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如何让“微笑”重回长江?
9月1日早8点,和往常一样,安徽安庆市望江县农业农村局巡护队队长李邦文开始了例行长江巡护工作。
巡查一圈后,李邦文回到队内,发现监控正发出预警,“有非法垂钓者!”他立即开着小艇前往驱赶。江岸石头众多,小艇难以加速。远远听到突突的马达声,这些人闻声而逃,“虽然没逮到人,但是我们起到作用了”。李邦文松了一口气。
目前,长江全面禁渔已进入第三个年头。长江安庆段属于长江四大家鱼保护区,这里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鱼。而作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执行的重要力量,长江协助巡护队与渔政部门一同,守护着长江流域的生态。
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狂飙突进的时代,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长江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直到2018年,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出台,为长江生态归来提供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那么,长江大保护行动这些年,都改变了什么?在今年“99公益日”刚刚结束的节点上,我们也不禁思考——当长江大保护遇到互联网公益,人们可以在诸如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中践行公益的时候,长江生态修复的进程又将发生什么变化?
“长江生病了,
而且病得不轻”
“长江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当人们在谈论长江生态保护时,这句话总是被引用。对此,李邦文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今年50岁的李邦文家住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家里世代打鱼为生,从小有记忆开始,他就开始帮家里打鱼了。生活围绕着长江展开,除了打鱼之外,他不知道还能从事什么工作,甚至可以说,在长江江面上打鱼,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打鱼的生活日复一日,却并非一成不变。李邦文能感受到的明显变化,是长江鱼类数量慢慢变少,越来越不好打了。上世纪末,他一天能打三五百斤鱼,需要用人力三轮车才能装满,而到了退捕前,一天能打到几十斤鱼就算很不错的收获了,夫妻俩手提着篮子,就能把渔获带去市场售卖。
禁渔之前,停在长江江面上的渔船
除了无鱼可捕外,在李邦文的印象中,能打到的鱼的种类也在渐渐减少。如果某种鱼类变得稀缺,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它的市场价格。“以圆口铜鱼为例,以前三五块钱一斤,后来几十块钱一斤。”而一旦稀缺到了顶点,就意味着灭绝。“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我大概10岁的时候看过那种鱼,之后就没有了。”
另一个正面临生存危机的典型长江水生生物,是江豚。在李邦文小时候,江豚随处可见,一次能看到十多头。后来,他很少能再见到江豚浮出水面的身影了,时不时还会在岸边见到江豚的尸体,它们有的伤痕累累,有的高度腐烂。他一直记得,第一次亲眼目睹江豚的死亡是在11年前,那只江豚在闭眼前分泌出一种透明的黏液,就像人的眼泪。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变化一直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敏敏和其所在团队,长期对长江安庆段的江豚种群数量变化、活动空间分布及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她告诉我们,2006年长江干流考察时,江豚还有1200头左右,但到了2012年,江豚数量就锐减到500头,进入极度濒危物种行列,比大熊猫数量还稀少。
陈敏敏(中)在长江进行科研考察
“影响长江江豚生存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长江鱼类资源的匮乏,以及栖息地的衰退。”陈敏敏分析说,江豚喜欢在自然的浅滩、沙洲捕食和哺幼,但大型码头、航道整治和护岸等工程,用硬质材料替代了自然的沙滩,造成江豚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水质污染也是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的一大原因。李邦文回忆道,八九十年代时,长江渔民出门打鱼,从来不会自备生活用水,直接舀长江水即可使用,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江边陆续出现不少工厂,各类工业污水排入长江,最严重时,有一半江面都是黑的,空气里也漂浮着刺激性污染物。
“有一次我们打到鱼拿回去卖,买家是我的熟人,结果他回去烧了鱼之后和我说,他把锅都甩掉了,你想想那个气味多难闻。”李邦文说,“那些年江豚不是这里死就是那里死,都跟这个有重要的关系。”
对于长江的水质污染,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陈进同样有切肤之感。他从2005年起就开始研究健康长江的评价体系,对长江流域的亚健康生态颇有研究。他发现,从1998年到2009年,长江城市岸边污染带从400km猛增到近700km。“那时候,水质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而工业排污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开给长江的药方
如果将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比作“患病”,那么政策的出台就像一剂药,政策的执行者就像护士,负责把药打到位。
长江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这让长江的开发和治理充满了张力。2016年,“长江大保护”的政策率先被提出。陈进以此为界,将长江生态变化的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如何协调开发和治理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但随后,环保治理就逐渐被放到了首位。
陈进拍摄的夏秋季节长江进入枯水季的罕见现象
在陈进的研究取向上,也能明显看到这种转变的痕迹:当他在2007年研究长江生态流量(指维持河流生态与环境所需的最小流量)时,仍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作为长江生态流量界定的标准,但当他近年来评估长江生命力指数时,已经不再兼顾开发利用因素了。
长江大保护提出后,各地政府开始积极响应。同年,安庆倡导专业渔民减船退渔,在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生态机构的资助下,李邦文很快成为安庆第一批退捕的渔民,也成为望江县最早的巡护员之一。据官方数据统计,长江全面禁渔后,共有23万渔民退捕,其中部分人和李邦文一样,转业成了巡护员。
但在一开始,李邦文并不愿意退捕。他坦率地说,巡护员的工资并不高,比捕鱼的年收入还少两三万元。然而,作为县里的长江渔业协会会长,当退捕政策下达,几乎所有渔民都心生抗拒时,他决定带头起表率作用。“也是因为迟早都要全面退捕,加上我对长江有深厚的感情,如果退捕后还能在长江工作,我当然是乐意的。”
工作中的李邦文
在望江县农业农村局巡护队,巡护的工作节奏是上二休一,看似相对轻松,但工作期间需要连轴转24小时,连睡觉都得在船上对付。如此高强度的排班规则,是为了能够及时响应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问题。一开始,违法捕捞的渔民还很多,李邦文“抓”到的都是曾经的熟人,他们回去纷纷到李邦文父母面前“告状”,指责李邦文不讲人情。“他们一时半会肯定接受不了,但时间一长,苦口婆心地讲,‘这个事情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做,别人做处罚更重,这样搞划不来’,他们也就接受了。”
为什么要实行那么长时间的禁渔政策?李邦文最初也感到无奈,但后来慢慢地,他开始接受现实,如今更是打心眼里认可这项政策。对于长江,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下,看着长江逐年恢复生机,他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就算以后我还打鱼,那在一个好的环境下打鱼,不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吗?”
