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SaaS:与其讨论有没有未来,不如聊聊如何走向未来

中国SaaS:与其讨论有没有未来,不如聊聊如何走向未来

公众号新闻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 ★ 星标

每天早上更新,与你一起成长

最近,有关“中国不需要SaaS”的相关话题讨论有很多,那么在这个问题之外,关于国内SaaS的发展,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讨论的维度?这篇文章里,作者尝试对国内SaaS如何走向未来的路径进行了剖析,一起来看。


下面这篇文章很长,这里列个【内容提要】,可以作为一条脉络:

  1. 将中国SaaS产品分类探讨

  2. 通用工具SaaS的出路:行业化路线 + 产品高可配置能力

  3. 行业SaaS的出路:不断加长价值链(手段:更多SaaS工具+人工服务+数据增值)

  4. 互联网“连接”思维

  5. 政治经济环境里的连接:更宏大的基础逻辑

  6. 如何获得ToB的“连接”思维?

  7. 总结:当前,我们能做什么?

将中国SaaS产品分类探讨

5年前我曾将SaaS产品用“通用vs行业”、“提高管理效率vs提供增值价值”两个维度分为4个大类(圆圈大小代表目前市场上SaaS产品的大致数量)。

绝大部分SaaS产品在出生那一刻都以“提率工具”的面目出现,但后续发展会有不同:

  • 通用工具SaaS:HRM、CRM、智能客服等(提供工具帮客户提高管理效率)

  • 通用商业SaaS:易快报财务收支管理、分贝通支出管理、Ping++聚合支付等(除了提高管理效率,还用非常具体的场景帮客户实现增值价值)

  • 行业工具SaaS:聚水潭和旺店通的电商SaaS、云朵课堂和校宝在线的教育机构 SaaS(提供工具提高管理效率,收取SaaS年费或按消耗(订单量等)收费)

  • 行业商业SaaS:有赞(年费+切交易等增值收费)、领健(年费+领健商城)

我归纳了一下,从工具起步的SaaS产品,后续有几条发展路径:

5年前我提出这些路径时,还颇有争议,但今天已经在很多产品领域验证是必经之路(HRM领域、CRM领域、医药行业、跨境电商……)。

当年的质疑主要是:

1)通用产品为何要行业化?一个通用方案打天下不是最好的SaaS复制逻辑吗?

—— 可是国内没有实质上的新软件产权保护、创业公司太卷。通用产品不走行业化,遇到行业里的SaaS产品困难重重;平台公司还很容易入侵(大家都看到了,最近钉钉也开始进军HRM领域;对于目标客群与钉钉接近但没有行业化的HR SaaS公司来说,这又会是一个新的冲击)。

2)商业化不适合SaaS创业者,我们擅长的是软件,不是产业互联网

—— 最近10年我们受到最大的教训就是:SaaS创业并不是把硅谷经验copy到中国那么简单;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问题,是中国SaaS存在的唯一价值。

而中国企业面临的大部分挑战都不是管理效率提升的问题(与美国企业大不相同),他们的问题往往是:如何获得订单?如何获得客户?如何让客户满意?如何与上下游协作?……这大部分都是业务问题,而不是管理提效问题。

我们SaaS产品不可能在面对一个客户90%的业务难题时“顾左右而言他”,告诉客户:我们有个特别优秀的工具,能帮你挠挠痒,要不你试试?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先分类,再做详细探讨。

通用工具SaaS:

行业化路线 + 产品高可配置能力

上图左下角“通用工具SaaS”,我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1. 服务中大客户的(客单价>2万元)

  2. 服务小微客户的(客单价≤2万元)

对于后者(服务跨行业小微客户的SaaS产品)我也没有找到合理的价值逻辑:客户规模太小(往往是单体门店、几个人的小电商或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对管理效率提升没有诉求。

