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交朋友得找爱搞钱的
“月老殿前爱答不理,财神殿里长跪不起”
“愿逆风如解意,多赚人民币”
眼下,打开社交平台,这届年轻人更爱搞钱了。不同以往,单纯地讨论“薅羊毛”,如今年轻人们不仅懂得“成由勤俭”理智消费的硬道理,还纷纷在“开源”方面动起了脑筋,“让钱生钱”尽可能多的赚取“睡后收入”。
根据T-ask调研显示,超过66.7%的年轻人有过或正在进行理财,18.8%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理财过,但正在准备理财。与此同时,在众多的理财方式中,基金一跃成为了年轻人重要的理财之选。Mob研究院曾公开数据显示,互联网基民主力就是90后。
那么,这届年轻人为啥爱持基?他们的持基行为又有啥不一样?
做最耀眼的“显眼包”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公募基金规模攀升至27万亿,数量突破1万只。这其中,大学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2023年中国大学生基金投资调查白皮书》显示,在有投资行为的大学生中,超八成人选择了投资基金。
在众多的理财选择中,为什么年轻人们偏爱基金?结合基金的特点可以看出,基金产品目前分为货币型、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等多个种类,选择丰富多元。无论是哪种基金,它们的收益通常会比传统债券更可观,而持有人所要承担的风险则小于股票,且操作简便、容易上手。
此外,公募基金还具备投入起点低、可随时赎回等的特点,让无论是身处学校,依然靠父母给予零用钱学习生活的大学生,还是刚入职场,但收入开支依然捉襟见肘的“职场小白”,都能进入金融这片商海中遨游一番。数据显示,即便是流动性更高的非货币型公募基金,也有62.6%的大学生主动试水。也因此,江湖上有种说法,公募基金是年轻人的天下。
搞钱是永恒的命题,但这届年轻人搞钱的目的却不尽相同。除了传统的财富积累以外,他们还期待通过自主管理财富,逐步实现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为未来增添一份保障。调查显示,有73.7%的年轻人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在于提升物质生活水平,而为了给自己生活增加抵御风险能力的年轻人,同样高达72.2%。
此外,这些“生活处处是社交”的年轻人,还给予了持基社交属性。“买哪只基金?”“今天你绿了吗?”成为这届年轻人新的问候方式和调侃方式。
打开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成员超过62万人,小红书一条《普通人如何抓住搞钱的准确时机》视频,点赞与收藏量均破6万,人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自己的投基心得。
21.1%的90后们通过投资理财找朋友
统计显示,有21.1%的90后们,购买基金等投资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投基,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有甚者,会像追爱豆一样为基金经理建立超话、签到、打Call,茶余饭后的热点也从明星八卦转向基金盈亏。只要你能把基金持买的经验讲得头头是道,就很容易成为朋友圈中的“显眼包”。
惯做“显眼包”的年轻人,持基的偏好和表现也有了新变化。
投基易认知难
尽管持基年轻人众多,但大家的盈收表现相对平平。
对大多数并非专业学金融出身的普通人来说,真正了解金融产品,主动适应市场波动甚至随波动而调整投资策略难上加难。面对“回撤”,多数基民出现持基时间短、心态不稳等表现。《2021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显示,35%的基民持有基金时长不超过6个月。这其中,年轻人尤甚。《2022年轻人理财观念大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4%的受访者对自己的理财配置情况非常满意。
此外,年轻人们的抗风险意愿也有所回落。《2021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调查显示,年轻人相信“敢投敢亏才会赢”,有33.2%的年轻人愿意承受高于15%左右的损失。短短2年过去,如今的年轻人保护本金的意识更强,《2022中国青年投资态度白皮书》调查发现,Z世代年轻人再提及理财,关键词变为了“保本”。
曾经,有33.2%的年轻人愿意承受高于15%左右的损失
投基趋稳的背后,是更多年轻人所持有的本金变少,他们更乐于用月薪剩余,甚至是学习生活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投基。于此同时,他们对理财预期收益也有所调整,对他们来说,如果每日理财营收能Cover一杯咖啡钱,就是胜利。
对自身盈收结果不甚满意,理财更谨慎的年轻人们,很快意识到,所谓投资,就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提高对金融市场的专业认知力才是王道。
调查显示,超九成大学生投资,不能确定买卖时机及不知如何挑选/合理搭配理财产品。而那些表示对理财知识掌握尚可的大学生群体(58.9%),其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了应对简单理财产品的日常操作。如何提升专业认知力,成为了能否更好适应金融市场的关键。
