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懂多少道理,而是懂一点逻辑
相信每个爱孩子的父母,都少不得要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浏览和孩子养育教育有关的一些内容。关心则乱嘛,一看到和孩子相关的抓人眼球的标题,总是会情不自禁的点进去。
当然最引起人关注的文章,永远是制造焦虑的文章,这个也不稀奇,但是其中我最受不了的一类,也是我认为对父母有误导甚至有毒害的一类内容,是一种我称之为“对号入座式制造焦虑”的文章。标题大概都是这样的
然后文章里会列举一些但凡是个孩子都会有的一些很“恶劣”的毛病和问题,譬如说,脾气大,说谎骗人,说脏话,爱花钱,磨蹭拖延,沉迷电子产品,对人没礼貌,过于依赖没主见,不知道心疼父母,失败了爱找理由,自理能力差,孤僻内向,不讲卫生,丢三落四,等等等等等等,然后再延伸进一步论述,这每一个毛病都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不改不纠正是不行的,是要铸成大错,是要把孩子养废的。
当然了,有糟糕的“对号入座”,就会有优秀的“对号入座”,这类文章套路就是把上面那个思路给反过来,告诉你优秀有出息的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譬如说,有内驱力,能专注,爱思考,有责任心,有同情心,讲卫生爱整洁,心态积极不悲观,有胆量不怯场,等等等等,然后进一步延伸说明,这些优秀品质有多么重要,一定要培养孩子有这些好习惯,如果没有,就算现在看着不错以后也要完蛋。看上去是反过来的,其实本质上还是提醒你孩子有哪些毛病,不够优秀,必须得改。
当然了,小孩子有毛病,是要重视要教育,培养一些好习惯好品格也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对号入座”式文章的教育的思路理念是有毒的,只会让读了文章的父母焦虑爆棚控制欲爆表,除了加剧亲子冲突损伤关系没有任何用处。
这种有毒的思路就叫做“倒果为因”,也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也就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误以为单纯制止消灭了现象本身,就解决了根本问题。
人类很多荒谬的行为都来自这个糟糕的思路。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非洲某个原始部落有个“传统医疗方法”,是往发烧的人身上放活的虱子。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发高烧的人身上都没虱子(因为体温过高虱子受不了都跑了嘛),于是就认为虱子消失是原因,发烧是结果,推论出只要这个人身上重新有了虱子,那病就会好,于是往人身上放虱子就算正经治疗了。
放虱子这件事感觉是挺蠢的吧,但同样的逻辑在孩子身上,广大父母就开始糊涂了。譬如说,很多人会直觉性的认为,沉迷电子产品会让孩子耍废没出息,但问题是“孩子没出息耍废”和“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这两件事,谁是原因,谁是结果,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呢?是沉迷电子产品导致了没出息,还是说没出息没希望于是只能沉迷电子产品?这个议题比较复杂不便简单下结论,但至少这其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对吧!
但是这类对号入座的文章,从来不会跟你分析原因,而是默认这些坏习惯坏行为本身就是原因,是应该针对的对象,你一旦认同了这个思维路径,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真正的原因了。你只会针对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较劲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孩子脾气大就训斥他脾气大,孩子爱说谎就惩罚他说谎,孩子不讲礼貌就逼着他讲礼貌,孩子过于依赖就强制他独立……其结果就是把产生问题的责任都让孩子承担,不但对他没有帮助,而且大面积制造孩子的童年阴影。
不找原因只顾着消灭现象,就好像在茅厕里抓苍蝇,在漏雨的房间里用盆接水,看上去暂时有点效果,但是总体而言是无用功,因为那个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还依然存在,就好比这人还在感染化脓,无论捉了多少虱子放回他身上,他都不会退烧的。
我觉得我们为人父母,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懂得多少育儿的理念,知道多少教育心理的名词,而是要形成一些基本的逻辑习惯,每当你看到孩子身上有毛病,先不要想着如何“治他”,因为你不知道病因就治,大概率是要乱下猛药的。有毛病要先诊断,考虑一下这毛病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起,不断的追问下去,你自然就会得到有意义的答案。
就譬如说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一定要把“怎么办”换掉,变成“为什么”: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为什么?