在这样的市场上,通常我们只能切入具体行业或场景,帮客户解决具体业务痛点——也就是上图“场景化”和“行业化”两条。

这个客单价销售自拓成本过高(门店类稍微好一些),最终公司价值存疑。

如果产品有很强的PLG自传播属性,可能在中国市场的早期发展中会比较顺利;但因为没有行业属性,门槛低,巨头进入后很难受得住。

换个角度思考,一个有广泛目标市场的“通用”、低客单价SaaS产品,不正是平台公司的菜吗?(这个方向我也还没想到如何突破,期望和大家一起为这类SaaS产品找到出路。)

所以我们方向服务小微企业的通用工具SaaS,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服务中大客户”的通用工具SaaS。

经过与通用工具SaaS公司中几位顶尖创始人的多年反复交流,我的总结是:坚定的行业化路线,是他们持续增长的动力。

这里有两层问题要探讨:

关键问题a:为什么要按行业划分,而非其它划分方式?

正好在去成都为腾讯加速器讲课前,有一位低代码公司的创始人找我交流。低代码产品是典型的跨行业通用SaaS工具,对吧?他对行业化的疑虑就是为什么不能按客户做出的工具类型分?

我马上例举了我以前在CRM公司的尝试。同样作为CRM产品,按行业做解决方案可能是百套、千套;既然是销售管理软件,为何我们不按销售业态来划分方案?这样就只有几个有限的业态:直销(行商)、渠道(经销商)、电话销售(远程)、电商……每个业态的场景还特别清晰,做成方案很完美。

—— 可惜,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

  1. ToB商业世界本就是按行业划分的,我们自己创造的分类方式并不在客户的认知里;

  2. 大部分客户也主要在行业内纵向传播、互相影响,我们创造的分类没有传播通道。

画张图方便大家理解:

如此,我与这位低代码创始人就达成了一致:行业化路线是通用工具SaaS的必选之路。

关键问题b:为什么通用SaaS公司会胜出?

这里又有两个子问题:

  1. 在行业客户那里,通用SaaS公司的行业方案与行业SaaS公司的方案,谁会更有竞争力?

  2. 行业头部、腰部大客户为何要选择通用SaaS产品?

我再画张图,让大家看看这个竞争态势的全局:

在整个多行业大市场上,各个行业里都会分出头部、腰部、尾部企业。按照数量分布,一般也是正三角形的(如果按市场份额分布则很可能是橄榄型或哑铃型)。

头部客户到尾部客户的管理成熟度逐渐降低。

如前文所述,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头部客户追求管理效率提升,是工具SaaS的优质目标市场,腰部次之。

SaaS企业满足各层级客户需求的方式如下图:

分别是:

  • 超级头部客户:例如招商银行、沃尔玛这些超大企业会选择自建为主+部分SaaS产品;

  • 头肩部客户:自建代价太大、发生过自建失败案例或新企业缺乏自建IT系统的组织基础,通过购买SaaS产品+定制开发的方式完成;

  • 腰部客户:无资源自建,需要购买SaaS产品,通过配置完成后上线交付;

  • 尾部客户:是否真正愿意付出足够费用(能覆盖SaaS公司经营成本)的SaaS产品?存疑。

做了这个跨行业的客户市场分析后,我们会看到——通用SaaS进入行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产品的“高可配置公共组件”得到在多个行业市场多次复用机会。

不少SaaS公司把这个“高公组件”成为PaaS,我理解这只是aPaaS概念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而行业SaaS公司由于市场没有那么广阔,就不会在“高公组件”上花那么多成本。

我们推演一下这个市场未来会发生什么:

  1. 在每个行业市场上,行业SaaS产品由于长期扎根行业,在产品的行业专属性、产品的易用性等方面有优势;而进入该行业的通用SaaS产品在产品可配置能力上有更大优势;

  2. 腰部客户需求较标准,基础配置能力就可以满足需求,他们会更偏向使用行业SaaS产品;

  3. 头部客户的主要诉求是系统的延展性,即可通过配置或定制开发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业务及管理需求,所以会更偏向使用通用SaaS产品高可配置的行业解决方案。

  4. 从更长时间看,这个微生态是长期竞合关系,资本、新技术,以及创始人之间的个人关系都是变量。

当然,行业工具SaaS企业也有自己的出路,因为:

