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兴产业报告:哪些城市、行业更具潜力?
未来卫星及应用,软件信息服务、风能产业等领域,都很有可能通过颠覆性创新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2023年上半年,哪些城市、哪些行业的新兴产业更具发展潜力?
9月6日,《2023上半年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指数》(下称《报告》)在北京大学发布。该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新兴产业呈现“积厚成势”和“蓄势待发”两种态势;2023年第二季度,46%以上城市较2022年底实现正增长,67%以上主要城市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实现环比正增长。2023年上半年,成都、杭州、广州、天津、武汉、重庆、宁波等城市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备进一步提升潜力。
此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新兴产业发展总指数居全国前列,头部优势明显。《报告》指出,北京自2020年以来长期蝉联榜首,2023年二季度的战新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数量、企业专利授权新增数量,均领先于其他城市。2023年上半年,上海、深圳紧随其后,分别录得267.90、237.65,在战新企业质量效益、领域企业、投资吸引等领域实力雄厚。
从行业纬度来看,《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九大重点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平稳,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从行业一级指标看,发展实力方面,2023年一、二季度,得分最高、涨幅最大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潜力方面,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实现连续两季度增长,其中生物产业指数得分增长最大,其次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撑指标表现较好,人才支撑有力。
从整体情况看,《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新兴产业总指数比去年底实现小幅增长。一季度,新兴产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扭转去年连续两个季度的下降趋势,新兴产业发展一季度指数录得142.81,环比上涨2.34%。这背后是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国家新兴产业扶持政策频出,创新利好政策多发,企业信心开始提振。二季度,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录得141.19,环比下降1.13%,反映出中国经济向好发展趋势下仍面临内生动力不足、市场需求疲软、市场信心有待巩固等现实情况,亦有各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的原因。
《报告》指出,二季度,二级指标“6升4降”,其中人才职称指标连续下降,与上半年裁员大潮以及较高的青年失业率有关,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稳定企业预期、提振行业信心仍要持续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尚有所欠缺。
9月6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中国新兴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郁俊莉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锂电、光伏等重点领域,创新不断加快。近日相继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指出,要继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为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举旗定向。
郁俊莉表示,希望通过《报告》能够为新兴产业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次研究采集了大量的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专利、法律文书、招投标信息、政策文本等数据,采用统计学与经济计量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分析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副所长侯雪表示,希望能通过《报告》挖掘出有望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例如通过大数据手段发现,从创新潜力维度来看,未来卫星及应用,软件信息服务、风能产业等领域,都很有可能通过颠覆性创新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这也是此次研究发现的新维度判断。
此次《报告》建议,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绝大多数新兴产业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非常庞大,多领域还大量存在“用工荒”问题,可适当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技术前沿发展超前布局人才战略;加强基础产业工人培育,提升在岗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专业性,提供基本的人才储备。
此外,《报告》还建议,加强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前瞻性、方向性、特色性的建设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同时要梳理、更新、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平台、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如:超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大型实验室等等。
《报告》还建议,持续优化新兴产业营商环境,提振民营主体市场信心。
加强新兴产业区域错位发展,加快形成梯度培育格局,构建形成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地区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强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推动生成式AI赋能新兴产业,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等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介绍,目前美国一些智库人士提出“小院高墙”策略,限制中国在芯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建议《报告》未来还可深化国际竞争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反映当前国际竞争现实情况,更好地支撑国内产业的发展。
责编 | 张雨菲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