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骷髅舞曲》
每周一曲【视频赏析】:颇具卡通幽默特色的交响诗——圣桑的《骷髅舞曲》
编者按
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是人类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音乐能荡涤心灵,共振灵魂,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音乐能缓解情绪,抚平心灵创伤。音乐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具有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曾言:“任何美的东西一旦达到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然而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它不像绘画和建筑那么直观,因而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门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艺术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古典音乐这门高雅的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此我们请对西方古典音乐颇有造诣的蔡茂生先生以“每周一曲”边播放边赏析的方式,把这些大师最好的作品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给大家,按照钢琴独奏曲、钢琴和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等不同题材的序列发布。
若说艺术史上的艺术全才,最为大众熟知的莫过于达·芬奇了。这位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全才,还是科学家、发明家、博物学家、建筑师、音乐家等,通晓数学、生物、物理、天文、地质等科学知识,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
很多人不知道音乐史上也有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被誉为“19世纪的达·芬奇”、“法国的莫扎特”,他不仅是作曲大师,还是指挥家、管风琴家与钢琴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哲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数学家,他就是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
(法国作曲家 圣桑)
圣桑出生于距离巴黎几十公里的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内务部员工,喜爱文学创作,但却早早逝去,此后圣桑只能在母亲和姨妈的细心照料下长大。
圣桑被公认为可以媲美莫扎特的神童。在姨妈的启蒙下,他 2岁便开始接触音乐知识,2岁半便训练他的听觉和识谱弹琴,3岁半时便写出了他的第一首钢琴曲(第一份钢琴作品至今仍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6岁时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当他10岁举办自己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时,就能背诵演奏贝多芬的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并取得圆满成功。
13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随管风琴教师弗朗索瓦学习管风琴,并在第二年获得管风琴大赛第二名。17 岁那年他与钢琴家李斯特成为挚友,18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圣桑便在巴黎的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他被李斯特誉为“在世最伟大的管风琴家”。
圣桑多才多艺,曾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亦是一位数学专家,他还撰写过关于声学、巫术科学、罗马剧院装修及古老乐器的学术文章。他曾编写一份哲学著作,讲述科学及艺术会取代宗教。他的其他成就还包括一册诗集,及一份十分成功的滑稽剧本。圣桑还是法国天文学会的成员。
圣桑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参孙与大利拉》、《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完成于1874年,是作者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一部。它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诗歌描写万圣节的午夜时分,死者的骸骨出现在荒凉的坟场上,跳起怪异的舞蹈,直到拂晓鸡啼才逃归墓里。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木琴的干枯音色,以及小提琴空弦A和降E发出的减五度音响,都形象地描绘了骷髅在跳舞中发出的互相碰撞声。木琴的运用和后来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化石”有异曲同工之处。
曲子一开始由竖琴在弦乐器持续和弦的陪伴下轻轻拨奏出十二次,象征午夜的到来。墓地的石门随即大开,众骷髅都从自己的坟墓中爬了出来。为首的死神拉起独奏小提琴发出了跳舞的邀请。接着出现了两个圆舞曲主题,群魔乱舞的时刻开始了。整个曲子就由这两个主题不断发展互相交替而成。起初的音量很轻,逐渐发展成乐队全奏,聚集到坟场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蹈也越来越狂热。
乐曲中段以第二主题的变化为主,并插入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的感觉。《愤怒的日子》是一首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从十四世纪开始被广泛运用在安魂曲之中。后来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把它运用在交响乐之中,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多位作曲家也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过这个主题,用来表现与死亡有关的内容。在这里圣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怪诞处理,让旋律断断续续地行进,音乐显得滑稽诙谐,飘忽不定,描写了小鬼们群魔乱舞的疯狂场面。
再现时乐队不时地做旋风般半音阶下行。最后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舞蹈达到狂热的高潮。突然双簧管模仿雄鸡的啼叫,拂晓即将到来,热闹的舞会突然结束,骷髅们纷纷逃归墓中。随后小提琴奏出优美的晨歌,音乐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圣桑 - 《骷髅舞曲》)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