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变身导买,这样的旅游团还能走多远?
▲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 / 图)
我觉得参团游是很经济很便捷的旅游模式。你旅行社赚到钱,我游客享受到了好山好水好心情,双方各得其所,多好!但我疑惑的是,旅游行业为什么要朝着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
责任编辑|温翠玲
三峡两岸风光旖旎,在游轮上朝观旭日东升,晚赏朗月疏星,拢一袖清风,看一江水向东流去,实为寄情山水的好去处。
武隆的天坑地缝更是令人叫绝,那个天坑真的好像老天爷一失手砸下了一块巨石,在地上砸出了一个巨坑,雄、奇、险、幽;那地缝就像大地深处裂开了一道窄缝,两旁岩壁险峻,上边泉瀑飞溅,下面溪水长流,幽幻无穷,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这两段旅行中的美好就仅止于此了,因为旅游还要吃饭,还要睡觉,还有导游,这些给人的感觉就不那么美好了。
先来说说导游。导游老早就实行了地陪制,一个地方换一个导游,到了景点,再换一个讲解员,一路游下来,好多的导游,一张脸还没记熟,马上又换另一张脸,走马灯似的。这对于脸盲的我来说,很不友好,这也罢了——不罢也无可奈何啊——三年不远行的我惊讶地发现,地陪制一以贯之,不过现在导游的画风又变了,纷纷变身为导买了。
我们游完三峡大坝,去往码头的路上,导游在车上开始推销牛肉、小鱼制品和芝麻食品,她说,这些产品质量有保障,价格也良心,她要给女儿赚兴趣班的钱。司机配合着开得很慢,后来干脆停在了路边,约三分之一的游客购买了她放在车里的这些产品。
三峡游中途,我们上了一条小船,游神女溪。小船上除了一名船夫,还有一个阿妹讲解员。神女溪很美,讲解员一开始介绍得还不错,可是,只“不错”了一会儿,她就介绍起了她的家乡,她家乡的各种特产,“纯天然,无污染,对人体有特殊疗效”。不出我所料,返程的时候,她就开始售卖预先放在游船里的家乡特产,整个回程途中,就听导游在耳麦里喊:“请支持一下我们家乡。”“你要几包?”看景的心情被破坏掉了。
到重庆后,导游倒没有导买实物,她兜售的是夜游重庆项目,三个地方,70元。车到市区,她带着参加夜游的游客下车去了,让我们自己到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然后游客们在酒店前台因为谁先谁后办理吵成一团。
武隆游还带了一个苗寨景区,在这个景区里,印象最深的是景区讲解员不断地推销他们的银制品,在他的嘴里,这些银制品天上没有人间仅存,有很全方位的保健作用,吧啦吧啦一大堆。结果没人购买,他就不理我们了。
再来说说吃的。两个旅游团,大部分含餐,除了游轮上的三餐还算正常,其他的一言难尽。餐标是每人40元,八菜一汤。这八菜,荤的有很肥的扣肉、洋葱炒鸡杂等,素的有凉皮、土豆、南瓜等,汤是名副其实的汤水,我在一个萝卜汤里只看见了三片萝卜……
住的嘛,只保证每人有一张床睡,至于灯亮不亮,洗澡水温适不适宜,门锁有没有坏,游客们就自求多福了。
出去旅游,不做攻略,不规划线路,不劳神费脑地考虑用车用餐入住酒店等问题,把这一切交给旅行社,自己做个甩手掌柜,我觉得这是很经济很便捷的模式。你旅行社赚到钱,我游客享受到了好山好水好心情,双方各得其所,多好!
但我疑惑的是,旅游行业为什么要朝着相反的方向一路狂奔?你看,导游就差伸到你口袋里掏钱了,400元一桌的团餐恨不得压缩到40元,房间越便宜越好,管它什么设施齐不齐。难道他们不觉得在自寻绝路,把游客往外推?
三年疫情后,旅游的市场需求很大,如果旅游行业把握住这个风口,整顿行风,提供优质的服务,扭转形象,打造口碑,应该能把很多的游客吸引到他们的麾下。
可惜啊,他们在坑游客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不知道这样的旅行团还能走多远,至少,我不敢再参团了。
(作者为浙江嘉兴退休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