李邦文说,随着非法捕捞的现象逐渐减少,长江生态正在逐步恢复,从收缴的渔获中,便能窥见一丝端倪。以前他打鱼时罕见的鱼类,如鳤鱼、鳗鱼、白鳝等,都逐渐增多了起来,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他不认识的江鱼。江豚的数量也逐渐恢复,每天开船巡护时,几乎都能看到一两只到水面上透气的江豚。
浮出水面透气的长江江豚
长江安庆段是目前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当江豚的数量回升,李邦文的巡护工作中,也增加了救助江豚的“支线任务”。他和其他巡护员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遇到因捕食而搁浅在沙滩上的江豚时,会对其进行科学的救援。“你不能直接用手拉着它的鳍往水里拽,它的鳍是最薄弱的地方,这样拽很容易就给它弄骨折了。你需要把衣服脱下来,轻轻地把它兜着送到深水处去……”说起救助江豚,李邦文头头是道。
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敏敏也是安庆人,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以学术的方式助力江豚保护。她的研究领域是保护遗传学,主要关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交流。她表示,物种遗传多样性越高,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保护该物种适应潜力的重要手段。
“江豚有很多地方种群,通过保护遗传学研究,我们能够检测到整个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各个种群之间有没有交流,以及是否自然连通,这对指导遗传保护有重要意义。”陈敏敏说,“特别是迁地保护种群。迁地保护江豚种群数量比较少,且处于封闭状态,面临更大近亲繁殖和近交衰退风险。通过遗传学手段,可以建立遗传谱系。后期将亲缘关系较高的个体移走,同时引进遗传异质性新个体,以优化整个种群的遗传背景,确保小种群遗传健康。”
陈进在长江考察
在上述这些“长江守护者”的合力之下,长江生态开启了缓慢的修复进程。2022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江豚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江豚被称作“长江的微笑”,它的止跌回升,也预示着长江生态的回归。
由陈进主导的《长江生命力指数报告2022》指出:过去两年内,长江生命力指数获得明显改善,尤其是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长江干流的水质优良率已经达到97%以上,水质状态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鱼类种群数量得到一定恢复,尤其是江豚数量增加,对长江生命力指数回升贡献巨大。
守护长江之灵,
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不过,目前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改善,只是长江生命力恢复的起点,长江大保护的进程远未结束。陈进说,“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个长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重金属、有机等污染物过去重视不足,如今还伴随着微塑料等新污染物,这些都是未来加强研究和治理的重要工作。”
长江生态环境退化,不仅仅是一项科学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管理问题。长江保护与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企业都息息相关,陈进在上述报告中倡导,必须通过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让更广泛的群众了解和参与进来,才能将长江大保护提高到新的水平。
长江生态保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图为鄱阳湖干旱景象
幸运的是,近些年来,国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逐渐提高,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人们十分乐于参与公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年)》显示,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的环保行为意愿,43.3%的受访者参加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阻碍人们践行公益的最大因素,是不知道如何参与。
为此,不少公益组织和有责任感的企业进行了诸多尝试,通过类型多样的长江生态保护活动,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长江保护中来创造了机会。
作为国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公益活动之一,“99公益日”多年来通过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用轻松互动的方式,将公益落地为人人可参与的全民活动。今年“99公益日”期间,王者荣耀继续携手腾讯公益,共同在游戏内推出“守护长江之灵”活动,为长江生态修复贡献一份全民力量。
在庞大用户的基础上,王者荣耀自觉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其看来,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可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价值。活动期间,每一位用户都可以进入游戏,通过完成活跃任务获取道具“望远镜”,解锁巡护员四个任务。每解锁一个任务,用户就可获得对应的奖励,包括游戏内道具和小红花。而每位用户完成的巡护任务,都将累积进全服挑战目标,当全服任务完成100%时,腾讯公益将落地实际的捐赠。这些捐款,将会用于解决长江巡护员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如船只租赁、燃料使用、望远镜设备采购等等。
活动于9月1日正式推出后,王者用户参与热情高涨。第一天内,就有数千万玩家参与并收集小红花,而在短短不到36小时内,就已完成既定目标,助力长江协助巡护员的公益项目快速落地配捐。最终,在为期10天的活动期间,玩家参与并收集到的小红花已经超过1亿朵,远超既定目标。
2015年“99公益日”发起后不久,王者荣耀便坚持与腾讯公益携手,为社会创造可持续的正向价值。从守护文化瑰宝为目的的“长城保护计划”,到作为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播种峡谷,祈愿丰收”,再到今年的“守护长江之灵”,王者荣耀始终在游戏中践行公益,让更多公益的理念得到传递,并与万千用户一起践行公益。
与长江大保护一样,当下我国的公益生态建设同样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互联网科技和数字化力量的参与,使得公益实践有了更多的尝试和可能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益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诸多如“99公益日”的公益活动的常态化发展,长江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进程,将会大大提前。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袁昌佑
作者丨夜间部
图片来源丨受访者 视觉中国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 王者荣耀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