第一,通用SaaS产品的高可配置能力也是需要重金砸出来的,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这个时间窗已经关闭。目前市场上做出了成熟aPaaS也就只有HRM、CRM等少数领域(而且仅限上文所说第1、2层PaaS);高可配置能力门槛稍低,但也需要横跨多个行业共享认知和分摊成本,同样存在资金、能力和时间门槛。也就是说,留给行业SaaS产品的空白功能区域还很多。

第二,行业SaaS有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详见下文。

行业SaaS的出路:

不断加长价值链

(手段:更多SaaS工具+人工服务+数据增值)

我们再换到行业SaaS公司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

这里有一个“营收/GMV占比”的概念(有投资人称之为“货币化率”):

营收/GMV占比 = SaaS公司的总营收 ÷ 行业GMV

举两个例子:

淘宝2020年,2465亿(佣金+广告)÷ 7万亿(淘宝总GMV) = 3.5%

有赞2022年,营收14.97亿元 ÷ 1014亿(有赞商城总GMV) = 1.5%

这个指标表面上只是一个占比,但背后隐藏着这家SaaS公司为行业提供价值链条的长度。

这不仅是电商领域的概念,每个行业都有GDP,每家SaaS公司都可以算算自己的价值链有多长?

在这个概念指引下,行业SaaS的发展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

第1层路径 – IT管理工具层面:用工具切入,不断加长价值链

通过服务领先的客户(未必是最大的企业),不断增长对行业的认知;捕捉客户的新老痛点,用IT工具+人工服务的方式帮客户企业解决问题。

我陪跑的企业大部分是行业里的SaaS团队。通过与这些创始人的长期探讨,我会发现他们有这些特点:

  1. 对行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特别了解:这来自他们在行业里十数年的浸润,以及服务顶尖客户形成的认知。

  2. 2他们特别善于捕捉客户的新需求,一旦发现就用小团队快速尝试;有市场突破也不急于求成,而是稳健地增加资源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双螺旋上升。

你会发现这与大部分通用SaaS公司创始人的特质有所不同:做通用SaaS产品的创始人由于面对客户群体更多样、自身的团队规模也更大,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战略和组织能力建设上;而行业SaaS创始人则把更多时间放在研究行业、研究客户上。

第2、3层路径 – 商业化方面:参与行业数字化改造,实现数据增值价值和网络价值。

这一点摊开讲内容很多,我以前聊过多次,这里就不再赘述。

我们主要探讨,如何找到数据增值和网络效应的机会?

这就要谈到今天的核心内容——

互联网“连接”思维

有一天,我闭上眼睛想:“互联网”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1980s在个人电脑上自己写程序、自己欣赏运行结果,感受到计算机“确定性”的冲击……

1990s在学生宿舍里连上局域网(LAN)的兴奋,原来计算机是可以交互的……

2000年用上互联网(Internet)突然看到整个世界……

互联网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连接。

开始是MUD游戏里最简单的文字对话连接,后来是QQ和微信里的图片和文件,然后是滴滴、美团的基于LBS服务(可以理解为结构化的数据连接)……

仅仅连接就能产生价值吗?—— 是的,连上就行。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认真想想,其实挺有不可思议的,修条路就能解决那么复杂的农村致富难题?

这是因为:一个村庄只要有公路可以连接,当地的特产就有了巨大的新市场空间,当地的人员也获得走出去寻找新工作岗位机会……

连接让资源分配在更大范围内重新优化,从而产生新需求和新机会。

进一步讲,连接的思维方式让我们SaaS产品不仅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而是改变生产关系的利器(“改变生产关系”这句话来自一位特别有互联网思维的大神,在他与我彻夜长聊的过程中突然抛出来,特别震撼)。

我们看看SaaS带来的连接,它可以分为两种:

  1. 企业内部的连接:内部使用的HRM、OA、ERP、VMS、CRM都在此列。

  2. 企业之间的连接:开放式OA产品:钉钉/企业微信/飞书、SRM(供应商管理系统)……

OP(本地部署)软件时代,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企业内部连接的。而目前国内很多SaaS产品实现的连接特性与十年前的OP软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把以前OP部署软件做的功能搬到云上,客户没有获得额外价值。

