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所料】存量房贷利率有望下调——点评LPR非对称调整
作者:张励涵,何帆,郭于玮,鲁政委
8月21日,人民银行官网发布8月LPR报价,1年期LPR报3.45%,上次为3.55%;5年期LPR报4.20%,上次为4.20%。
为何5年期LPR利率保持不变?这可能意味着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调,央行为了统筹考虑增量、存量信贷利率关系,保持增量房贷利率相对稳定。从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出发,在存量贷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存款利率的下调,来保持净息差的稳定,并且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可能大于贷款利率。在银行贷款利率收益率下行10bp,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bp的情景下,银行净息差的提升幅度在2-3bp。
如何看待1年期LPR下调幅度不及MLF利率?一是LPR直接影响贷款利率,MLF利率影响银行边际资金成本,LPR下调幅度小于MLF,有助于稳定净息差和银行资本充足率,维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与8月20日央行等电视会议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的精神相呼应。二是MLF利率的更大幅度下调,隐含着调节政策利率曲线形态的作用,配合后续降准操作的落地、存款利率的下调,上述政策组合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低成本、更稳定的中长期负债。
8月21日,人民银行官网发布8月LPR报价,1年期LPR报3.45%,上次为3.55%;5年期以上品种报4.20%,上次为4.20%。
5年期LPR利率保持不变,可能意味着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调,央行为了统筹考虑增量、存量信贷利率关系,保持增量房贷利率相对稳定。8月20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强调:“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从统筹增量、存量信贷利率的角度来看,本次5年LPR利率保持不变,可能是由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即将下调,此时保持增量房贷利率的相对稳定,是政策综合评估利率下调影响的结果。此外,“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政策也可能逐步落地,和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形成政策合力。根据我们此前测算,如果存量按揭贷款的加点幅度下调60bp,对于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为7bp左右。此外,本次调降1年期LPR能够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短期融资成本,尤其是企业融资成本。
后续存款利率可能下调,并且下调幅度可能大于贷款利率。8月20日的会议同时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上述会议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的表述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保持一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形式讨论了银行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收窄至历史最低水平的背景下,存量房贷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的下调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下行,此时需要通过存款利率的下调,来保持净息差的稳定,且存款下调幅度可能适当高于贷款利率的下调幅度,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我们在此前发布的报告《降成本和稳息差如何平衡?》
在8月15日的非对称降息中, 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下调10bp和15bp;而今天公布的LPR报价,1年期LPR仅下调10bp,5年期LPR未下调,LPR下调幅度低于MLF利率。继2022年8月之后,1年期LPR和1年期MLF利率再次出现了非同步调整。如何看待LPR下调幅度不及MLF利率?
一是LPR直接影响贷款利率,MLF利率影响银行边际资金成本,LPR下调幅度小于MLF,有助于稳定商业银行净息差和资本充足率。在大多数时期,LPR和MLF利率下调幅度相当,但二者对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影响存在差异,前者是银行最优贷款利率,而后者代表商业银行的边际资金成本。根据LPR报价机制,LPR在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形成,加点幅度由银行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决定。本次MLF利率下调15bp,而LPR下调10bp,意味着上述加点幅度回升5bp至95bp,和2021年8月LPR报价改革后的加点幅度持平,体现了稳定银行净息差的政策考虑。
二是MLF利率的更大幅度下调,隐含着调节政策利率曲线形态的作用,配合后续降准操作的落地,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中长期负债成本,提升银行负债稳定性。在本次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的非对称下调之前, MLF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的期限利差为75bp,而2019年以来1年期NCD利率-DR007的利率中枢大致为60bp左右,相较于市场利率,政策利率的期限结构明显更为陡峭,7天逆回购利率大致为DR007的中枢,而MLF利率相较于NCD利率的中枢更为上偏。本次MLF利率调整之后,政策利率1Y-7D期限利差收窄至70bp,同时,考虑到9月左右降准可能落地,综合来看,上述政策组合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低成本、更稳定的中长期负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