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顶级思维习惯,养成受用无穷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写道: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
很多时候,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
只有思维方式对了,行动才能对;
行动对了,生活也就顺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10个让你变厉害的思维习惯,助你更好地掌控人生。
借力思维
《塔木德》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位犹太人在小岛上建了度假村,但游客却很少。
朋友建议他在周围种满树木,打造绿色生态。
但这要消耗大量金钱,他无力支付。
后来,他想到个办法:告诉游客可以通过在岛上种纪念树,纪念重要的日子。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前来种树留念。
短短一年时间,岛上就种满了树。
犹太人此举不仅吸引了游客,还赚了不少钱。
史学家陈寿说: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有不擅长的领域;再有能力,也有办不到的事情。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借人所长,以突破“自我”局限,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所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敢借力,会借力的人,往往能更快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上游思维
看过一个故事:
美国有个小镇常常发生火灾,因此消防队总是忙于救火,在火场出生入死。
后来,有人提醒他们应该重视防火。
于是在救火之余,消防队经常上街处理容易引起火灾的隐患,检修救火设备。
几个月后,火情明显减少很多。
自此,消防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巡查上,又过了一段时间,小镇几乎不再发生火灾。
组织行为学家丹·希思,曾提出“上游思维”的概念:
做好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下游洪灾发生概率就会大幅减少。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遇到问题时,不妨在补救之余,多问几个为什么?
找到原因,从根源予以解决,才不会整日忙于“救火”。
只有学会防患于未然,生活才会变得轻松。
概率思维
俗话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世上没有100%成功的事情,但是厉害的人都会优先选择做成功率大的事。
自媒体人木兵有个师弟,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做编辑。
一次,木兵问师弟对工作有什么期望,师弟说:
“希望能年薪20万,买车买房。”
木兵听完立刻表示,这个期望大概率无法实现。
因为传统报业在走下坡路,能保证不失业都不容易,更别提颇丰的收入。
师弟觉得很有道理,就果断离职去互联网公司做策划。
当时互联网行业正在快速兴起,仅用了3年,他就年薪几十万,买了车房,而报社的同事正处在失业边缘。
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说: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概率问题。”
面临选择时,先结合社会趋势和自身情况,多做一些调查和思考,选择成功率大的事情。
然后通过学习与改进,将成功率变得更大。
如此,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收获更好的人生。
目标思维
美国作家托马斯·科里曾用5年时间,采访数百位白手起家的富豪和一百多位穷人。
他发现,80%以上的富豪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大多围绕目标进行。
即使遇到失败,也会朝着目标再次努力。
而在那些穷人里,只有3%的人有目标,更多人都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整日活得浑浑噩噩。
作家约翰·拉斯金说过一句话:
“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只有目标明确,方能避免被无意义的事物干扰前进的步伐,在挫折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相反,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没有方向,就不知该如何行动,甚至还会经常把精力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难以看到成效。
绿灯思维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绿灯思维的概念:
拥有绿灯思维的人,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摄取新的知识,拓宽边界。
有位金融自媒体达人,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见面,谈完正事后,他们聊起对教育行业的看法。
没想到他刚开口,俞敏洪就拿起本子和笔,开始做笔记,最终记了满满三页纸。
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分:俞敏洪明明已是行业大佬,却仍能耐心倾听并记录他人的想法。
在俞敏洪看来:
“见识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身边人和事所产生的知识。”
社会在不停发展,技术和思想也在日益更新。
多倾听不同的声音、持续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和能力,才会拥有应对变化的底气。
迁移思维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过一个人。
她叫袁媛,毕业于建筑设计专业,在万科干了4年后,毅然离职,改行做婚礼策划。
对此,身边人都感到惋惜,觉得她浪费了干建筑师的经验。
但是,真的浪费了吗?
转行后,她将建筑师的空间美学,应用到婚礼布置上:
在雪山上搭建婚礼圣坛,在厂房里营造北美风情;
用10万米长的绣线,搭建“雕刻光线”空间。
她一系列的新奇想法,形成了独特风格,收到不少客户的夸赞。
比尔·盖茨曾说:
“学习和经验是可以迁移的,它们不会因为你变老而消失。”
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绝对的稳定,我们随时都可能踏入新领域、学习新技能。
但过往经历中收获的每一点思考和专业能力,都会成为日后做事的本钱。
面对新的起点,多思考如何将过去的经验和能力迁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复盘思维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指棋手为了提高棋艺,要在对弈后,对过程进行回顾,找出双方的攻守漏洞。
人生也是如此,不复盘,便难有进步。
足球巨星C罗,因自律而闻名,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他相当注重对球赛的复盘。
纪录片《C罗》中,有个片段:每次比赛结束后,他都会找团队拿比赛录像。
晚上,他会一边播放录像,一边对比赛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每一次传球、射门等细节他都会反复回看,找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思索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德国诗人海涅说: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之前做的每一件事,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懂得复盘,就拥有了更新自己的能力,通过反思和改进,成就更好的自己。
深度思维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是周鸿祎公司的员工,有次他被安排做会议纪要。
会议上,周鸿祎思维跳跃,讲了两个多小时。
一般人做纪要,大概只会将周鸿祎的发言整理、罗列出来。
但傅盛并未如此,他花了好几个小时,对着纪要不断思考和推敲:
周总为什么要讲这句话?这两个话题之间有什么逻辑?
通过深度思考,他不仅理清了周鸿祎的发言逻辑,写出直观易懂的会议纪要,还学到了他的思考方式。
在之后的工作中,傅盛也始终保持深度思考的习惯,很快便成为公司高管。
很多时候,十次流于表象的努力,都不如一次直击本质的深度思考,更具威力。
就像《教父》里说的: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凡事多思考,锻炼自己快速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转弯思维
林语堂曾说:
“明智的放弃,好过盲目的执着。”
人生本就充满无限可能,遇到问题时,不必一条路走到黑。
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一条。
成龙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刚出道时,立志成为第二个李小龙。
然而拍了几部功夫硬汉型的电影后,观众并不买单,票房十分惨淡。
古龙甚至直言成龙从不是他心中的侠客形象,他的剧本是给英俊小生演的。
对此,成龙思索很久,最终决定放弃传统武打动作,将滑稽搞笑融入到打戏中,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功夫喜剧”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很多时候,当原本的路线难以达到想要的目标时,果断变换方向,好过固守僵局。
勇敢地换条路、换个角度思考,或许下一秒就会发现新机遇。
护城河思维
巴菲特提出过“护城河理论”,意思是搭建好自己的优势壁垒,才不会被对手淘汰。
博主@李苦李25岁那年,入职百度。
当时公司内部竞争激烈,他每天都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同事卷加班,可始终没能拿到突出的业绩。
这时一位老同事提醒他,如果不能花时间打造属于自己的专长,迟早会面临淘汰。
听完这句话,李苦李彻底醒悟:
他放下一切杂念,除了完成基本工作外,全身心投入在数据库的学习上。
一年之后,他重构了公司数据层,将系统负担降低了40%,受到内部关注。
三年后,他成为数据库骨干,职级连升3级,收入大幅提升。
后来,他离职回西安老家,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轻松入职华为。
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独特优势的人,将很难站稳脚跟。
唯有找准立足点,并不断深耕,构筑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
▽
刘润曾说:
“只想取得一些小进步,就改变行为; 想取得较大进步,必须改变思维。”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习惯。
不同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决定了他的命运层次。
未来愿我们都能持续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有书君精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