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人记得你,世界各地鬼节盘点
地球是一个奇迹
格陵兰因纽特神话鬼怪,为死去孩童与乌鸦混合恶灵,传说召唤后可用来伤人。| 图源:HIP,ART RESORCE,NY
马来西亚中元节 | 摄影:Davie Gan,YOURSHOT
摄影:Ana Beatriz Riberio
摄影:Ahmad Zaini Yahaya
摄影:Olivia MacKeen,YOURSHOT
(※高能友情提醒:印尼部分图片有惊悚成分,如果介意请快速滑过。虽然从文字中可了解到该国“鬼节”其实饱含深情,但这份深情对广大外国人来说实在难以笑纳)
家人和朋友在检视黛博拉·毛帕的遗体。她死于2009年,享年73岁。遗体用福尔马林处理过,会缓慢木乃伊化,如果保存良好,据说能为子孙带来福泽。| 摄影:BRIAN LEHMANN,NATIONAL GEOGRAPHIC
克里斯蒂娜·班内于2011年离世,此刻她的遗体被儿子巴托洛梅乌斯·邦加举起,孙子杰里·普特拉·邦加在一旁摆姿势合影。托拉查人有一半以上在外地生活,葬礼也是家族团圆的盛事。| 摄影:BRIAN LEHMANN,NATIONAL GEOGRAPHIC
男丁们把母亲的遗体抬向墓室的时候,缇尼·帕提永一时难抑悲痛。她的母亲于此前十个月去世,终年62岁。此前她的遗体一直停放在家里,亲人用这段时间细细筹办了她的葬礼。| 摄影:BRIAN LEHMANN,NATIONAL GEOGRAPHIC
摄影:Skanda Gautam
摄影:MARIAJOSEPH JOHNBASCO, YOURSHOT
摄影:Skanda Gautam,YOURSHOT
柬埔寨人认为,在亡人节的这半个月里,生与死的距离是最近的。|(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日本盂兰盆节撒豆驱鬼求平安,撒豆子的习俗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宇多天皇时代。| wikipedia.org
盂兰盆节一开始是为了纪念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 摄影:Hidenobu Suzuki
节日期间的庆典上,舞者们从未打破庄严的注意力,也从不忽视他们舞蹈的目的,在盂兰盆节,她们从日出跳到日落,连续三天,偶尔停下休息。| 摄影:Jonathan Jahnke
泳者将装满灯笼的木筏拖到海里。每个灯笼都由家族奉献,以纪念那些已经过世的人。| 摄影:Cindy·M
在盂兰盆节期间的京都,灯笼照亮整个墓地。| 摄影:ANDY HEATHER,YOURSHOT
盂兰盆节期间的日本姬岛村,一个打扮成艺伎的孩子参与了游行队伍。| 摄影:EMILIO ESPEJEL
盂兰盆节期间,日本的孩子经常扮演成民间传说中广受欢迎的角色,比如艺伎。| 摄影:EMILIO ESPEJEL
盂兰盆节之后,一名日本女子在佛堂中为逝者祈祷。| 摄影:EMILIO ESPEJEL
1910年,万圣节期间的妇女打扮成女巫模样。|摄影:TRANSCENDENTAL GRAPHICS,GETTY IMAGES
身着巫师服的万圣节狂欢者正在享受黑夜 I 摄影:GUY HARROP, ALAMY
篝火之夜和古老的萨温节(凯尔特人的新年)有关。而如今很多万圣节传统习俗都可以追溯到萨温节。| 摄影:JUSTIN TALLIS, AFP/GETTY IMAGE
摄影:ALEJANDRO AYALA XINHUA, EYEVINE/REDUX
祭坛上供奉的是两位墨西哥国宝级人物——著名画家里维拉(Diego Rivera)和弗里达(Frida Kahlo)。| 摄影:Kris Davidson
“卡特里娜骷髅”是墨西哥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于1913年创作的版画形象,也是墨西哥“亡灵节”的重要形象。| 摄影:TINO SORIANO, NATIONAL GEOGRAPHIC
亡灵节期间,风格独具的墨西哥剪纸随处可见。摄影:RAUL TOUZON
一家老小把万寿菊播撒到街头巷尾,铺成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墨西哥人欢迎和指引去世亲人回家的方式。| 摄影:Kris Davidson
亡灵节期间,墨西哥人把万寿菊铺满墓地。| 摄影:JAN SOCHOR,ALAMY
高空俯瞰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安加村 | 摄影:ULLA LOHMANN
生前的Gemtasu决定请摄影师Lohmann拍摄自己被做成木乃伊的图片故事 I 摄影:ULLA LOHMANN
生前,Gemtasu正在试验自己的木乃伊座椅,耐心教授子女把自己做成木乃伊的方法。| 摄影:ULLA LOHMANN
生前的Gemtasu,曾带领一家人扛着自己父亲的木乃伊,回归到村子上方的悬崖洞穴。|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在仪式中,一位亲人握住了Gemtasu已被木乃伊化的手,失声痛哭。| 国家地理图片集
摄影:SAPNA REDDY, YOURSHOT
编辑:框舅
点点👇,谢谢关注。
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国家地理严选好物群”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