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因为电子产品太好玩了,孩子停不下来
接下来继续追问:为什么电子产品会好玩到让孩子停不下来?
然后你就突然发现:嗨,这个问题我太懂了啊,别说孩子停不下来,我也很难停下来啊!
好了,现在的问题你开始有经验了:那么当我沉迷电子产品的时候,是什么让我停下来的呢?
1,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做
2,现实中有更有趣的活动吸引我
3,太累了,玩不动了
好吧,现在针对这三条,你就可以制定一些让孩子不那么沉迷电子产品的计划了
1,和孩子谈话,问问他知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不太重要的事,让他自己给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排个序,让孩子认识到,要在保证把重要的事情不耽误的情况下,才能玩电子产品
2,给孩子日常生活中安排更有趣,更能吸引他的活动,譬如出去户外玩,和小朋友社交,和爸爸妈妈玩桌游,读书听故事,等等,他自然不惦记电子产品了
3,多给找机会给娃放电,让他撒欢疯闹,运动暴走,搞累一点,看电子产品就开始犯困眼皮打架,一不小心就变成催眠产品。
是吧!有了这个问为什么的本事,是不是你也可以当个育儿博主了
当然了,这个计划进行的可能没那么顺利,可能要多次的试错和调整,但至少它是个比较有根据,比较人性化,比较靠谱的计划。总比简单粗暴的“不许玩”,砸掉扔掉,一看到孩子玩电子产品就揍一顿之类的,这种办法有用得多嘛。
当然有些问题呢,原因并不单一,是复杂多样的,你可以把所有可能导致的原因都列出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考虑,哪个原因是主要原因。
譬如说孩子对人不礼貌,见人不打招呼,也不回答问话,怎么教都教不会,为什么?
1,可能是瞧不起别人,认为别人不重要不需要尊重,所以不用有礼貌
2,可能是害羞,看到不熟的人感到不安焦虑
3,可能是害怕犯错,因为说错话被嘲笑或批评过
4,可能是故意和父母作对,你越让我讲礼貌我就越不讲礼貌
5,可能是缺乏动力,没感觉到有礼貌带来的任何好处和成就感。
6,可能是破罐子破摔,因为礼貌的问题总是被训很惨,负面记忆太多,于是认为自己不是个讲礼貌的料,就地躺平任嘲
大概也就能想到这么多了,那根据自己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性格特点,你可以先排除掉那么一两条,然后针对最可能的一两条做一些改善计划,效果不好的话,再试试其他的原因。
总而言之,只要你带着一个“为什么”来看待孩子身上的毛病,先预设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有原因有理由的,而不是莫名其妙凭空出现的“学坏”,你就永远不会犯倒果为因的错误,永远不会被焦虑和控制欲冲昏头脑,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就算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无法解决,你也知道,那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环境的问题,甚至是为人父母的自己的问题,你也不会去责怪孩子乃至讨厌孩子,反而会同情他,和他站在一起。
有了这个正确的心态,你无论怎么养孩子,都是对的。
毛病嘛,坏习惯嘛,哪个孩子会没有呢?哪个人类又没有呢?不要给孩子盖章定性,不要把问题都丢给孩子解决。好的教育,是我们为人父母者自己去习惯思考,努力追寻答案,尽力帮助孩子做到我们能够做到的。
给大家准备了一场“ST&SAT星期六”包包专场。来,戳直播预约,下周一,几十款满满秋季氛围感包包坐等你翻牌。
❤
姐妹们都知道橙子在温哥华,和大家有时间差,所以给大家推荐下我的专职话事人“大管家”,大家快来扫码加她!
(如果你已有大管家的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大管家贴心又靠谱,姐妹们有文章、育儿、商品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她,包转达,包解决,包满意!
热文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 教育 · 科普 |——
◆ 弹琴写作业做家务全都不用催,做事主动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