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民何时离开“鸽子笼”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在解决基层市民住房困难这一棘手问题时的短期性主要困难,已从土地不足转变为如何快速建房”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施政报告公布在即,与一系列热门领域相关的建议与讨论近日持续升温。
以当地各界普遍关注的居住公平问题为例:在“有为政府”转型并为一系列措施设立考核机制近一年后,香港公共住房体系调整起到哪些效果?私人房屋价格波动是否影响政策调整?如何帮助新增外来人才及劳动力找到居所?
9月12日,针对上述一系列热门话题,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在参加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主办的2023年香港国际慈善论坛时指出:目前特区政府在解决基层市民住房困难这一棘手问题时的短期性主要困难,已从土地不足转为如何快速建房。在已有一定土地储备可满足相关居住需求后,为缩短相关市民入住传统型公屋的轮候时间,特区政府将加速建设过渡性“简约公屋”。
在这一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多地产业合作有助于实现房屋建造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生产,将给解决普通市民(尤其是经济较为贫困市民)的过渡性住房需求提供新可能。”何永贤指出。
她亦在回应《财经》提问时称:特区政府会积极考虑满足新增外来人口居住需求。例如减免满足条件的外来人才购房印花税,以及优先安排相关外来劳动力入住社区隔离设施改建的宿舍区等。
中国香港要在5年内快速建成约3万个简约公屋,以填补传统公屋供应不足的缺口,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而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进行合作,则将为这一过程提供助力。图为今年8月时新界地区一处公屋建设现场。《财经》记者 焦建/摄
这实际上是给目前已较为复杂的香港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种类。简单进行划分:目前香港出租型的公共住房包括过渡性住房、简约公屋以及一般公屋。其上为出售性质的资助性房屋,包括参与租置计划的公屋、绿置居、居屋、乐建居与港人首置屋5种。最后是纯市场性质的私人住宅。
“香港的公共住房体系是跟社会福利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公屋中往往混合了很多各种不同的社会服务,比如老年活动中心、幼稚园、诊所等,有的还是交通中心。赛马会也为相关项目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及帮助。”何永贤在前述论坛上解析相关体系时称。
2022年10月,新一任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则其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在5年内快速建成约3万个简约公屋,供轮候传统公屋者申请入住,再等候迁入传统公屋,以填补传统公屋供应不足的缺口,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
让简约公屋实现快速建成的基础,是“装配式设计”及与之相关的“组装合成建筑法”的技术。后者指在工厂制造完成独立房间(包括内部装修和屋宇设备),再依托现场建成房屋框架,通过吊运和组装,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完成建设。在此之前,广东江门等地已有一定产业链基础,其产品亦出口到英国等地。疫情期间,内地援港抗疫建设的隔离设施也使用了相关技术。“香港承建商正积极前往内地开展合作”何永贤此前曾表示,通过房屋项目能推动香港建筑业界和内地在多方面紧密合作。
据《财经》获悉:目前简约公屋建设已于2023年6月底左右开始进行第一批项目的招标。而按照何永贤此前透露的信息:相关项目最快可于23/24年度开工,24/25年度首先落成的元朗攸壆路项目即可完工推出。
事实上,为实现公共房屋提速建设,香港特区政府亦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考核指标:第一个五年期(即2023-24至2027-28年度)落成的公屋必须采用“装配式设计”,包括“组装合成”建筑法。第二个五年期(即2028-29至2032-33年度)落成的公屋,则不少于50%项目必须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特区政府亦将预留7500万港币成立相关的研发及测试中心。
何永贤亦在前述论坛中表示:短期来看,建设相关项目的土地资源有一定基础。但长远来看,建设传统型公屋所需要的土地,仍需通过开发北部都会区等项目获得。与新加坡——可控制每年拿多少地,可以快也可以慢,甚至可以停下来——相比,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土地获得方面的掌控力目前要差一些,下一步要有决心更有力地掌握土地。“新加坡在60年间买了或掌握了很多土地,也有相关纠纷的解决机制。中国香港不太一样,要收回土地的争议很大。”
在此方面,中国香港的“补课”速度亦从2022年起开始加快。以面积约等于4个香港岛的北部都会区为例:其一直被看作是香港未来房屋的重要供应来源。按照特区政府此前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在已开展的规划和发展项目之上将新开拓约600公顷房屋及经济发展用地,初步估计可新增约16.5万至18.6万个住宅单位供应。当开发完成后,北部都会区的住宅单位数目预计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250万人居住。
对于相关项目的前景,当地知名智库团结香港基金曾于今年4月发布土地房屋研究报告指出:在简约公屋额外供应3万个单位前提下,当地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有望从2021/22年度的6.1年高位,缩短至2026/27年度的4.6年。特区政府的相关政策将促使房屋供应前景在“量”和“质”方面都有所改善。但这最终将取决于能否解决发展北部都会区作为长远房屋“粮仓”的挑战。
除此之外,为增加房屋供应,香港特区近日出台的一系列先导计划,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自主性房屋,亦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有效的缓解香港居住难题的新渠道。
责编 | 张雨菲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