用互联网“连接”思维来理解每个领域/行业的SaaS产品,我们会看到更宏大图景。

举个例子,我们打开德国供应链SaaS公司SupplyOn的官网,首先看到对其SaaS产品的介绍。和大部分SaaS产品一样,是一个改善“流程运转”、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但下一个页面让人震撼了:

你购买的不仅是一个提高管理效率的SaaS工具,更是加入一个制造网络的门票。听汽车行业的朋友讲,给德系车厂提供零配件的中国企业,都必须使用SupplyOn。

这就是连接的力量。

打开纷享销客的官网,我们一样会看到“连接”:

“连接型CRM”这个理念反映的是:在中国仅有SFA理念(销售自动化)提高效率还不够,中国CRM必须适应中国企业的需要,创造新的业务价值。

核心团队有没有连接思维,决定了咱们经营的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软件公司。

这篇文章里的很多想法是我在与一位SaaS创始人长谈时碰撞出来的。他创立的公司也是国内顶尖的SaaS企业。在其所在的行业里,公司已经通过工具SaaS的多年积累,连接了大量客户、用户,以及多样化的各类主体。

这些连接有的作为结构化数据存储在云端,有的则存储在生态中各个角色的认知海洋里。这些有价值的连接让该SaaS公司有机会参与到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大改造中,甚至诞生了由其主导改造整条价值链的可能。

不仅是这一家,其实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里,都有SaaS团队在获得类似这样的机会。我所说的“工具价值——数据增长——平台价值”的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落地。

顺便说一句,这是一个行业内各个角色的企业,以及行业SaaS公司共同的机会。

以下还是来自于我的亲身体感:

我只服务SaaS创业团队,但我服务的企业中有一半并不是纯SaaS公司。他们是行业里的头部企业(或称“链主”),只不过也在做SaaS产品。对他们来说,利用自身在生态里的核心地位,向上下游推广自有SaaS产品,实在有太多好处。目前公司是一条链上的“链主”,将来则有机会通过提供连接工具/能力,成为整张价值网络的“中心”。

当然,行业头部企业做SaaS也有自身的约束和挑战。

例如在下图中,链主A(某强势品牌方)对于自家上下游价值链的整合具有天然优势。

但对于横向扩张则受到其他链主的制约:其他链主不希望链主A对整个行业的价值网络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导权。链主A既希望继续当运动员,又想当裁判,同样需要一条间接战略(关于“间接战略”下文会有更多描述)。

这条间接战略的路径有可能同样是基于“连接”的。供应商之间、经销商之间都有很多连接点。更何况整个消费者群体也是连成一片的。

上图中的4个连接点,既是链主的机会,同样也可能是某家已经“数字化觉醒”的供应商、经销商或是某家行业SaaS公司的机会。

数字化时代已经扑面而来,未来几年中,我们会看到各个行业“链主”企业与SaaS公司的共创、竞争与协同,大家将共建数字化的新生态。

政治经济环境里的连接:

更宏大的基础逻辑

下图也是施展老师在《中国史纲50讲》画的一张图:

当我们在纠结中国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人口红利消失”等一串陷阱时,为何不先了解一下中国由古至今发展的底层逻辑?

施展老师后来出了本书叫《枢纽》讲的也是中国与世界的连接。

最近,我也在读另一本书《天才与狂徒》(The Men Who United the States)。【中文书名翻译得不好,看看英文书名有多牛x】。讲华盛顿在建国初期就设想挖通某条运河、讲华工参与的贯通美国东西两岸的大铁路……

连接的意义无处不在。

我们今天呢?

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消费者端的数字化大升级,中国消费者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巨大影响,从B到C的效率明显大幅度提升(想想10年前在北京打车有多难,而今天…)。

但供给侧B端到B端的数字化还远未到位,甚至从意识层面也只是刚刚开始。“连接”仍然是B端数字化的解题钥匙。

这也是中国SaaS的巨大机会。

同时,“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传统OP软件的路径是旧地图,美国的SaaS路径也只是他国的地图。

中国的SaaS从业者需要在中国的大政治经济环境中,用新思维寻找新路径。

如何获得ToB的“连接”思维?

