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体力,言传不如身教育儿2023-09-14 10:09昨天写到给孩子“存款”,第一位是存储“体力”。胡萝卜因为画画的兴趣偏静,运动较少,虽然个头长得高大(现在初中班级身高第一),虽然小学当了六年的体委(据说有1-2年不是体委,但实际上依然经常“代理”,参见胡萝卜漫画日记-胡萝卜上学记),但体育并不是长项。实际上,画画偏静是我找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家庭的锻炼环境较差,主要是我这个爸爸比较懒——身体重,不爱运动,孩子自然受影响。相比爱动的邻居好友,我就更加惭愧。比如北大著名的钱Sir,当年我们一起参加工作,一起撸串吹牛,但他的运动对我来说是真正的高山仰止——就是高山仰止的字面意思,他真的带队爬上了珠穆朗玛峰!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自己运动,更带孩子们运动。偷懒的人依然还能找个借口——钱Sir是体育专业的。不过,身边有做后勤管理忙于行政事务的宇哥,同样一直带着儿女跑步。夏天一早常看到他带着小姑娘呼哧呼哧地绕着未名湖跑,五六岁的儿子远远在后面跟着努力。更不要说大魏哥,做信息化的工作,即使在孩子上学的紧张清晨,都带着孩子晨练跑步,也硬是把自己整成了户外达人、户外协会大教头。不服不行。十多年过去了,总算惭愧地认识到,靠反思反不出身体好,靠说教说不出运动强,靠写文章也写不出体育优秀,要想好体力就得有真正的运动。体育运动,言传不如身教。必须得有两个改变。一是我自己得动起来,二是以后小花的运动得加强。新学期,感谢大魏小东两位兄弟带我爬山。说动就动,第一天下班后就去爬山,第一次66分钟爬到山顶,头晕眼花腿抽筋;一周后,第二次,58分钟,头不晕眼不花,腿酸疲累;第三次51分钟,腿不酸不累。第二次之后的周末,吴大姐等多位同事带我走另一条更平缓的路,轻轻松松搞定。潜力果然可以发掘,但目标不能太高,速度保持在50-55分钟就挺好。爬山吃力时,想到一个历史故事。据说尼克松访华时,有美国官员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周总理稳稳地说,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这句回答很智慧,爬山时思考这句话,有更生动的体会。抬头和低头,差别不小。登山之前,想的是山有多高,路有多远,花多少时间。真正攀登时,只是低着头,看着脚下,关注着具体的一石一步。钱Sir登珠峰回来跟我们说,最后关头,完全是一步一步地咬牙坚持,“每一步都算数”。我们爬香山当然不可与珠峰相比拟,但其中感受也略有相通之处。累极驻脚,便很想知道距离山顶还有多远,便想抬头。但这一抬头,常会吓坏自己——悬崖峭壁,目不可极其高远,前途漫漫,让人泄气。我似乎突然理解了这四个字“高山仰止”。以前不懂此处的 “止”是何意,许多书里并不解释,多处查询后得知其是没甚意义的助词,后来常代以“之”。但我总觉得此说不能深解其味。今日仰头看高山,畏其高远,便泄了气,不敢前行,不愿动脚,止步于此。高山仰止,仰望便吓得停止了,原来如此啊!马克思曾在著作里引用过一句格言:“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让我们站起来吧!”高山在前,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大意如此。但仅仅在精神上雄起,要征服、要攀爬,并不能做出多少改变。引用那句格言后,马克思评论说,“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让用思想所无法摆脱的那种现实的、感性的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够的。”所以要奋力前行,就需要埋头看脚下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高山高山,仰止,俯攀。回头望时,人间灯火辉煌。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