导向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用一种将一切价值削减至金钱价值的思维方式来衡量问题。似乎学生、家长、媒体、政策制定者甚至学校都最最看重教育带来的金钱意义。这里引用一位老学长的一段话:
“我觉得世界上永远不缺理科生,永远缺真正的文科生。文科生的要求就是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那读的书多了,自然懂的事也多了。
虽然也不尽然但是总体是正相关的。而理科生更多的是专精一门知识,比如数学,比如生物,比如写码。他们是带动科学进步的人,在这个现实环境下是有必要的,因为不赶超就会被赶超。
我觉得文科教育是必须的,教人达观,并非教人如何成功而是教人如何面对成功和面对失败。理科可以是他们之后的选择,毕竟术业要有专攻,可是文科的教育是他们变成一个真正的人的道路。”
在他的表述里,我们可以把“文科生”替换成“通识者”。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文科生/艺术家,或者一个文艺气质的理科生总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所以,通识,换另一种说法就是跨学科的复合人才,这不仅让你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更让你平静面对成功和面对失败。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总的来说,文理学院是否有为我们的职业发展作准备?有的。但更深层次上,我们不应将教育视作一项商品,而更应将其当作一种权利。我们不应过度考虑它的市场目的,而更应该考虑它于思维及精神上的意义;我们不应仅仅将教育当作换取金钱的工具,而更应该将其视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与其向新自由主义投降,为何不站起来,做一些改变?
Deresiewicz, W., Deresiewicz, W., Robin, C., Frank, T., Cockburn, A., & Sneider, N. et al. (2018). [Essay] | The Neoliberal Arts, by William Deresiewicz | Harper's Magazine - Part 2. Harper's magazine. Retrieved 31 March 2018, from https://harpers.org/archive/2015/09/the-neoliberal-arts/2/Katz, Philip M., and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Career Preparation and the Liberal Arts: CIC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Independent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Brief 3.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2015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一位妈妈的独白:都是留学,我为什么送女儿去美国读文理学院?
哥大教授专访:文理学院有多重要?它是美国教育最引以为豪的精髓!
美国十大文理学院推荐:美国人心目中的高质量本科教育
转载:ACULAC文理人。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