那么连接思维如何获得?

通过常年陪跑几位有互联网思维的SaaS创始人,我做了以下几条总结:

1)介入客户业务,不满足提高客户企业的管理效率。相对提高管理和流程效率(大企业也需要),中国企业更需要业务上的帮助,例如:市场教育、获得订单、提升产品、提升服务。

2)创造/满足新需求。在既有IT工具领域的竞争,是残酷和激烈的。十年来,我见到高速成长的SaaS产品都在满足新需求。这个新,也许是全新领域(例如小鹅通的知识店铺),也许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创新(例如纷享销客的“连接型CRM”)。这些产品瞄准的是客户的既有困难,用的却是新思路、新能力,这类产品的诞生激发出了新需求。

在这样的新领域,SaaS公司不再是客户需求的追随者,而是引领者,甚至成为标准制定者。这对于做标准化产品的人来说,简直太幸福了。

此外,【组织方面】则需要重视创新氛围和创新精神,让产品和(产品/客户)运营团队有快速迭代试错的空间。

3)方向清晰,目标模糊。探索新世界的过程,只有方向,却很难有清楚的目标。创新者需要习惯这样摸黑前进的方式。

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目标都特别清晰了,这个市场要么是被巨头占据,要么已经打成一片红海。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不清晰的目标,不仅创始人如此,团队也应该理解这个过程中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曲折。

【组织方面】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真正的高管;在这个前提下,以原则和方向指引,而非以僵化的业绩目标牵引他们。我甚至认为,高速变化中,KPI对高管是无意义的。难道销售VP应该为了完成当月业绩KPI,而同意销售代表签下一个需求明显不匹配的大客户吗?CEO身边的核心成员应该有长远的战略意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牺牲自己的目标,服从公司的战略方向。

4)生态位:不与平台竞争,只做“补位”。喊着要与平台公司拼命的事,只是笑谈中过往的年少轻狂。

优秀的战略应该多想想如何帮平台补位,如何融入生态,如何做平台公司不愿意、不擅长做的事情。

5)发挥第一曲线的优势,才能进入第二曲线。我们要相信第一曲线的成功中,虽然有努力、有天赋,但主要是靠运气。因为同一个赛道中,别人也有天赋和努力;我们能胜出也许还多了点天时(Timing)和机遇。1%的事情经不起叠加,从概率上来说,两次不相关1%概率事件连续出现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一。

我们需要让这两个曲线强相关,而以下这些并不在此列:同一个客户群、对同一个行业的认知、有经验的团队……真正强相关的只是产品和产品积累出的数据。

顺便说一句,上半年火的不行的AIGC,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用得上的诸多技术之一。对客户及行业数字化改造来说,有AI技术、有大小模型,远没有一个具体能用得上的应用场景重要。有了SaaS积累的数据,才有AI的应用场景。

SaaS商业逻辑远大于AI技术逻辑。

6)间接战略。即便最终战略已经很清晰了,也不应在有把握前实现前,暴露自己的最终目标。

7)等风来、借势。当我们的路径确定了,但大势风头未起,不要急于事功;而要有耐心等待。即便增长在放缓、营收在减少,只要我们能够通过精细化经营保持高人效和长期现金安全,都可以忍耐。这时强行把增速提上去,多半只是花了高代价获得一批低质量的客户而已。

什么叫“战略定力”?就是在前提假设没有变化时,行动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固执地坚持。

汇总上面这几条,就是我在腾讯SaaS加速器上分享的一张总结图:

当前,我们能做什么?

总结一下,中国的大环境要求我们SaaS创业者——用互联网的“业务连接”思维升级“管理提效”工具思维。

管理提效不是完全不需要,对很多大集团、大企业确实是刚需(但增速不可能太快),甚至也可能是我们打开中小企业的敲门砖(前提是新产品比原有方案,例如Excel,提效十倍)。

无论如何,这不是中国企业的主流需求。我更建议大家从客户的业务出发,用互联网的“连接”思维、创新地帮客户解决问题。

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能做什么?