为此,年轻人们开始挖掘身边的社交平台资源。眼下,打开B站,在财经商业知识板块,麻省理工微观经济学公开课、央视纪录片《基金》、“2023年基金怎么买”等知识科普类视频,观看量平均都在36万左右。无独有偶,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也都有基金销售、引流开户、收费荐股等的账号和内容,为当下的年轻人提供“入市向导”,试图帮助他们提升认知力。
但向导多了,年轻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且质量好的内容,就更难了。一个个漂浮在理财知识海洋里的“小白”们,更加迷茫和孤独,他们的个体投资情绪需要被看见。
投资路上找朋友
眼下,有许多机构纷纷下场投资教育,指导理财,回应年轻人的困惑和焦虑,风格不尽相同。今年8月18日,中国新闻周刊携旗下有意思报告、动漫IP哎呀我兔,举办了以“趣!热爱”为主题的“2023有意思生活方式大会”,并在会上公布了“2023年度有意思品牌”榜单。其中,中泰证券资管作为唯一的资产管理机构,榜上有名。
中泰证券资管究竟“有意思”在哪儿?这得从他们与年轻投资者的互动与沟通说起。
今年年初,由中泰证券资管出品的微信视频号“好朋友”系列品牌动画“出圈”了。这是一组全程没有对话或旁白的动画。
在第一集中,一个孤独的小野人选择了出海,在海上遭遇到海鸥袭击,雷雨过后,小船翻了,险些溺水的小野人挣扎从海底游到海面,趴在浮木上经受着日晒考验。更严峻的是,失去方向的他,只能由着浮木随意漂浮,孤独和恐惧感极大挑战着他的求生意志。万幸的是,他最终抵达海岸,并通过贝壳这一信物,找到了同类——另一个小野人。
随着该系列动画的不断更新,精彩还在继续。第二集中,小野人被伪装的怪兽所诱惑,丢下了朋友,转头追随怪兽。但怪兽并不是真正想做朋友,而是看中他颈上的贝壳。就在怪兽露出真面目并将小野人逼下山崖之际,已经转头离去的朋友去而复返,二人合力战胜了怪兽。
“好朋友”系列品牌动画中的小野人
有网友感言,在这个小野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资故事:
决定出海的小野人一如刚接触基金的我们,懵懵懂懂中开启了投资之旅;但可能只是听别人说基金能赚大钱,也可能只是好奇,但当自己真正走上投资之路,便会发现,投资之旅并不平坦,旅程中的个体百感交集。
海洋如变幻不断的金融商海,面对困境时的无措与寥寂,如同大跌时不断下沉的绝望,此时尤其渴望好朋友的陪伴和理解。
大海会给勇敢者以奖赏,一如希望会在绝望后出现,当拿到象征收益的贝壳后,投资可能已经“上岸”了。上岸之后,我们依然会对诱惑动心,总惦记着高收益,却忘记了背后的风险;总想抄底买在最底部,可结果真到了底部却迟迟不敢下手。但时间和经历最终会帮助我们看清诱惑,而来自真心朋友的互帮互助,也能帮助我们最终让投资化险为夷。
三集动画片发布后,有的网友求追更,也有网友羡慕起了该动画中的小野人最终能找到“投资路上的好朋友”,“含泪看完,要是去年有个人拉我一把也不至于亏那么多”。
显然,这部系列动画与常见的金融机构出品的宣传片不同,作品以投资路上的孤独与艰辛为情感锚点,希望通过此系列动画告诉所有持基的年轻人们,投资市场有起伏,但有朋友就不孤单。
调研显示,除了动画,这届年轻人(45.9%)还普遍偏好真人视频等形式,更能直观学习金融知识。一心想做大家“投资路上的好朋友”的中泰证券资管,结合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创作了多个场景化真人演绎小剧场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诸多抓住“投资价值叛徒”“拒绝预判服务”等的对话式喜剧,让人们在一个个情景故事中轻松GET投资哲学,不枯燥,更亲切。
在严肃的金融产品分析中,常用的夏普比率、最大回撤、波动率等专业数据虽十分重要,但也枯燥,刚入手的“小白”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如果负责科普的基金经理与持有人间存在沟而不通的情况,就很难真正成为共同谋求财富增长的好朋友。
为此,中泰证券资管打造了自媒体矩阵,并力邀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每周撰写一篇投资笔记。这样一来,投资者长时间阅读不同经理人所撰写的文章,就能见字如面,通过文章表达的投资价值主张,找到贴合自己投资偏好的经理人。该栏目已积累发布文章256篇。除了理财知识外,还不乏有“泛知识”,如缓解投资焦虑的三个可为之举、人生的减法与乘法、推荐书单等。对中泰证券资管来说,只有在并不全然稳定的投资路上构建稳固的友谊,他们才会与持有人在投资市场上走得更久,更远。
无论是制作“好朋友”系列品牌动画,创新视频号短视频,还是打造中泰资管天团栏目,诸多基于同理心的内容创作,让金融投资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疏离感。确实,与其告诉年轻人“至今服务客户数量逾675万,为客户实现收益逾739亿(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数据来源中泰证券资管)”,倒不如通过重视投资者的感情需要,来与之建立情感关联——我在乎你们的信任,渴望成为你们信得过的“投资路上的好朋友”。
当学着摸索并逐步确认自己投资标准的年轻人,与会整活的中泰证券资管双向奔赴,这场以搞钱为契机的大型交友聚会,才真正萌发出了理财真谛,那就是在追求物质丰富的道路上,收获乐趣,体验管理人生的快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