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阅读理解好烦”时
看点 如何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写作、思考和理解?应试和兴趣能力培养,有平衡之道吗?正高级语文教师刘璟,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儿子的引导沟通过程,为家长澄清了这些难题。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这边,接纳他们的小情绪,但也要鼓励他们。而这些能力,就从学会精读,学会3个维度的读写训练开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博雅小学堂(ID: boyakids)
文丨刘璟 编丨May
才能平衡考试和素质?
很多家长问,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又必须应对。如何在让孩子平衡应试阅读和真正的好阅读?
进入初中后,这种应试压力越来越明显,刷题也变得更加频繁,老师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套路也越来越多。我曾经认为它们是对立的,但在我的儿子身上以及更早之前,我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可以找到一种平衡点。
如何找到这种平衡?首先,我们逐章地陪伴孩子阅读好书,一定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是享受文本带给你的乐趣,第二步是运用你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的阅读理解能力,游刃有余地解决阅读理解的问题。
比如,告诉孩子,你也需要学会用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想一想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这个时候你的理解文本的能力就派上用场了,对吧?
另外,平时的小考试、小测验,家长和老师都不要特别在意成绩。因为一旦到了大考,比如中考,这些试卷的质量远远高于平时的试卷质量。出题人会提高试卷的难度。而对于我们通过大量整本书阅读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更有发挥的空间,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这些作品中会更加游刃有余。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始终站在孩子这一边,肯定他们难免会有一些不好的情绪,觉得每天都做这种无聊的题目。
另一方面,你也要告诉他们,根据你现在的阅读思维水平,你完全有能力胜任,并且你可以比答案给出更好的回答。因为答案只是别人给出的,我们可以一起研究答案,看它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然后我可以用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来重新表达自己的观点,调整语序。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或初中生,阅读理解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你的回答一定要紧密联系题目。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深度阅读时经常要训练的能力,包括如何调整语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这是需要在整本书阅读中经常进行训练的能力。
到了初中之后,老师会教孩子们一些写作的模板,告诉他们如何开头、如何写中间部分,以及如何结尾。但是我的儿子由于一直跟着我一起阅读成长,对此并不看好,他问为什么现在要开始套路了?
我说,我没有要求你套路,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对写作的初衷,表达自己最自然的方式。然而,如果你想要真正出色的作品,需要在平时有更多的积累,积累来自你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阅读的积累,你也要相信所有阅卷老师都有能力看到你的语言发展。
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你必须相信你的孩子在整本书阅读中所获得的能力是正相关的,可以应用到他们日常考试表达中,而你要始终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缺了哪3个训练?
因为家长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我们父母也很喜欢看书,孩子也很喜欢读书,可是依然写不好作文,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看书的速度太快了,他真的在看吗?阅读却没有看到成果,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困惑。
语文界的真理之一就是,孩子读了很多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写作,因为从读到写的写作通道,除了极个别的天赋型选手,绝大部分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多阅读与写好作文之间,虽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但阅读促进写作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阅读如何促进协作?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根据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第一步就是要引领孩子去读好书,去读经典的书。比如《马蒂尔达》就是罗尔德·达尔的经典作品。美国的老师和孩子们分别评选出来最喜爱的书,你会看到达尔的作品都是榜上有名的。
很多孩子被达尔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一本又一本地读下去,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女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等。当孩子开始阅读其中一本,他就会舍不得放下去,而且围绕一个作家的一个系列进行阅读,其实就是深度阅读,也是思辨性阅读的开始。
写作训练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我们的统编版教材在以前的基础上,试着做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一本像《马蒂尔达》这样的书,它其实就是一个微写作训练,一个项目式的写作环境。孩子在自由、开心的阅读氛围当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阅读和写作之间能够自然切换。
在整本书的阅读和表达方面,我觉得主要有3种形式,就是当你带孩子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少要经历3种形式的写作,恰恰就是孩子在小学甚至初高中囊括的所有写作内容。
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写作
有的家长问,这年头还要做读书笔记?或者说甚至有做摘抄,有没有必要?
什么叫“过程性写作”?首先是写读书笔记和提要。
孩子从自由的状态的阅读进入到深度阅读,读书笔记功不可没。因为你在做这个过程当中,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做,也是在逼迫自己把书读得更精致,把自己随时的想法和问题都提出来。
大家知道钱钟书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对吧?比如他写的《管锥编》,据说笔记做了几大麻袋。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杨绛对他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外文笔记、中文笔记、读书心得都有上百篇。
实际上,笔记的效果远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记忆,它就是当前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孩子及时整理书的内容、观点和阅读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会帮助他们形成相对清晰的表达。
所以我建议家长,或者是小朋友们,要给自己准备读书笔记本。读书的时候,用“提纲笔记”来梳理全书的结构框架,用“心得笔记”留存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当然也可以用便利贴的方式直接贴在书上,甚至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还可以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在后续的阅读中去解决它。
从字数到文采怎么逐步闯关?
很多孩子觉得写作难,难在哪里?就是字数畏惧——老师要求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文章写满300字,一听到字数就觉得难~
说实话,写作从来都不是字数越多的文章越好,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字数多意味着什么,而是出于对数字的恐惧感。硬凑字数的牛头不对马嘴、废话连篇的文章,反而造成他日后写作很难有条理性。
所以我告诉家长,在孩子写作的起步阶段,千万不要以字数的多少来衡量他的写作力,条分缕析、文从字顺是小学阶段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甚至到了大学之后,大学教授觉得他们最为头疼的是学生写的论文,都会出现表述的层次性的问题。
现在的语文教材,开始把孩子的写作训练划分成一小个的微型写作训练。在整本书阅读里,可以设计得非常精妙。
比如《马蒂尔达》里面,就可以引导孩子多次微写作。作家达尔非常聪慧,为了表达沃姆伍德先生的无知,通过描写他和玛蒂尔达的对话来实现。
全程没有出现过“无知”两个字,可是我们边读的同时,这个词就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作家是不是很厉害呢?
我们经常讲写作无非是换一种形式的表达,同样是表达高兴:
你看,不同的情境当中的那种快乐,是通过你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要出现“高兴”这个词,却能够把这个画面表现得非常的活。
而这些是小学时期,尤其是小学中高段写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让文字表达更具画面感。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试着和作家学习,用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他总是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换一种方式叫产生联想。当孩子学会了联想的能力,不仅会写外貌,写动作,也会写场景,还会写人物的语言。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相关的补白、仿写、换角度讲述故事等训练。比如人物串门,你的姥姥能不能成为马蒂尔达的姥姥啊?或者说变成小老鼠的是饱读诗书的玛蒂尔达,故事又将如何发展?这些创意写作是能够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
这个时候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情境当中,也在训练如何按照真实的逻辑去推进它的情节。
我在自己的班级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实践过来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些很小的有趣的训练,这些训练当然不可能单独得来,更多时候就是从整本书中获得的灵感,边读边写。
那当我们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前面的小训练无形中让孩子减少了很多恐惧感,也能写一些非常顺畅、有趣、有画面感的语言。
好玩的题目更能激发孩子表达
在一本书读完之后,孩子对这本书的人物情节可能会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人物分析可以这样做: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等等,这种历史文化的语境建构、对知识形成理解,就是深度阅读。
如果是整个班的同学在一起共读,你会发现非常有趣,那种心有灵犀的愉快,跟其他同学观点的碰撞,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思维乐趣的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很期待和孩子们一起学会阅读,让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就像小王子对玫瑰花的驯养般充满深情,发现写作原来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自然表达而已。
图源:pexels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