还是围绕这个四象限分类来谈。

这里列一下我给大家的——《2023年SaaS企业基础工作清单》:

  1. A/B轮之后的企业,尽快实现“长期现金流安全”、提高人效到45万以上(全员每人每年),实现“精细经营”;

  2. A/B轮之前的企业,设法低成本地实现产品PMF(在中国PMF比在美国更困难,这仍是商业不成熟带来的~~客户需求离散度偏高。我们的产品需要找到那种“热刀切黄油”的感觉)。

  3. 通用工具SaaS主要有两条道路:面对中大客户的通用SaaS考虑走向行业化;少量SaaS产品则利用非常具体的场景走向商业化。估计只有非常少量的企业能够走通第3条路:PLG。

  4. 行业SaaS:基于行业优势,不断加长价值链,提升营收占行业GMV/GDP的比例。这里有两种形式:增加工具价值、提供增值价值(包括一些人工专业服务)。

  5. 坚持标准产品交付。高客单价产品需通过提高人效(≥45万/年)来构建交付生态体系。只有SaaS公司的人效高了,才有生态伙伴(人效20~30万/人年)放心陪我们玩。

  6. 无论是通用SaaS,还是行业SaaS,用“连接”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价值和未来方向。

  7. 最后,还是那句话,CEO请多读书、多思考、少折腾。

今天这9000多字,总结起来就是3句话:

  1. 通用SaaS横切多行业头肩部客户;

  2. 行业SaaS深挖自己的行业,想方设法加长自身的价值链;

  3. 用互联网的“业务连接”思维升级“管理提效”工具思维。

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SaaS走向未来的路径。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对于B端产品经理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对应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对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停滞不前,那么终将会跟别人拉开差距。

由此,人人都是产品经理x起点课堂给B端产品人准备了多门【0元直播课】,帮助你提升B端核心产品力~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与其争论哪个暑假最可怕,不如好好规划一下[日签]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烛火阿里新任CEO吴泳铭:面向未来,以用户为先、AI驱动为两大战略重心《谈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其一聊聊如今性能最强的“13吋轻薄本”「好怕没有退路,也没有未来」你有过生存焦虑吗?| KY调研“高考后焦虑症”来袭!北大教授呼吁:与其怕孩子选错专业,不如关注这3件事与其一直要孩子改进缺点,不如协助他找到自信来源与其禁止娃玩“萝卜刀”,还不如借这个机会跟他聊聊经济和人性欧洲人视俄罗斯为敌人?34岁的匹克,如何走向年轻人?|专访匹克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与其拼命逼娃喝水,不如当个“吃瓜群众”!含水量高达95%,还是夏季第一鲜澳洲电费什么时候下降?能源专家:2030年才能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网友:与其苦等电费下降,不如换用太阳能!与其追求功成名就,不如赋予人生独特色彩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骗子哈哈哈2023地中海邮轮行 (三)斯普利特与其背诵小99、大99,不如锻炼这种思维力为什么说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微信视频号突然关闭了热点与其花几万治牙,不如提前护齿!这些好物照顾牙齿的方方面面!斯坦福前教务长:无论有多么闪闪发光的简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都没有用《留学》杂志总第221期 | 面向未来,培养有世界担当的中国英才当代年轻人的职场智慧:与其向上管理,不如向下兼容杨东平: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从局长死刑、30亿罚单,到史上最强风暴:中国医药反腐二十年如何走向深入摆地摊与写博客失序时代如何走出困境?我们邀请了三位心理学大咖一起聊聊专访陈翠梅:与其无聊的成功,不如追寻一次有趣的失败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向外释放 | 表达性艺术治疗开课倒计时看过一千份申请之后,西北大学前招生官想跟你聊聊如何 “推销自己”周其仁:如何走向一个乐观的未来与其说卷娃,不如说是老母亲们的竞争现场大众CEO:与其对华搞调查,不如提升自身竞争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