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没考上好高中满墙奖状被撕,我们需面对现实:99%的娃终将归于平凡
大家好,这里是老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真是父母亘古不变的想法。
尤其是现在的娃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
无数家长轰轰烈烈地加入到“鸡娃”大军中,从选择幼儿园到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每一个阶段都得步步紧盯,生怕落下队伍。
这不,安徽一个家有中考生的家庭就因为“成绩”这事儿上了热搜。
中考发挥超常却被家长指责
这满墙的奖状无一不展露出这位孩子过往优异的成绩表现,但这些奖状因为孩子刘宇不尽人意的中考成绩而被母亲从墙上撤下。
图源@极目新闻
老育本以为这又是学霸中考失利,错失名校的事件,但仔细一看这些奖状都是来自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获得的,并没有什么含金量。
不少孩子小学成绩好,但到了中学成绩就跟不上了,很显然刘宇就属于这些“后劲不足”的孩子中的一名。
老育查阅了一下当地重点高中的投档线,发现考了523分的刘宇成绩在全市中确实并不拔尖,不过对于从初二起因不适应学习而成绩下滑的刘宇而言,这个分数却是他的历史最高分。
图源@初三网
不过,刘宇的父母还是对这个成绩感到失望,父亲甚至为此一时间气急攻心,撂下“不读就出去打工”的狠话,而撕下奖状的行为也是为了激励孩子在高中继续努力。
其实,普通家庭和农村家庭也能培养出前1%的高材生,每到高考成绩公布之际,新闻总是不乏寒门出贵子的宣传,但作为普通的家长,还是不要过分代入自己,这终究只是幸存者偏差,全国有多少普通家庭,能培养出顶尖神娃的又有多少?
对孩子有希冀自然是好的,但要掌握分寸,过分拧巴、将自己的希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和父母双方都陷入痛苦之中。
“我教她逆天改命,她却让我学会认命”
不仅普通家庭的家长愁成绩,高知家庭的家长也愁孩子的成绩。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但不少双方都是高材生的父母却生出了个学渣孩子。
曾经就有一个北大教授吐槽自己的学渣女儿引起大家的关注。
图源抖音@北大丁教授
北大教授丁延庆名声大到在搜索引擎上随手就能看到他响当当的名声。
6岁就能背下新华字典,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大学考上北大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考上北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硕士毕业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取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两个精英的孩子按理说就算不是“神童”,也得是个“学霸”吧,万万没想到的是出生在这样珠联璧合家庭中的孩子确实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从小在学习上顺风顺水的丁教授,自然对自己的女儿寄予厚望,但等到孩子上学时,丁教授发现女儿的成绩一直是全班倒数第一,甚至和倒数第二名都有很大差距。
图源@新闻故事会
于是,丁延庆教授决定亲自辅导孩子功课,把孩子接到办公室学习,每天辅导作业弄得鸡飞狗跳,好在成果显著,女儿的成绩提升了不少。但他却发现女儿逐渐变得焦虑,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于是决定放弃高压的辅导。
图源@新闻故事会
这也让他意识到:不管父母有多优秀,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
图源抖音@北大丁教授
被问及是否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平庸的人时,丁教授也坦然回答“可以接受,完全能接受,必须能接受,学会接受她对谁都好。”
更是直言不讳地坦白自己的女儿“大概率肯定上不了自己的学校。”
图源抖音@北大丁教授
孩子能有像丁延庆教授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摆正心态的家长是幸运的,另一个同样是高知家庭出身的平凡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了......
名牌大学的朱教授家庭在中年得女,从小让女儿接受精英教育,要求必须出类拔萃,但在高三年,女儿媛媛却有些后劲不足,只希望能上一所二本院校,但朱教授却坚持让女儿必须上名牌大学。
在不断施压下,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媛媛填报了父母要求的院校,却在高考前夕在家吞药自杀了,在留下的遗书中她这样写道“爸爸,对不起,我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没脸活着见你们,不孝的女儿先去了。感谢你们18年来对我的养育……”
图源@《小舍得》
有太多在高智商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反而平庸,这事儿还真不是毫无依据的,其实智商遗传这回事儿和“均值回归”的规律有关。
孩子的智商受遗传基因和后天两个因素决定,遗传基因占70%左右的,后天因素占据30%左右。但两个高智商的人生出的孩子很难和高智商父母达到同样的高度,会趋于平均水平,这就是均值回归。
图源@网易
所以说,学霸家庭出学渣实在是太正常了!
换个思路,正正都能得负,何况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执着于“负负得正”也太难为孩子了。
正视孩子的平凡
我们中国家长哪一个不希望孩子能有出息的?
一群父母在群组里讨论怎么鸡娃,本就焦虑的父母更打鸡血了,不焦虑的父母看着也很难不变焦虑,不知不觉中掉入鸡娃的信息茧房之中。
图源@小红书
我们仿佛一生都在和“平凡”作斗争,但自己的人生又往往归于平凡,不甘于此的父母们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替孩子和平凡作斗争。
事实上,人人不想成为平凡的人,99%的人却都会成为平凡甚至平庸的人,大多数的孩子既不会成龙,也不会成凤。
鸡娃的目的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全国只有前6%的孩子有机会考取一本,只有2.41%孩子能进211,能进985的只有0.79%, 如果想考进清华北大,必须进入全国前0.03%。
全国有这么多孩子需要高考,面对僧多粥少的状况,既然有第一名,那一定有最后一名,不可能人人都是优等生,总有人要当中等生和学渣。
除了批评式教育,现在都提倡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一些父母没有正视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想方设法地想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将鼓励式教育演变成“捧杀式教育”。
孩子随手画张画、背首诗,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对某一方面有超常的天赋,于是不仅对自己,还对孩子洗脑“这个孩子是个天才”,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认知偏差。
当孩子进入更高的平台、见到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后,却发现和真正有天赋的人比起来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感,甚至为此一蹶不振、沮丧抑郁,殊不知这不过是眼高手低的结果。
接受平凡≠躺平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老父亲老母亲们问了,“老育,老育,发现孩子平庸难道我们就只能摆烂了?”
那!当!然!不!是!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和自己和解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曾经谈及教育,这样说“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我们不要再对孩子说这种假惺惺的话啦。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认清现实。人不是平等的,你没有那种才能的。这是爹娘必须教会孩子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话未免太残忍了,但至少作为家长对此得有清醒的认知,因为老育发现,比起孩子自身,家长更难承认孩子的平庸。
倒不如抛掉自己的执念,接受自己的孩子终究只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尊重孩子的想法,因材施教
丁延庆教授提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和过人之处,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孩子,应该善于发掘孩子各方面的优势和爱好,找到一个最适合孩子的路径来协助他们在这条路上充分发展。
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硬要把不同的孩子往同一个精英路子上引呢?
帮助孩子发展内驱力
成功不是逼出来的,也不是鸡娃鸡出来的,父母不能一辈子跟在孩子身后鞭策,学霸也好,学渣也罢,孩子未来在各行各业发展状况终究是要靠自己,想要有所发展自然离不开内驱力,关于如何培养内驱力,老育在另一篇文章中也为大家解答过。
老育能理解各位老父亲老母亲们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但大多数的孩子只是普通人,不必排斥“平凡”,平凡才是常态,不如教会孩子在平凡中过得幸福。
你能接受自己的娃成绩平平,将来做个普通人吗?
欢迎评论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